在《經濟學》中,薩繆爾森說環保股不能炒

今天停電,有一大半時間都在看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

說來慚愧,我都記不得這本書看幾年了,且至今都才翻過一半的樣子。

看這本書真的形同啃磚,不止是體量,味道也像。要細嚼慢嚥,才能覺察出你吃的是一棟摩天大樓。

今天看到了第十八章-環境保護,感想蠻多。

去年咱們也是在嚴格整治環保問題,並且取得了很大進展,霧霾少了

、空氣好了,天也藍了。當然,今年霧霾好像又來了,論持久戰!

在章節的最後,作者發出了這麼一種感慨,人們始終相信,最後人類會在環境的維護和生產創造之間尋得一種平衡。簡單來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但在和諧之前,需要一段時間用來相處和磨合。

先說汙染問題。

大抵只要有生產、創造,汙染就不可避免,只是輕重的差別而已。

就拿汽車行業來說。

傳統的燃油汽車,從礦產的開採到金屬的冶煉、化工材料的生產合成、零件加工組裝的一系列過程,乃至於汽車的行駛,都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廢渣、廢氣,統統都會產生汙染。

即便是改成新能源汽車後,前面的幾道汙染流程依然存在。雖然沒有了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但電池的處置及由此帶來的汙染,依然是個問題。

至於造紙業的重汙染,以及水電業的輕微汙染,則又是兩個極端了。

就在這種伴隨經濟生產所造成的汙染誕生中,有一個表格能清晰闡述其的經濟效用。(這裡就不貼圖了,不然我還得去拍照)

咱們用造紙廠打比方。

比如某造紙廠當月生產汙水400噸,如果全數排出,則工廠不會多增成本。但員工一直處於汙水環境下,會身心健康受損。而承接400噸汙水的河流會造成重度汙染,下游會受到嚴重損害。

如果工廠處理掉40噸的汙水,直接排出360噸汙水,工廠需要支付40噸廢水的處理費用。但員工的身心健康受損會減少約10%,河流下游受到的損傷也會減少10%。則是此時,處理40噸汙水的成本可能較小,不止是因為處理的量小,還因為汙染基數大,局部處理成本也低。

記得很久前,有央視記者報道某工廠的排汙狀況,發現白天排出的水質符合國家標準。但一到晚上,排出的廢水就嚴重超標了,就是這一原因。

很可能這個廠在白天排40噸,晚上排360噸。

假如政府對環保開始嚴格管控,又將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比如,政府明文規定要求0排放,400噸廢水全部都得處理掉。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成本將無限拔高,此時並非簡單的手段就可湊效,而是需要一整套環保專用設備。

當需要從400噸廢水中處理出40噸達標水時,可能買點海綿來吸一吸、擠一擠就有了。但要把400噸中最後一噸水都給搞整達標,非得全套設備不可。

然而,後者並不能讓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相反,還是利潤的大殺手。環保設備通常都很貴。

極少有企業主會為了天更藍、水更綠,下游的作物更茂盛,而放棄眼看就要到手的人民幣。

對於環境保護,市場看不見的手並不會起作用。政府的一刀切,也並非是最好的措施。作者還提出排放憑證以及私人解決方式,前者包含碳美元概念,後者也就是受害者通過訴訟來反向制約。

但在我看來,最有用的或許並非這些,而是人力勞動和資源價格的對比。

當人力勞動非常廉價的時候,不管是環境汙染對員工私人健康的損害,還是對公共環境的損害,都會被產品的高價給壓下去,這也就是犧牲環境換經濟的本質。

而當人力勞動變得昂貴的時候,不管是企業員工對工作環境的要求、私人健康的關心,還是對公共環境的訴求,都會上升到一個較高層面。

前一種情況,員工會因為要保住飯碗而忍氣吞聲;後一種情況,員工會去舉報老闆。

畢竟,兩者的價碼不一樣了。人越來越貴,貨越來越賤,這才是環保真正的動力。

最後,總結一下。

從薩繆爾森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衝突闡述來看,他所列舉的政府管制、排放憑證、私人解決,都說明環保並不是一個好生意。買環保股,掙錢很難,而且環保企業也很難做大(環保不直接產生價值,更多是類似公益作用)。

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終究是主題,無論是此前的人口爆炸論的破產,還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都預示著未來大概率會很好。

在這個過程中,環保股可能會有機會,但不會有太大的空間,因為它本身就預示著階段性和侷限性。

A股市場很多環保股都不貴,但打2016年底以來,我都好奇為什麼它們價格起不來,現在算是知道原因了。

市場小了,怎麼都不容易折騰大,況且,要在這樣一個對受政府管制因素影響很強的行業,找出一隻隱形的冠軍,真的很難。

放棄環保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