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本文由“琢磨君”原創,未經允許,禁止抄襲、洗稿,違者必究!

大家好,我是“琢磨君”,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更多國學智慧和歷史知識。如果您想持續收看本欄目,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古人講究“五常”,即指“仁、義、禮、智、信”,其中,人們對“智”的追求恐怕是最多,因為讀書學習首先增長的就是智慧,然後才能知道仁、義、禮、信等這些高尚的品德。而且,縱觀歷史,人們對於智者的推崇也最高!

人們欣賞春秋戰國時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滅掉一個國家的縱橫家,欣賞漢高祖劉邦的“漢初三傑”,欣賞三國亂世中足智多謀的眾多謀士,欣賞幫助朱元璋運籌帷幄的謀士劉伯溫等等。但“智”也有“小智”和“大智”區分,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就像三位聖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那樣,大智若愚,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所以,我們要學就學大智慧,而不是學習那些投機取巧的小聰明。琢磨君認為:真正大智若愚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一個人,若能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大智在所不慮。——戰國·荀況《荀子·天論》

釋義:最高的智慧在於不思慮不能考慮和不該考慮的事。

司馬遷在《史記 ·淮陰侯列傳》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由此可見,真正的智者不是豪無節制的多慮,而是知道什麼事情該慮,什麼事情不該慮,拿得起,放得下!

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正如曾國藩在談論昨天、今天、明天時所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對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要專注於當下而心智不雜亂,對於未來也不去刻意逢迎。真正大智若愚的人,不去思慮哪些不該考慮的事,多保留一分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他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道教始祖老子也說:“大道至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理往往是簡單明瞭的,大智慧也往往是少慮!

曾國藩也贊成這種觀點,他說:“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能夠不作一絲一毫的非分妄想,便可謂是大智慧!一個人,若能做到“大智在所不慮”,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2、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釋義:一個人,身上具備勤勉和恭敬這兩種品德,雖然看著愚笨,但也有大賢者、大智者的風範!

智者應該少慮,但也需要多做、多實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少說多做!趙國名將之子趙括自由熟讀兵書,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王重用他,但是他從未上過戰場,一上戰場就只會”紙上談兵“,理論與實際脫軌,最後導致趙軍長平之戰大敗,45萬趙軍被秦軍坑殺。

這些都是血的教訓,我們今人應該認真總結,吸取教訓!趙括看似足智多謀,實則是“光說不練假把式”;真正大智慧的人,既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還有能勤能敬!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反之,一個人不懶惰而勤勉,不驕傲而恭敬,則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說,真正大智若愚的人,能勤能敬!一個人,若能做到“能勤能敬”,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3、看透不說透!

大智在所不慮”是告訴我們要少慮,“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是告訴我們要多做,“看透不說透”則是告誡我們要慎言、少說!

真正大智慧的人話不多,因為他們知道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道理,而且他們與人相處時,能夠做到看透不說透!俗話說:“看透不說透,我們還是好朋友”,一個人若想管住自己的嘴,則需要很強的自制力,畢竟老話還說:“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喜歡議論他人是人類的本性,一個人若能剋制住這種本性,則可謂大智慧!

與親朋友好相處時,明知道他們毛病而不直接說透,避免讓他們難堪,換一種緩和的方式提醒他人,這也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所以說,一個人,若能做到“看透不說透”,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以上就是琢磨君總結的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具備的三個特徵——在所不慮、能勤能敬、看透不說透!一個人,做到了這三點,便可謂真正的“大智若愚”!

朋友們,您認為大智若愚的人該是什麼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持續觀看更多經典國學謀略(菜根譚、鬼谷子、曾國藩、左宗棠等),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贊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