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13、MG15、MG30有什麼區別?

用戶9061472935692


MG13機槍是德國在一戰之後研製的一款氣冷式機槍,主要在之前的德萊賽M1918式水冷式機槍上進行改進,變成了氣冷式設計,使用25發彈匣供彈,顯得輕便易用。不過後來德軍推出了更好的MG34等機槍,該槍也很快退居二線,不過該槍也有所出口,我國就曾引進過這種武器。

MG30機槍則是一戰結束後,德國被禁止擁有重機槍,但是德國人選擇了利用條約的漏洞,和瑞士蘇羅通公司合作研發了MG30機槍,該槍大量採用衝壓工藝,結構簡單,外形酷似MG23機槍,但是依然使用的是彈匣供彈。該槍也少量裝備了德軍,並有一定出口,但是影響很大,後來的MG15、MG17、MG34機槍都有MG30機槍的影子。

至於MG15則實際上有兩款。一款是一戰中的伯格曼MG15機槍,作為對德軍當時步槍和重機槍之間的火力補充,因為當時德軍極為缺乏輕機槍,面對協約國很吃力。後來在MG08/15等出現後,伯格曼MG15才開始讓位。

另一款就是萊茵金屬公司的MG15機槍,這是在MG30基礎上研發而來的一種航空機槍,一般裝備在飛機上使用,不過由於缺乏自動武器,有時該槍也被裝上槍托和腳架作為常規機槍使用。


前沿陣地


MG30是一戰之後,德棍被凡爾賽限制不能生產機槍,但熊熊燃燒的中二之心又不得安寧。所以萊茵金屬收購了瑞士蘇羅通公司,然後秘密開發了MG30機槍。30年定型,所以叫做MG30,這是德國後來一竿子機槍,比如MG34/42/15他們的爸爸。

MG15的話是MG30的空軍版本(人操作),還有MG17同樣是空軍機槍(機頭機槍),但後來發現MG這種7.92口徑在天上不大好用,所以後來又拆了丟給步兵。

MG13的話和30沒啥關係,有文章說他是德萊塞1912水冷重機槍的風冷版,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兒,他們操作模式類似,但實際上機匣完全不一樣。不可能改。

MG13到1932年才服役,而且是臨時搞出來的槍,之所以叫MG13是為了迷惑凡爾賽條約的監事國,讓他們覺得這貨是一戰時候的老槍(實際上德棍為了迷惑他們,自己也是這麼說的,這是德萊塞1912的風冷版...)但這機槍沒幾年後就被MG34取代了


瘋狗的輕武


MG13

德國在1920年代末期開發,用以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MG08/15機關槍的一款通用機槍

MG13的槍管被包藏在佈滿小洞的風冷槍管套中,此套備有把手,不但方便快速更換槍管也便於持槍,25 發彈匣在左側橫置,此槍採用短衝程後座作用式,雙槓杆後閉鎖系統,開火時把子彈彈出的反作用力令槍管節套和槓桿一起後退,從而令開鎖斜面轉動開鎖,開鎖後槍管令加速凸輪轉動,加速凸輪又令槍機加速後退,從而退出彈殼,然後槍機又在復進簧的推動下前進,把下一發子彈上膛。

從強械規格來說三種基本上區別都不大

MG13研發日期1928年/生產日期1930年-1934年

基本規格

重量12 公斤(空槍)

長度1148 毫米槍管長度718 毫米

子彈:7.92×57毫米

口徑:7.92 毫米

槍機短衝程後座作用

射速:750 發/分鐘

槍口初速:838 米/秒

供彈方式:25 發彈匣或75 發MG15鞍狀彈鼓

瞄具:機械瞄具

MG 15

普遍用於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作為自衛機槍並由機槍手操作,它和陸軍MG34通用機槍一樣源自索羅通MG30通用機槍,1940年開始漸由MG 81機槍所取代,同時和MG15同系列但作為固定機槍的MG17機槍也一起被取代,這些航空機槍從飛機上被拆下來後裝上腳架和槍托成為陸戰用槍。

研發日期1920年代/生產商:伯格曼、萊茵金屬(納粹德國)

基本規格

重量:12.4gong jin

長度:1,078 mm(42.4英寸) (沒有配件)

槍管長度:690 mm(27英寸)

子彈:7.92×57毫米毛瑟槍彈

口徑:7.9 毫米

槍機:後座作用

射速:1,000 - 1,050 發/分鈡

槍口初速:755 米/秒

供彈方式75 發彈鼓

瞄具:機械瞄具

MG30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逃避凡爾賽條約當中有關重機槍的限制而授權瑞士索羅通(Solothurn)和奧地利Steyr-Daimler-Puch生產的通用機槍。其設計者是路易士-斯坦格(Louis Stange),他也是MG13機槍的設計者

類型通用機槍

原產地:瑞士/奧地利

服役記錄/服役期間 1930年代-1940年代

重量:12 公斤

長度:1172 毫米

槍管長度:600 毫米

子彈:7.92×57毫米毛瑟槍彈

口徑:7.92 毫米

槍機短衝程後座作用式

射速:600-800 發/分鐘

槍口初速:808 米/秒

供彈方式:30 發彈匣


ARMORY軍械庫


你寫的名字都一樣 你說有沒有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