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推薦邀請功能裡,有“邀請”麼?

推薦邀請功能,需要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傳達出“我覺得產品好,所以邀請你也來”的思想,從用戶心理出發吸引住用戶。

你的推荐邀请功能里,有“邀请”么?

“老闆說:年度預算花完了,新增用戶量KPI未完成,做個推薦邀請功能吧,最好不用花錢也能帶來新用戶的那種。”

推薦邀請是社交分享中的一種,涉及到三方參與:邀請者、被邀請者及平臺。所謂的“推薦邀請”,拆開來看,“推薦”是我覺得產品好,“邀請”代表“請親朋好友來”。所以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傳達出“我覺得產品好,所以邀請你也來”的思想。

推薦邀請的形式比較多,大概分為如下兩種:作為一個常規功能出現;作為一種裂變方式出現(比如瑞幸咖啡的咖啡券發放等)。

本文中集中討論第一種方式,即推薦邀請作為一個常規功能,應該如何從用戶心理出發設計功能?

一、推薦邀請功能點彙總

推薦邀請功能包含的常規功能點包括以下幾部分(在多篇文章中分析過,本文只做簡要介紹):

1. 針對邀請者,一般包含如下幾個部分:邀請獎勵描述(邀請雙方可獲得的獎勵)、分享按鈕(立即邀請或者外露分享渠道)、邀請記錄(展示邀請人及邀請狀態)、邀請排名(證實該活動真實有效的同時,利用攀比心促使用戶分享)、邀請技巧(如何提升邀請成功率)。通過分享,生成邀請者專屬鏈接,建立邀請者和被邀請者之間的匹配關係。

你的推荐邀请功能里,有“邀请”么?

2. 針對被邀請者回流流程一般包含如下幾個部分:手機號碼填寫頁、前往產品使用頁及新用戶首次登錄頁(用於發放獎勵)。

你的推荐邀请功能里,有“邀请”么?

二、推薦邀請要把握“用戶心理”,掌握“用戶心智”

在推薦邀請功能設計中,需要掌握如下幾個“用戶心理”:

1. “趨利心理”是“推薦邀請”功能的底層設計邏輯

邀請分享的動力可分為如下兩種:

(1)內因驅動:分為兩種,其一為忠誠用戶的“良心推薦”,他們真心的覺得產品很好或有用,願意主動分享給好友;其二為“虛榮心”驅動分享,你來不來用這個產品不重要,我要表達“我逼格很高”。

(2)外因驅動:邀請好友後會獲得某種獎勵,大概分為兩種場景:其一為邀請好友後可在產品中繼續完成某項“任務”,比如直播答題中邀請好友可獲得復活碼從而繼續完成答題;其二為邀請好友後可獲得物質獎勵,比如摩拜邀請好友得騎車券、趣頭條邀請好友可獲得現金獎勵等。

內因驅動邀請分享是產品自然增長的一部分,發生頻率低。大多數產品的邀請依賴於“物質獎勵”。因此“趨利心理”是“推薦邀請”功能的底層設計邏輯。

2. “互利互惠”引導分享

“互利互惠”是指“推薦邀請”功能設計時需要同時讓邀請雙方獲利,才能實現效果最大化,從而促進邀請者分享及被邀請者接受邀請。從邀請雙方來理解:

針對邀請者,分享作為一種社交行為,屬於“人際傳播”範疇,在“人際傳播”過程中,我們更傾向於傳播對對方有益的信息,以增進情感;人的慾望需要包裝,雖然我很想要這個獎勵,但我希望你看到的是“我是為了你好”才分享給你。所以在做推薦邀請功能時,需要獎勵邀請雙方。

針對被邀請者來說,我願意幫你完成任務,但我也想獲利,否則動力不足。

3. 巧用“沉沒成本”,先“給”後“請”

先給用戶發放獎勵再讓用戶使用產品,還是先讓用戶使用產品再發放獎勵呢?答案肯定是先“給”後“邀”,無論針對邀請者和被邀請者,都應該先讓他們完成一個簡單的行為後,先發放一部分獎勵或者告知預估收益,再引導完成一個高階的任務,再發放完整獎勵,畢竟用戶付出時間或者操作成本後,在“觸手可得”的獎勵的誘惑下,出於對“沉沒成本”恐懼,更傾向於完成“下載”或者“購買”等高階行為。

比如趣頭條在邀請好友時,針對邀請者,發出邀請後會獲得預估收益,好友接受邀請後獎勵才會到賬;針對被邀請者,在輸入手機號碼後即提示“已獲得最高18元現金”,但必須登陸APP才可提現。

三、同樣的資源,怎樣做到價值最大化

1. “稀有資源”給邀請者還是被邀請者?

在邀請功能中,從轉化漏斗的上來看,資源傾向於邀請者有助於提升漏斗中“分享”這一級,而資源傾向於被邀請者有助於提升漏斗中“下載使用”這一級。如果資源有限(絕大公司的情況都是如此),那麼資源應該傾向於邀請者還是被邀請者?

首先,應該在兩者之間做平衡。前期,可將資源傾斜於被邀請者,因為活躍邀請者尚有足夠的社交貨幣可消耗,此階段以吸引新用戶來使用為主要目標。當活動進行一段時間之後,活躍邀請者對活動產生疲軟及可消耗的社交貨幣減少,就需要新的刺激來吸引非活躍邀請者分享,因此,該階段可調整資源投放策略,可適當傾斜於邀請者。

其次,應該給雙方各自覺得有價值的資源。比如現有資源A為產品內部貨幣體系,現有資源B為流量券或者現金。那麼A資源要獎勵給邀請者,B資源獎勵給被邀請者。因為被邀請者對A資源的價值無認知,需要進行教育,而用戶又是沒有耐心接受教育的,所以直接給被邀請者大眾認知度較高的現金或者流量券好了。

2. 結合場景,提升資源“價值”

該部分主要針對於邀請者而言,需要抓住他們使用APP過程中產生愉悅情緒的時間點做推薦邀請引導,有助於提升資源的“價值”、做到事半功倍。

(1)結合用戶使用場景做推薦引導,關鍵點在於“你想要的時候我剛好能給”。比如答題闖關類產品中答錯題後邀請新用戶可復活、支付寶用戶充話費時邀請好友可得20元話費;

(2)用戶完成某個關鍵行為後做推薦引導;比如電商平臺用戶在完成“購買”這個關鍵行為後,提供推薦邀請入口,再比如用戶在關鍵頁面中填寫NPS值為推薦後,可以增加推薦邀請入口;

(3)用戶在獲得獎勵後做推薦引導,比如用戶在活動中獲得獎勵時,及時提醒用戶可以推薦邀請,並且可獲得獎勵。

四、用數據說話的產品設計細節

根據自己產品內的A/B實驗數據結果,如下幾個產品設計細節可提升產品效果。

1. 外露分享渠道可提升分享點擊率;

你的推荐邀请功能里,有“邀请”么?

2. 相比“推薦邀請”這個名稱,包裝成“給好友發禮包/話費/咖啡券”等名稱,用戶點擊率會提升;

3. 降低新用戶對任務難度的感知,可提升轉化率。比如在新用戶領取獎勵前往產品使用時,按鈕名稱叫“下載APP使用”給新用戶對任務難度的感知要高於“立即使用”,感覺更難容易讓用戶“望而卻步”。

你的推荐邀请功能里,有“邀请”么?

思考

邀請來的真貴的“社交關係”,該如何沉澱?

除了“師徒”獎勵機制之外,通過推薦邀請來的“社交關係”還有其他可想象空間麼?如果自己產品中有關注、添加親密(特別提醒)等機制,是否需要建立起邀請者和被邀請者之間的社交關係?

比如在我們的產品中,有“添加親密”功能,即可以把父母、子女及愛人添加為親密好友,對方同意後可隨時查看對方剩餘話費及流量,以便及時為對方充值繳費。

經過數據分析發現——添加過親密好友的用戶的次月留存率高於未添加過親密好友的用戶。所以是否需要引導邀請者將被邀請者添加為親密好友呢?

在你的產品裡,有什麼可以“沉澱社交關係”的方法麼?

本文由 @根本停不下來~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