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為什麼說是我國唯一流通的“兩”制銀幣?

在我國近代機制銀幣發展史上,由官方鑄制發行流通的機制銀幣基本上是庫平七錢二分的。但有一套我國唯一由官方鑄制併發行流通的"兩"制銀幣——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即"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背壹兩"銀幣的簡稱)卻鮮為人知。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宣統二年(1910年)之間,在清廷銀幣鑄制單位"圓兩之爭"背景下誕生的近代機制銀幣產物。當時"圓兩之爭"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張以"兩"為銀幣鑄制單位的"後黨派",另一派則是以光緒皇帝為首的主張以"圓"為銀幣鑄制單位的"帝黨派"。在兩派無休止且尚無定論的爭論中,原本是比較開明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可能受"後黨派" 的影響,開始傾向於保守,不僅大力支持"後黨派",還付諸行動。光緒三十年八月(1904年9月),張之洞向朝廷奏請在湖北試鑄一兩銀幣:"為體驗官民行用情形……試行三個月後,察看銷數是否暢旺,諮報戶部、財政處,籍資考核"。後經清廷批准,於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初一(1905年1月6日),湖北銀圓局改名湖北銀幣局,並開鑄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模具則由日本大阪造幣廠製作。但在銀幣實際的鑄制中,張之洞又從政治角度並在"一兩"銀幣實際流通使用中的可能不便考慮,最終採取了"中庸之道"的折中辦法,即實際上開鑄了一套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四種版別:實重庫平一兩大直徑版45mm和小直徑版43.4mm左右以及實重庫平七錢二分的壹圓型銀幣大字版(直徑39.4毫米左右)和小字版(直徑40毫米左右)共計四種版別。四種版別銀幣背面圖案設計基本相同,但英文有差異。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為什麼說是我國唯一流通的“兩”制銀幣?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小直徑版)實物正面圖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為什麼說是我國唯一流通的“兩”制銀幣?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小直徑版)實物背面圖

銀幣鑄制完成後,根據張之洞的奏請,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開始由官方發行推廣。由於該套銀幣與原本流通的七錢二分銀幣形制不同,使用不便,反而增加了商民的困擾,而且各地平法難以統一,依然要相互折算才能通行,而該套銀幣成色僅為87.7%,比同等分量的七錢二分銀幣含銀低,故不受商民歡迎,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發行推廣就陷入了困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該套銀幣除有大部分收回熔鑄外,尚有少部分散落民間,具體數量不詳。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總鑄制發行量有不同說法:據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等人的奏摺提到的是七十萬兩(枚),著名外籍大錢幣收藏家耿愛德在《中國幣圖說考匯》則指出為64.8萬枚,而海關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漢口華洋貿易情形討論略》記載為僅147000枚。海關數量有資料依據,應該比較可靠。

大清銀幣湖北省造壹兩銀幣是中國最早在幣面銘文"大清銀幣"的

銀圓,也是我國唯一一套由官方鑄制併發行流通的"兩"制銀幣,加之發行流通短暫,收回熔鑄,存世稀少,且設計精美,製作精湛,有諸多防偽細節,故在泉界歷來被視作殊為珍罕的銀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