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人的小縣城,幾十家開發商建了近百萬套樓房你怎麼看?

鷹眼看教育


十年之後房子白菜價

30萬人的小縣城建百萬套房子,這樣的空置率絕對難以想象,在政策對房地產擠壓的情況下房子白菜價的趨勢已經很明朗。


不光小縣城,任何地方都有房子的空置。而且數量龐大,我相信未來幾年房價一定大跳水。所以如果你沒買房恭喜你,未來趨勢對無房者有利。

估計以後買套房子全款不是難事,因為房地產膨脹的極限。購房者經歷洗牌後門檻降低,房子已經不是高不可攀的夢。大家繼續等兩三年,房子價格一定會讓你帶著愉悅心情走進自己的新家。
同時說說你的想法,但未來趨勢房子價格一定不會再高。


風險管理員


這個好多人不相信縣城有一百萬套 那麼我告訴你 這個數據不是太離譜 雖然有點誇張

本人所在地縣級市 總人口一百三十萬 市區常住號稱五十萬人 從最開始一千一平米商品小區到現在 大大小小開發商開發一百多個小區了 而且還有好多好多新開的 這裡現在蓋樓三十三層 一梯四戶 一棟三個單元算 一棟樓三百六十套 所有小區都不是一期工程 分一期二期三期 大的小區一期就十幾二十棟 按平均每個樓盤二十棟樓 一百個樓盤算 小編你算算多少套房?已經七八十萬套了

再按人口算一下 現在市區和周邊村鎮拆遷 基本每戶都好幾套房 多的拆遷賠償幾十套 就這些人擁有的房屋數量就很驚人 五十萬人 每戶四人 這就是十二萬戶 平均每戶兩套房 就是二十多萬套 加上農村在縣城購買的 還有在建的 建了沒賣的 這麼算算 一百萬套不是沒可能


千個太陽33088007


你這個問題就有點睜眼說瞎話了,這個完全是你的主觀想法,目前不只是在中國,放眼整個地球,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只有30萬人口的縣級行政區,卻有著100萬套以上的商品房。

我不說大話,我們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100萬套房,從數字上來看看貌似不多,但是如果你放在現實當中,就會是一個很大的量。

我給你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深圳作為目前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雖然官方公佈的常住人口只有1200萬左右,但實際管理的人口應該在2300萬左右,這人口相當於76個30萬人口規模的小縣城。

按照這個人口數量,那深圳的商品房應該是很多才對,但實際上深圳已經建成的商品房只有160萬套左右。

下圖是某個研究機構統計的,截至2016年深圳的商品房數據:


從這個統計結果來看,截至2016年,深圳已經建成了商品房只有128萬套,就算2017年2018年建成很多商品房,截至目前最多也不會超過160萬套。

相當於你所說的30萬小縣城的商品房數量就相當於深圳商品房數量的2/3,通過對比就知道你問的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

開發商不傻,什麼地方適合建多少房,他們其實很清楚。

30萬人口的小縣城,就算一家三個人,挺多也可以容納十萬套左右的商品房,這裡面還沒有計算一些職工用房以及自建房的房屋,要是把其他類型的房計算在內,那30萬人口的小縣城,頂多可以容下5、6萬套商品房左右。



你所說的100萬套,已經嚴重超過了市場的容量,而開發商並不是多錢多人傻,他們在進入某一個地方開發的時候,肯定會對這個地方進行深入的調研,從政策,經濟,人口,教育,交通,環境,醫療以及周邊環境等多個方面去分析,然後才會進行開發。

而不是說看到一個地方有幾個開發商去開發了,然後很多開發商就一擁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開足馬力建很多房,所以你所說的有幾十家開發商開發近百萬套的房子明顯是站不住腳跟的。

不過中國目前確實有很多地方人口少,但房子卻建了很多。

我知道你想要表達的意思,雖然有點誇張,但現實中確實有一些地方人口很少,但開發商卻扎堆開發很多項目。



這些地方一般都是在大城市的周圍,因為大城市房子貴,很多人買不起房,所以才造成了擠出效應,很多沒有太多經濟實力的,就到周邊去購房。

這裡面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惠州的大亞灣。

惠州的大亞灣緊鄰深圳,這幾年隨著深圳房價的飆升,很多人買不起房,所以只能跑到深圳周邊去買,而大亞灣就是其中一個熱門的地方,網傳過去 3、4年大亞灣賣出了11.8萬套房,其中大部分購房者都是深圳客。


貸款教授


縣城有一百萬套房子賣不出去?這是不可能的。這個數字錯了。大家就不要跟著發表意見了。一百萬套?現在,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也沒有新建的一百萬套房子。


一般來說,一個小區,也就是一千套房子,這已經是很大的小區了。那也要一千個小區,才能有一百萬套房子。現在,在北京和上海,也都沒有同時建設一千個小區的可能。

我根據經驗判斷,在一般的省會級城市,同時建設的小區也就是在一百個以內。況且邊建邊賣,也不可能都空著。所以,此文水份太大。在一個縣城,就是比較大的縣城,有十個小區在建設,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個小區,每個小區五百套房子;縣城的小區不可能很大,也就是五千套而已。往最多了說,也就是一萬套頂天了!現在說得是有一百萬套,整整誇大了一百倍!



再說,說的是幾十家開發商。就算是五十家開發商,每家也要有兩萬套。兩萬套就要有三,四十個小區。在一個地方,哪個開發商會建設三,四十個小區?

再算個細賬。一百萬套,每套一百平米,就是一億平米。容積率三倍,加上配套設施的土地,最低也要五千萬平米土地。而一平方公里是一百萬平米,五千萬平米就是五十平方公里。這要五公里寬,十公里長那麼大一塊土地。縣城哪裡有?一般整個縣城也沒有五十平方公里。我國的一般縣城也就十多平方公里左右。在北京的天通苑,回龍觀那麼大的社區,也沒有一百萬套房子。也就是有十萬套吧!



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文章,這樣的跟帖和評論,也太沒有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了吧?遇事,應該仔細想想,然後再下結論和發表意見好不好?

我說多了點了,就此打住。


盛廣學雜家雜論


說百萬套有點誇張,但這確是個奇怪的現象,說房價貴吧,買房的人擠破頭;說房子飽和了吧,開發商還在瘋狂地建。繼‘’碧桂園‘’全面挺進縣級城市之後,中建、中鐵、三峽等集團也紛份涉足縣域地產,大有山大王下山搶桃子之勢。這麼多住宅樓房究竟賣給了誰?

就拿筆者當地縣城來說,房產狀況大致如下:1、原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最早住上樓房的,有錢的大多已更新換代3~5套,原有的或賣掉或出租;2、中年人也基本更換了第一、二套樓房;3、商人、企業主、部分公職人員擁有2~3套房的也不少;4、農村富裕戶、部分村幹部大多在縣城有一套樓房;5、農村進城務工青年男女結婚必有一套婚房;6、城中村、棚戶區改造及城郊開發拆遷安置房,戶均兩套以上;7、好地段、好環境高檔小區,不乏在外工作的當地人或退休人員有購買;8、仍有大量經濟寬餘人士,從事房產買賣生意;9、開發商工程欠款抵頂房一部分;10、政府開發的經濟適應房一部分;等等。

據有關人士初步評估,本人所在縣城現有建成住宅樓總入住率不足70%,其中租住10%左右,其餘空置或未售出。


鷹眼看教育


我覺得很正常啊,我有一個朋友是西鹹新區附近某個縣城的,據他說他們縣城總人口快50萬,縣城裡面這幾年也是一直在開發,蓋房子翻修商場等。那麼問題來了,假如真的如題主所說,幾十家開放商建了近百萬套樓房,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覺得這個真的沒必要擔心,別看是小縣城,其實日子過的不錯的人也不少,比如說我這個朋友,他們家家在西安和咸陽買了房子,在當地小縣城又買了五套。他一家這個縣城就買了五套,更何況其他人呢?當然,也有其他前些年在西安或者咸陽以及其他地區落戶的人、回到家這邊買房子,他們現成的發展潛力還是蠻不錯的。



同時,還有一些農村地區的人,他們也會在城裡買房子啊。據朋友說,他們縣城的房價七月份的時候已經達到了一萬,我覺得拿一個小縣城來說,這個價格還是蠻高的。

最後,還有一些做投資的炒房的會買房子,所以這幾百萬房子也不用擔心啊。我們買不了那麼多,肯定是有有錢人買的多,人家買房子就跟買個菜一樣!

這是大貓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

漁一涵的生活觀


5線小城樓市最後的“探戈”

30萬人的小縣城,幾十家開發商建了近百萬套樓房,這個數據肯定是有點誇張。但是今天我們不去糾結是否有近百套的問題,而是要面對一個現實。本輪以去庫存為目標的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持續推高了三四線城市房價,徹底引爆來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以棚改為契機,我國的區域房地產市場,也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全國上下短時間內大量的城市拆遷,導致巨量資金持幣待購。之前的庫存在很短的時間就消化完成。隨著購房需求增加,勢必會推動房價上漲,從而讓三四線城市房瞬間飆升。再加上嗅覺靈敏的炒房客,推波助瀾,匯聚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三四線城市房價繼續一路暴漲。

需求的增加房價的上漲,讓越來越多的一二線房企瞄準了它們。本人所在的縣城是雲南邊疆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算上流動人口也是30萬人左右。2017年至2018年間碧桂園、萬達、中糧地產、紅星美凱龍等一線房企都到本地拿地開發,省級大開發商雲南建投、實力集團、天一集團也紛紛劃地為王爭一杯羹。本地小開發商,紛紛把前些年不敢開發的項目,調整規劃推向市場。沉積多年的房地產市場,一片火熱。每月都有新的項目亮相,售樓部一家比一家大氣。讓我這個從事地產行業多年的老兵都蒙圈了,是我不明白還是世界不很快。

看著郊外一棟棟高樓大廈平底而起,危機焦慮隨之而來。第一個焦慮是這些房子建好後,誰來買?經過本輪行情,身邊的朋友紛紛換房,都完成了從剛需到改善性需求的過程。據我瞭解大家都持有有2、3套的房子。第二個焦慮是產品結構性問題,開發商的產品戶型均是針對本輪棚改拆遷暴發戶量身定做,紛紛推出140平方米到240平米的大平層和躍層產品。按目前本地5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計算,總價高達70萬到120萬元。可這一部分需求因為急需入住,多選擇二手住房和二手別墅。而真正剛需的客戶,被暴漲的房價和大面積高總價的產品阻擋了購房的最後希望。第三個焦慮是棚改貨幣安置政策叫停,雖然棚改貨幣化安置政策的取消沒有一刀切,但是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部分城市已經率先取消了貨幣化安置購房獎勵政策。棚改貨幣化安置其負面影響日益顯現,無疑需要降溫甚至取消是其必然的結果。

雖說目前各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幅度很高,部分城市還有上漲的趨勢。但伴隨著棚改紅利逐漸進入尾聲,棚改貨幣化強行刺激樓市,屬於“透支需求,延緩供應”的一次性刺激,短期能推動房價和銷量的上漲。但長期看,三四線城市由於缺乏產業和人口支撐,這個拉動效應將會逐漸減弱。加之縣城房地產流動性差,我的判斷現在購房的投資客,很可能成為最後的接盤俠。


哈哥說房


專業的建築師給你專業的回答。

100萬套應該是提問人筆誤,100萬平方米比較合適。幾十個開發商在縣城規模小,一個樓盤在5萬左右,100萬平方米是有可能的,也就1萬套吧。我想問題是筆誤。100萬套的規模,要2000個房地產商開發的規模,明顯是不可能的(縣城一般樓盤在5萬平米左右).

我國的縣城城關鎮如果達到30萬人,是個非常大的縣城了,這個縣人口大約在150萬到200萬,是個人口大縣了。

這麼多開發商開發了幾十個樓盤是有可能的,因為這輪房地產是棚戶區改造引發的。

如果拆遷只涉及到3萬人,(十分之一人口不多吧)再加上該縣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也就是我們講的城鎮化,姑且算三萬人。總共6萬人,消化100萬平方米不算多吧,人均也就20平米。

當然,這輪韭菜被收割後,該縣的房價將很難再上漲。畢竟很多縣城的人還要跑到市裡去。

君不見,這輪棚改,碧桂園都深入到2、3萬人口的建制鎮了,一個樓盤一般在10萬左右,30萬的縣城100萬的量是有可能的。


鷹的家園


關注:技術工程師engineer,領取更多自動化、計算機、醫療器械相關資料。

百萬套?數據有誤吧!!

一般大一點小區(多層)在1000套左右,高層也只有兩三千套吧!那都是比較大的小區了。100萬套,平均算下來算下來有500--1000個小區,那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比如我家所在的縣城~泗洪縣,人口過100萬,縣城據統計,小區大概150個左右(當然不包括各鄉鎮),也只有不超過20萬套,房地產過剩,爛尾樓比較多!



技術工程師engineer


其他地區我不知道,地方大了可能不好計算,但是我們老家貴州,縣城總人口只有20萬,城區總人口僅僅3萬,但是有2萬多套商品房,另外有政府建的廉租房公租房移民房等,大約5000套,縣城小產權房,自建房,更有不計其數!以小看大,中國的房屋是否過剩,不言自明!順便說下,商品房價2500-3000一個平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