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西河狼


范進考上個舉人為什麼發瘋?因為舉人太難考!

很多人看歷史課本中常出現“秀才”“舉人”,就誤以為秀才、舉人是很好考的,實際上每三年的科考,一個縣裡也就出個位數的舉人,有的縣甚至三年內只有一兩個,這比清華北大還困難許多倍。舉人之難考,可想而知。范進中舉之所以瘋,也是因為能考上舉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明清時期的舉人,不僅可以擁有一系列的權力,如到衙門同縣令商議諸事,擔任縣內次於縣令的官吏,免除徭役和賦稅等。

舉人有官可做,家裡也可以不納糧

中國古代民間的賦稅是很重的,除了交納給朝廷,還需時時交納省裡、州府以及縣下的攤派,而舉人則可以不用交這些。這本是朝廷為了褒獎讀書人,給讀書人的獎勵,好讓人一心向學,然而在現實中,卻成了偷稅漏稅的法寶。譬如范進中舉以後,有送田產的。田產關係到人命,怎麼就有人送田產呢?

因為將田產納給范進(舉人)以後,這片田就沒什麼稅了,或者說只需要納極少的稅。鄉紳、舉人,每石有全不完者(即一丁點不用交的),有每石收兩千余文者。而普通民戶,一石則要收至六七千文,甚則要收十五六千文(即15~16K文)的。這懸殊太大了,人們不得不想辦法逃掉這個稅。

小老百姓把自己的田產,名義上送給范進,面上算是范進的地,可以不必納稅或少納稅,所謂“例不納糧”,實際上卻是劉老三(假設是這麼一個人納給范進的)的。劉老三隻需每到收穫季節將一些錢糧繳納給范進即可,范進平白得那麼多錢糧,小老百姓可以少受那麼多苦,何樂而不為呢?

除了送田產的,還有直接送身子的。當范進大舉人的奴僕,也就算了入了舉人老爺的家了,算是鄉紳家裡的人。舉人把奴僕算成自己人,其田畝也造冊入內,算是“廕庇”。如此,范進中舉以後,算是既有了大量良田,又有了許多奴僕。還有過來巴結他的: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普通百姓為什麼老想著逃稅?

既然鄉紳、舉人們不納糧,而又廕庇親族、鄰里,一大批人都不納糧,而朝廷的稅收錢糧又不可能減免,重擔就全都落在了沒有被廕庇的普通民戶裡。這就導致了一邊吃香的喝辣的還不納糧,另一邊本來地就少,還要承受數倍的重擔,“全國一小半的土地(普通農民所種),卻要承受比全國額定錢糧數還要多的稅收”。

你村裡出了個舉人,還不趕緊靠上去投身?

想什麼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果然藝術都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稍微誇張一點,讓人們產生共鳴,覺得發生的事情就在身邊,身在其中,范進中舉前後的待遇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存在,這就是一個屌絲創業成功後他說的話都是名言,沒成功前就是放的屁一樣人都嫌臭,是個勵志的傳奇,一個沒有考中舉人前痴迷於讀書的人,沒有所倚仗,窮困潦倒,讓人看不起,受人白眼,沒有社會地位,受人欺凌是現實存在的事,連自己老丈人,社會最下等人的屠戶都瞧不起,非打即罵,范進敢怒不敢言。



屠戶乾的雖是殺豬賣肉,但天天工作有錢花,你讀書人怎麼了,讀的書帶不來現實利益,一輩子不務正業,不務實,有個什麼鳥用,把你當書呆子一樣看待,但范進仍然志在必得,始終堅持創業,一年又一年,對周圍人給的壓力環境毫不顧忌,認為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始終堅持到底,終於考上了舉人,重要的是,他成功了,讓周圍人刮目相看,大跌眼鏡,周圍人顧忌當時科舉制度,給知識分子制定的上升通道,范進中舉後周圍的人又一下覺得讀書是實實在在有前途的,起碼中舉後可以免苟捐雜稅,勞役,壯丁,這讀書中舉後帶來的好處可是實實在在呀!甚至縣官都要拉擾他們,因為他們可以繼續考,考下去以後就可以做大官,比縣官大,有文化,有影響的人是皇帝選賢用能擔任地方官的儲備人選。做為一個地方的人,當然要拉擾一下了。



實實在在的好處還有,考中舉人後可以有千畝的良田不用向國家納稅,這個是多麼大的事情,當地人可以把土地掛靠在范進名下,從此,范進就是坐在家中也有錢進賬的富人了,與他分紅,也比上繳稅金划得來的多,所以很多人送土地。



別的人送錢送物巴結也是正常的,一個舉人一個縣三年才能考一個,貧困縣的教育條件不好,十幾年也不出一個,誰人敢不尊重,都想著巴結,拉擾一下,人的本能是趁利避害的。像如今那個村的人考上國家重點大學,村裡人也會送錢送物,以示慶祝,支持一下。范進中舉後,相當於政府機構的局級幹部,高高在上的公務員。實實在在讓人羨慕。


三國水滸歷史狂


一部嬉笑怒罵的《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堪稱其中經典橋段。從范進中舉後的癲狂,到各路當地“頭面人物”們排隊送錢送房的熱鬧情景,不知笑噴了多少讀者。其背後的深意,更叫人笑聲裡連連感慨:明清年間的“舉人”功名,就是這麼牛氣。

確實,雖說放在講究出身的明清權力場裡,“舉人”功名顯然要靠邊站。舉人出身的官員,有時更是吃苦背鍋的命。但放在民間基層,“舉人”這個身份,就是老百姓眼裡,無比強大的榮耀光環。

特別是放在小說的主人公范進身上,從“秀才”到“舉人”,簡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後,雖說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戶送來的肉食,卻還是被胡屠夫罵的狗血淋頭,上門借錢都被打出來。待到後來中了舉人,卻是嚇得老丈人胡屠戶唯唯諾諾,人前人後給范進賠笑臉。一個“舉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橋段,放在真實的明清歷史上,卻是無比寫實。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間。這個年代,卻也是明代秀才與舉人,兩個身份反差開始拉大的年頭。

先說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舉人差了一級,而且明朝開國後,也給秀才提供了豐厚的米糧補貼,看上去也應該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紀中葉時,秀才身份卻已嚴重貶值。

一是明代物價飛漲,秀才的衣食補貼卻百年沒漲,生活自然越發貧困。外加讀書應考的成本也增加,於是“窮秀才”就越來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後,常回憶起做秀才時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楊繼盛的淚奔原話說:“其苦難言萬一矣”。

那麼既然苦到這個地步,為什麼千千萬萬的明清秀才們,依然咬著牙挨著罵,忍受著一次次落榜的羞恥繼續考呢?

因為這隻比“秀才”高一級的“舉人”,放在明清年間,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別。

首先是級別高,只要願意參加選官,基本能擔任八九品官職,就算暫時不做官,卻也是八九品官員的級別。放在鄉間百姓眼裡,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爺”。

特權當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領的那點補貼了,而且有免賦稅徭役的強大特權,名下的土地財產,都可以大搖大擺的免去國家賦稅。於是好些田主都會把財產寄在舉人名下,就為少交一點稅。所以哪怕中舉前是個窮光蛋,中舉後沒幾天,就是各種田產財物排著隊送上門。“范進中舉”裡“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的橋段,實在是小兒科。

不誇張說,只要中得舉人,一夜之間從窮草根變地方土豪,就是實實在在的人生神話。

最重要的是,舉人的身份十分高,別看在國家高層權力場上不受待見,但放在鄉間地方,卻是如雷貫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員的級別,在鄉間的話語權十分強大,屬於地方上聲望極高的士紳階層。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見了舉人也是客客氣氣,為了自家官位穩固,也必須維持好與當地舉人的關係。“范進中舉”裡張鄉紳慌不迭的跑來跟范進攀交情,就是這個原因。

如此社會地位,也叫明清年間的舉人們,成了地方上盤根錯節的勢力,正如明朝學者陳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賢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潤!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學子們,就算考到滿頭白髮,也要咬牙狠鑽的執著。科考功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歷史風雲錄


《儒林外史》創作於清朝乾隆年間,但是內容寫的是明朝萬曆時期的事。這個大前提導致了一個bug,後面再說。

先說說明朝的舉人有多牛。根據統計,明朝276年一共錄取了11萬多名舉人。

當時明朝有1427個縣級行政單位,平均下來,每個縣三年才能考上一個舉人。在很多教育孱弱的縣,十幾年考不出一個舉人,也是很常見的現象。所以,舉人在鄉下是稀缺資源。

考中舉人後,政治地位提高是顯然的,按現在的行政級別來說,舉人起碼也是科級幹部,如果運氣好,還能混個縣令噹噹。在鄉下,絕對是當地一霸。

另外,除了有了一點當官的可能性而外,舉人的福利也是實實在在的。明朝為了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舉,給了讀書人一些免丁糧的特權。

根據《大明會典•卷二十•賦役》記載,萬曆三十八年。

未仕舉人優免田一千二百畝;生員、監生八十畝。

也就是說,明朝萬曆年間的秀才享有幾十畝土地免繳田稅、免兩丁徭役的權利;舉人享有近千畝土地免繳田稅、免數十丁徭役的權利。

擁有如此豐厚的待遇,范進中舉後突然喜極而瘋,鄉紳們刻意逢迎,就不難理解了。鄉紳們把田產掛靠到范進門下,和范進分紅,也比向朝廷納稅要少的多。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就說過,假設天下有十萬頃土地,其中就有五萬頃是記於官紳名下的。這些人不納稅,還能從朝廷領銀子。朝廷哪有錢打滿洲人?



說到這裡,要說前面提到的bug了。明朝官紳的這項福利,僅限於明朝和清朝前期。

因為,舉人不納糧是從明朝開始的。明朝以前的舉人沒有這個權利。明朝以前的舉人,只是一種一次性功名。也就是說,某個秀才參加科舉,考中了舉人但是沒考中進士。舉人身份就要收回去,歸零到秀才功名。下一次科舉時,還是秀才身份。還要再考舉人,考上了才有資格考進士。

而到了清朝雍正時期,由於他在一些省份試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兩項政策。廢除了官員和讀書人免稅的特權,導致很多秀才破產,淪為“窮秀才”。

舉人由於有當官的可能性,所以在清朝時依然是鄉下士紳追捧的對象。而秀才由於沒有這種可能性,所以范進沒中舉前才會那麼慘。“窮秀才”這個稱呼,是從清朝才開始有的。



我前面也說了,《儒林外史》成書於清朝乾隆時期,雖然書裡面的是背景是明朝,但是吳敬梓寫的還是清朝的事。

吳敬梓生活在安徽,晚年遷居南京。安徽和江蘇兩省,早在雍正時期就大力推行了“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在吳敬梓看來,他自己就是一個窮秀才。

所以《儒林外史》中,吳敬梓才會把范進沒中舉前寫的那麼慘。

其實,明朝的秀才也沒那麼慘。明朝的秀才雖然不如舉人,但在明朝也比普通人混的好得多,不像書裡面范進那樣慘。


Mer86


范進中舉標誌著其初步進入權力話語系統,在古代中國官本位的社會環境裡,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尤其對平民而言。

(范進中舉)

在明清兩朝,讀書人初步的三級跳就是童生—秀才—舉人,舉人和秀才雖然只隔一級,但其差別可是非常大的,舉人可以擔任八九品官職或者享受八九品待遇,雖然只是個芝麻官,但在老百姓眼裡,那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爺”。

(進入舉人,就相當於今天名校碩士畢業)

身份上的提升自然意味著權力的升級。不同於秀才只能免去自己的田產稅,舉人是有全家不用交納賦稅徭役的特權的。所以,也就出現了題目中的疑問,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有人送地,因為把地歸置在范進名下,只需要上交一小部分費用,這與正常交納沉重的田產稅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至於送糧送房的,則是出於拉攏巴結的目的了。

(儒林外史)

實際上,不僅小老百姓會攀附舉人,連當地的父母官也要對舉人客客氣氣,甚至拉攏一下,維持好彼此之間的關係,以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實則是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范進中舉前,他的岳父胡屠戶對他的秀才身份非常蔑視,罵他丟了自己的人。

當范進要借錢去參加省城參加鄉試時,胡屠戶罵他:'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說城裡的老爺個個家財萬私,肥頭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

范進參加考試回來後,家裡人已三天沒有吃飯了。岳父不管,鄰居也不管,那個老爺們更不會管。

但范進中了舉人後,就不一樣了。

先是胡屠戶開始誇獎自己的女婿,然後把范進當成了天上的天上的星宿'文曲星',再不敢有半點不恭敬。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這時候鄰居們都開始巴結他了,他們家沒糧食吃時,都沒人來看一眼。真的是:窮居鬧市無人問,富處深山有遠親。

在范進眼中平時高高在上的當過知縣的張鄉紳也來了,真是大戶人家出身,直接送上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的房子一套,外加禮金五十兩白銀。




有人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明朝初年,秀才也是一個身份,秀才的收入還可以,每年政府會給一筆比較高的政府補貼,保證過上不錯的生活。

到了後來,秀才就只是一個身份了,補貼就非常有限。

舉人就不同了,舉人是可以出來做官的,相當於八九品的官員。只要機會好,就能當上八九品的官員。


清朝的名臣左宗棠就是隻是一個舉人出身,卻也得到湖南紳士們的重視,甚至就連林則徐這樣的高官也曾會見他,對他非常重視。最後左宗棠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開始走上政壇,成為一代名將和名臣。

歷史上舉人出身的成為名人的人不少,比如明朝就有一個海瑞。

但秀才出身就沒有了,因此范進當秀才時,就沒有人重視,但舉人隨時有翻身成了官員的機會,自然不能小看,必須巴結著。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政府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只能到縣一級。

縣級以下,甚至包括縣級也處於當地知識分子和紳士權貴的控制當中,縣官如果要做一些大事,就必須和這些人商量,否則很難推行下去。

尤其是在基層,基本上都是以宗族為核心的治理模式,家族的族長都是紳士擔任。舉人是官員身份,也有相當的話語權。

因為舉人是官員身份,所以政府給了很大的豁免權,比如不交賦稅和不參加勞役的權力。因此在明清時,有很多中小地主和富農把自己的產業放在舉人名下,以逃稅。

因此我們說,舉人身份和秀才身份是有很大差別的,在中國這樣的身份社會,舉人的官員身份還是有點價值的,畢竟也是有身份證的人了。巴結了舉人,就是在相當於有了一個人情,舉人的地位就有可能在將來,給自己提供一個便利,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忙。


新知傳習閣


為什麼范進中舉後那麼多人巴結他,這就要從舉人的價值說起。

簡要說一下,古代人讀書,要從童生一路考試,之後成為秀才,接下去是舉人,然後是進士。一旦成為秀才之後,就有了功名,也就有了相應的某些特權。

所以要成為舉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考了一輩子,依舊是個秀才。

通常來說,進士才有當官的資格,舉人一般只能成為官員的幕僚,即使能夠當官,也是低級官吏,升遷的機會不大。

范進年紀一大把才考上舉人,按說當官出仕已經無望,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呢?

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舉人考取不易。

古代人生產力低下,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窮人家基本上沒有閒錢讓孩子上私塾,非得是中產階級才有這個家庭條件。范進雖然窮,但他的屠夫岳父經常賙濟他,讓他得以堅持下去。

所以一旦考中舉人,意味著此人脫離了平民階層,可以堂而皇之稱呼為“老爺”——注意不是“姥爺”哦!


接下去此人有繼續考進士的資格,也就是有成為朝廷命官的可能性。

中國人有著極深的官本位思想,這無疑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足以在祠堂靈前告慰祖先,族譜裡也一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描述。

二是歷代朝廷出於對讀書人的優待(因為呆在朝堂之上的都是讀書人),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以秀才為例,可以見官不跪,處以刑罰之前要先申請學政剝奪秀才的功名等。


最實際的優惠政策就是田產不用納稅。秀才免去個人的那部分,舉人免去全家的田賦。


可是范進並沒有什麼田產啊?

別急,他考中舉人後,馬上就會有很多人帶著自己的田地投奔到他門下,這有個專有名詞叫“投獻”。

既然投獻了,當然要按比例上交一定的費用,但比正常交稅要少得多。

而田地在范進的名下,他是不用納稅的。

至於鄉紳又送銀子又送房,這是承認你的社會地位,跟你拉攏關係,說不定哪天范進飛黃騰達,自然會多加照應。

說到這裡,想必你明白了,為何范進中舉後,那麼多人對他的態度,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廈門夜雨十年燈


這就是典型“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象。范進在中舉之前,他的岳父胡屠夫對他從來沒有過好臉色,非打即罵。在中舉之後,胡屠夫打他一下都不敢。

實在逼不得已,看似兇猛實則很輕的打了一下,便覺得手疼,直呼“果然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這還真是可笑,之前他打過范進那麼多次,怎麼不覺得手疼呢?

很多人覺得范進中了個舉人就瘋了,被科舉考試荼毒得太深了。但是實際上范進在中舉之前,街坊四鄰所有人都瞧不起他,他的母親和妻子差點被餓死。

而他考上了舉人之後,社會地位立即發生了改變,街坊鄰居爭相給他送禮,甚至鄉紳官僚都在刻意的巴結他。而且就因為這個,不僅僅是范進發瘋了,他的母親也發瘋了,最後還樂極生悲,高興的去世了。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一部深度諷刺科舉、諷刺社會的小說,它無情的揭露了科舉考試的禍害,以及世間人情冷暖,前倨後恭的醜惡人心。

范進在沒落的時候沒人願意幫助他,還到處挖苦諷刺,而中舉了之後,那些人有立馬換了個諂媚的嘴臉,前後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但從書中又絲毫的看不出違和感,為什麼?因為這本書寫的就是真實的社會!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生活中不也都是這樣的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有錢有地位的時候,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能來各種巴結你,但你一旦失去了金錢和地位,甚至連親兄弟都會與你“劃清界限”。

所以范進在中舉之後,那些人一個個的跑來巴結,也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上天往往眷顧的是成功的人士,只有你有一定的價值了,才會被人所重視,如果你一直都是一事無成的樣子,那麼關係再好的人,也會遠離你。

這就是人性啊!


魏青衣


因為舉人有特權啊。攀附舉人,便有利可叨。

一,免徭役。其實,只要進學,就可以免除家族二丁徭役。省下兩個壯勞力,可以為本家創造更多財富。因為舉人已經脫離了庶民的階層,成為特權階級,可以使奴喚婢。即使是掛名在舉人家當家僕,也可以不用服役,不用白白給官府幹活。

二,免刑。舉人犯罪,除十惡以外,可以受到特赦。舉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其親支近派,也可受惠。這就如現在的駕照,可以用自己的駕照幫別人扣分。並且,在國法之外,舉人有權自定私法,有權對觸犯舉人特權的人進行處罰和赦免。

三,免糧。向官府繳納錢糧,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捕蛇者說》裡,捕蛇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捉蛇,也不願意繳稅。跟舉人拉上關係,尤其是親戚關係,即可籍此免稅賦。

四,僱傭權。一旦中舉,便有很大可能為官。注意,官吏,官和吏是兩回事。官是由朝廷正式發函委任的的,而吏可以僱傭,現在說,就是外聘。而外聘的權力,則在官的手中。為吏者,雖不及官的特權多,但仍有超出一般百姓的特權。舉人有僱傭吏的權力,即使只是掛個虛名而不領工錢,只要擁有那些特權,也很值得了。

五,權勢。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官僚,多半不乾淨。在權力的影響下,可以進行很多暗箱操作。即使不坑害其他人,但他們可以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能跟舉人拉近關係,掛上鉤,便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送些錢糧房宅,甚至投身為奴,能換來日後更大的回報。玩遊戲的話,更能明白這個道理,開外掛,總比不開外掛要佔些便宜的。


純鈞LHGR


在以前不少課本中,往往會把范進看作科舉制度、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大加批判。實際上,范進最終是科舉考試模式的受益者。

看似悲催的范進,其實不是反面教材,而是一個底層晉升流動的典型。從沒出息的窮秀才變成了範老爺,這是一個具有魔幻意義的東方階層流動故事。

與江南那些家境優越,交遊網絡複雜的學子不同,范進出身貧寒,50多歲還是一個窮秀才,在學歷層級上屬於低功名,且沒有財富加成,自然就被看作是一個失敗的Loser。


他的岳丈胡屠戶也對他不屑一顧,覺得范進沒出息,經常遭受無端辱罵。甚至一度揭不開鍋,豬油僅僅吃過兩三次,連去省裡考試都得借錢。范進的岳父嫌棄他,並不忍住破口大罵道:

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維塑造了窮酸的范進。具有科甲功名享受賦稅徭役等免徵權,對於平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力。

范進鄉試突然高中舉人: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真可謂一朝上榜,當然是光宗耀祖,茅棚生輝之事,實現了人生的一半夢想。眾人得知范進中舉的消息後,周圍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同在桑梓四里八鄉有名的張鄉紳也來巴結他,他的岳父更不用講了,從怒其不爭變成了阿諛奉承,女婿成了天上的星宿。一些沒有社會地位的,前來投奔:

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
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
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

范進中舉後,正式做起了官老爺。前往京師參加會試,在主考官周進的提攜下,中了進士,走上了人生巔峰。秀才和舉人可能還牽扯到候補,要做官很複雜。進士及第無論是朝廷的空缺還是外放機會,都是很多的。朝廷量才取用,范進授職部屬,考選為御史。由於范進嚐盡了人生冷暖,世俗圓滑,善於經營官場的人際關係,學習和熟悉為官規則。

因此,范進當了御史幾年之後,就被皇帝欽點為山東學道,掌管地方文化教育,位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這已經不是一個小官了。

范進的人生,其實是大部分底層出身科考學子的曲折人生。范進的轉變,也是從江湖到廟堂心理狀態的必然路徑。范進的結局,卻恰恰是科舉制度下的幸運者,很多人在路途中已經倒下或放棄了。

我們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范進是非常努力且沒有放棄理想的人。對於范進個人和家庭來說,這已經足夠了,生活無憂,身份尊貴,從平民百姓變成了肉食者,怎麼能說是迂腐呢?畢竟,人都是凡人。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