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孫建忠依舊清瘦,也依舊健談。

2018年重回徐工集團最大板塊——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擔任總經理後,近一年的時間中,你很難在位於徐州的辦公室見到他;反而,在不同城市的辦事處、工廠製造車間、技術中心這些地方,更容易見到他。除了想更貼近市場、更瞭解用戶之外,孫建忠更希望讓一種全新的、打破行業固有模式的“卓越發展,價值競爭”理念,滲透到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的每個角落。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徐工,中國第一大,全球第六大工程機械製造商

2018年11月27日,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展會之一——上海bauma展上,站在500名用戶簇擁的舞臺上,在眾多閃光燈的包圍下,無論是演講還是私下閒談,孫建忠依舊三句話不離於此。

是的,中國起重機行業,甚至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都需要價值競爭。

何謂卓越?什麼又叫價值競爭?

孫建忠很多年前就在考慮這個問題。“中國起起重機行業連續幾次波動,暴露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發展理念和模式,很低效。現在,行業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候,以‘卓越’、‘極致’為標準的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題眼,是價值競爭,核心是改變價格戰,讓產業所有參與方,尤其是用戶真正獲益。”孫建忠竭力站在產業鏈角度,站在產業高度,解釋這個問題。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引導行業良性競爭,是領先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這種定義和判斷,也來自於他對中國吊裝行業的細緻觀察。多年來,儘管擔任不同職務,但孫建忠保持著一直以來的習慣——走市場。跑完了大半個中國,孫建忠發現:“中國吊裝行業,2017年以來,市場在變得越來越好,但是用戶的臺班費、收入,卻沒有同步增長,甚至在下滑。”

“這不正常。”孫建忠說。“本質原因,市場上同等產品太多了,確切地說,是靠著低價,湧進來的低端產品太多了。這些產品把整個市場的租賃費用、工程費用都給扭曲了。這樣一來,用戶根本賺不到錢;不靠譜的設備那麼多,工程方也面臨風險。”孫建忠一針見血。

扭轉這點,孫建忠篤定地認為:徐工必須帶起這個頭,從自己做起付諸改變,“這才是產業引領者的責任所在。”而“價值競爭”被視為一個最重要的破題點。

亮劍“卓越發展”和“價值競爭”,徐工起重機械在營銷體系中劃下了幾條絕對“紅槓槓”:

第一,不許隨意降價;

第二,不許無底線促銷;

第三,兌現價值承諾,比如設備更好用、更高效、更節能;

第四,每年必須通過產品和服務,讓用戶感覺到收入和體驗在提升。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徐工創下了眾多產品、技術記錄

打破起重機行業數十年來的“潛規則”,不讓步價格,推進“價值競爭”。當絕大多數人認為徐工起重機市場表現將因此迎來一場“風暴”時,事實卻讓“吃瓜者”暗自一驚。2016年,代表“價值競爭”理念的徐工G一代初入市場;此後近2年時間,G一代銷量和市場佔有率不僅沒有徘徊,反而連年倍增。不僅如此,G一代用戶的年收入,也在“臺班費競爭激烈”、“人力、物力成本高漲”的背景下,調頭向上。更有甚者,2018年至今,G一代產品數次出現“一機難求”的局面。

“用戶決定市場,用戶成就企業。本意上要推升用戶收入的“價值競爭”,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用戶認可。相對於買一輛車貴多少錢,用戶更關注的是,用起重機能獲得多少盈利,獲得什麼樣的發展。”面對一年來的表現,孫建忠這樣總結。

“現在的局面,還只是個起點。下一輪,吊裝市場、中國起重機行業會被真正的價值競爭繼續引爆,繼續推高。”孫建忠肯定地說。

價值“上坡”

和統治行業幾十年的,一貫強調以規模、市場佔有率之結果的營銷相比,價值競爭的第一環,就放棄了“價格武器”,這讓其推進,勢必承受更大壓力。

最初提出時,很多人——不僅用戶不理解,甚至包括一些管理層都會問孫建忠,“這麼高的價格,一點都沒得降,怎麼賣?”“別人都降價,還免息,還送贈品,你叫我們怎麼辦?”

很快,孫建忠就習慣了這種語氣和語境,依舊溫儒的他,態度卻異常堅硬——“做”!

孫建忠堅信自己的判斷,更願意花時間,利用任何機會,向重型上上下下各個環節的人,一遍遍地講,一回回地灌輸。好在,用戶端給予了“價值競爭”最好的反饋——G一代產品的價值營銷策略,不僅沒有讓徐工丟掉份額,反而讓產品更被追捧。市場的接受,也讓“價值競爭”星火燎原般地加速鋪展到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角角落落。“價值營銷理念走過了一個極富挑戰的過程。其中的艱難,很難一言兩語說清楚。但也正是這種堅韌、堅持和堅守,體現了徐工一貫的文化和價值,反映了徐工人身上的那股產業責任感,以及產業精神。”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黨委副書記林海這樣回顧道。

不同於以往某一點或幾點的“分散式”提升,這次的“價值競爭”,徐工起重機械依靠的是一套“組合拳”。

產品依舊是基礎與核心。

縱觀中國起重機行業幾十年發展,技術的大規模集中升級換代,幾十款新產品集中出世,在G一代之前,前所未有。“今後,即使有,可能也會是徐工創造的。”對此,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副總經理單增海頗為自信。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徐工極其重視技術與研發

在這場刷新中國甚至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史的發展中,誕生了中國一系列領先中國以及世界的技術和產品。比如全球非道路設備首創的“獨立懸架車橋”,比如世界最大、也是工作高度最高的16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比如世界工程機械產業都不多見的能量回收系統,比如讓“微動性”、“吊裝精度”大為提升的自主創新的液壓系統和電控系統等。“這裡面,有很多技術或者工藝,是國外品牌因為市場不大,他們不願意投入資金、精力去做的;或者是他們可能從沒想過的。”單增海說。

各項提升的最終指向,必須是“價值”——這是徐工起重機械創新的清晰邊界。

為了把這點清晰地傳達給用戶,讓用戶體驗到,徐工起重機械對“G一代產品資料”進行了不同以往的改動。新產品手冊中,營銷人員全員培訓中,G一代產品每個性能改進,到底帶來了什麼——比如微動性提升的具體數值和能夠創造的收益;產品節油性提升多少以及帶來的具體成本節省等,都被一一列出。照此,用戶很容易能夠看到和計算出,G一代產品“到底能夠讓我多賺多少”!

只有產品提升還不夠,在服務上,徐工起重機械也在謀求一場蛻變。

中國起重機行業,服務一直是用戶的“痛點”。“尤其是對於過去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行業第一,市場佔有率高達50%的企業來說,服務需求大到不可思議。”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不僅是對於徐工起重機械,對於整個起重機行業所有制造商,甚至對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所有參與者,這都是一個仍未破解的考題。對此,孫建忠毫不避諱:“對於徐工起重機械而言,我們在服務上,還有很大提升的必要。”

迎難而上,2018年中國起重機市場高峰不期而至,孫建忠和徐工起重機械也“加速”了服務戰略推進。“接下來,我們會通過市場上收集的數據,加大在一些重點地區的零部件供應佈局,並全面增加服務人員和以及網點、車輛資源的數量,持續提升服務人員的技能水平,並強化在這方面的監督反饋。”孫建忠在此擲地有聲。

對“價值”的兌現和捍衛,自上而下傳導到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的最基層——製造車間、產品調整等“毛細血管”環節,則綻開了一簇充滿平實細節的生動圖景。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徐工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濃厚的“徐工文化和價值觀”

徐工重型總裝車間內,一個名為“孟獻群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區域頗為引人注目,作為團隊負責人——勞模孟獻群的故事流傳甚廣。

這位身材敦實,有著紅黑皮膚的帶頭人,清潔如洗的工裝口袋上夾著一個工牌,上面印著“孟獻群,徐工重型”。調試崗位是他事業生涯中,從事最久的一份工作,“後半輩子,一直在乾的事情。”孟獻群自己這樣說。

孟獻群每一次走進徐工重型,換好工作服,拿起工具箱子……儘管是一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情,但他卻把每個環節做得,就像在進行一場莊嚴的儀式。“我的工作是保證每臺起重機,從生產線上下來之後,必須檢出每個問題,交給用戶後不能出任何差錯。”

從開車門,到把駕駛室的每個按鈕都按動一遍,再到起升、下落、擺動、伸縮等,每個環節都做一遍,孟獻群每天至少要重複上千次單調的動作。但儘管如此,孟獻群依然能夠保持一種“定”和“靜”的心態,不漏掉每一個細微環節。趕上2018年上半年起重機供不應求的年景,孟獻群工作的測試區外,往往會站滿幾十個希望快些拿到車子的用戶,使勁地望向調試場方向。甚至一些用戶會趁著孟獻群休息時候,讓人帶話“不用調試啦,直接給我就行了”。“客戶急,我們會加快動作,加班測試。但我們決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節,不能讓徐工的起重機帶著隱患出廠。”在工作上,孟獻群始終固執地追求完美。

“徐工的文化,幾十年代代傳承深化之後,對用戶、市場和產業的責任,已經上升為一種精神圖騰,會鼓舞每個崗位的人,以自己的努力,創造最大的價值,並把這些傳遞給終端用戶。”林書記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聲音雖然不高但卻堅定地說道;他的座位後面,一面五星紅旗和一行催人向上的標語,異常耀眼。

正向創新

徐工起重機械此輪“價值競爭”,撞線世界級的重要底牌,“隱”于徐州高新區。

距離徐州高鐵站4公里,一棟外表看似平常的建築,造價遠高於很多頂級樓盤。走入內部,這裡有一個個全球最昂貴的加工設備,當然還有很多就算花錢也買不到的——徐工起重機凝聚幾十年積澱,自己設計製造的研發設施。

每天早上八點半,這裡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來自徐州四面八方,甚至徐州之外來自中國各地的成百上千的工程師。其中一些房間設計得頗為怪異,一個叫做噪音實驗的地方,牆壁上鑲嵌著無數突起的物體,身處其中,你可以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心跳,甚至一根針落地的聲音;再走進強度試驗場,不時有巨大的起重機吊臂,在這裡被用各種方法試驗;材料實驗室,各種精密儀器把數以百計、千計的零部件和材料,從分子甚至更小的微觀層面看得清清楚楚;可靠性實驗室,夜以繼日不停運轉的裝置,要用幾個月的時間複製出相當於十幾年實際工況,藉此測試設備的“品質”。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展會現場,徐工起重機頗為引人注目

徐州之外,遠在德國,徐工歐洲研究院也在核心配套領域,做著類似的工作。成熟的質量控制經驗和體系,結合中國市場獨有的龐大數據收集、分析和提取,G一代起重機在液壓配套領域“煥然一新”——“大部分液壓系統,我們已經完成了自制。”單增海說。

對於核心配套鏈條的掌控與融合,徐工起重機械愈發爐火純青。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被視為設備神經中樞的電控系統,過去很長時間依賴於國外供應商。但即便是大規模的長期合作,國外供應商也一直在“底層控制”上對徐工起重機械進行了種種限制,“我們只能修改一些特別簡單的程序指標,一些我們的設備能夠實現的功能,沒有辦法通過電控系統來驅動實現,這就限制了中國起重機性能的提升。”單增海提起往事,至今意難平。“乾脆,我們自己買來硬件,自己研發。中國為全世界提供了80%的集成電路,我們有產業基礎,自己絕對能做好,自己有了底層核心操作系統,我們就能讓起重機完成更多、更復雜、更精細的動作,這也是我們用自主開發的電控系統,代替國外電控系統的原因。”單增海心裡憋著一口氣。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打破核心部件瓶頸,徐工在積極行動

越來越堅實的垂直產業鏈,讓徐工起重機械具備了其他競爭對手所不能比擬的優勢,這種強大的“自主性”更多傳導釋放到終端產品上,徐工產品在性能、品質上的領先身位,進一步拉大。

“智能化”的滲透,在徐工起重機械研發體系上也非常明顯。藉助集團工業雲平臺,徐工起重機械每天可以從數十萬臺設備上,收集到各類載荷數據、健康數據和故障數據等。通過數據分類和提煉,“數據”正在成為徐工起重及產品升級改進的重要指向標之一。“原有靠‘人走筆錄’的市場調查,產品反饋週期都是以半年、年來計算;現在依靠大數據,我們每秒就可以收錄幾十萬條甚至更多的信息,數據處理的算法量級高達千萬,而且準確性更高、人為影響更小。”單增海興奮地說。

多舉並行,徐工起重機產品的設計和性能,全面突破原有“條框”。以1600噸產品為例,在整機重量降低15噸的同時,在同等吊重下,這個龐然大物的吊高反而“增大”了25米,爬坡能力也比原來提升了2倍。“通過典型工況吊重與行駛測驗,新1600噸的使用效果,比我們的理論提升值還更好。”全程跟進1600噸起重機產品的徐工研發工程師這樣描述。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徐工正在確立價值引領者身份

技術升級,正在觸發一場微妙的反應。“作為設備購買者,越來越多的起重機用戶,正在由原來的只看價格,變成現在的更關注效率,關注使用效果。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技術的突破,讓徐工的80噸起重機,憑藉先進的四輪轉向應用,可以進到其他起25噸起重機都進不去的工地。幹別人幹不了的工程,這就是真正的價值,真正的收益。”徐工起重機械副總經理張漢徐說,“用戶價值永遠是徐工起重機械關注的核心,未來我們還要在此進行更持續的探索和完善。”

對於徐工起重機械這場深水行動,即便是一直“高高在上”的國外對手,也難掩驚訝。“可以說,現在的徐工起重機械,早已經不是原來的跟跑者、並跑者了,更不是隻能在設備大小、高度上尋求突破的企業;我們在研發上已經進入‘正向創新’的時代;徐工起重機械,正在誕生一些影響中國以及世界的原創技術和產品。”無論是孫建忠還是單增海,亦或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其他中高層,甚至奮戰在一線車間的“匠人”,都會不斷提及“正向創新”這個名詞。

“正向創新”是一個昂貴的戰場,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為此持續著不菲的投入。僅僅是G系列產品平臺,徐工就投入了1.5億元人民幣,如果再算入針對各種不同型號產品付出的專項創新費用,這個數字還會倍數滾動增加。“徐工在產品研發上,最不怕花錢,最心甘情願投入。幾十萬的大臂,為了測試可靠性和強度,我們就試驗破壞了8套;大動力車橋,我們已經研發了3年,試驗就做了50多萬次……除了資金投入,這裡面更重要的是產業擔當,是社會責任。徐工不做,誰有能力和胸懷來做?”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技術支部書記孫鳳娟反問道。

一切進入最佳狀態,2018年上海bauma展會上,徐工起重機繼第一代20餘款新產品之後,又一次大手筆升級的8款新產品高調亮相。縱觀整個戰隊,每一款產品都能輕鬆列舉出諸多“價值亮點”,能夠輕易看到用戶因此得到的“價值收益提升”。這只是個開局,接下來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在創新上,從容的拋出了更高目標:“2019年,我們要把300噸級以上起重機所有卡脖子環節都解決掉;2020年,我們攻關下其他所有難題。”單增海說。

智能+匠人的“完美製造”

有了好的技術和創新是一方面,能做出好的產品,又是另外一回事。“智能製造體系”,正在成為這場轉化中的樞紐。

“智能製造的投入是巨大的,產出的效果,有的行業能看到,有的行業暫時還看不到,但是如果誰要是放棄了這一點,恐怕他就不會有未來。”對此,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決絕地表示。

沒有一點懸念,全球第一條轉檯智能生產線,在徐工,在起重機械事業部誕生。

在長度為240米的生產線上,每天都上演著“百米衝刺”的製造奔跑。儘管是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離散型傳統制造,但徐工起重機械卻依靠柔性工件托盤,以及上面的168個固定點,準確“抓住”每一種工件,精準完成迴轉精度0.01度的對接,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各類起重機轉檯。

令人稱奇的不僅是這條生產線,目前整個車間已經實現智能物流、智能拼箱、智能焊接、智能檢測,一人多機不是問題。偌大的工廠內,只需要不到20名製造工人。

這還不是結束。組裝好的設備,被送入一個特殊的區域後,星羅棋佈的微小傳感器,像做心電圖一樣被貼到起重機的各個部分,通過電腦,數以百計的動態參數被最終測試和感知;藉此,一臺起重機的質量、性能“盡在掌控”。

“智能製造,實際上是對產品質量,特別是一致性的一種有效保障。徐工起重機械的智能製造,實現了實時的數據收集處理,能夠隨時發現問題。而且,出現問題時候,可以第一時間定位出問題的環節,而不用像以往那樣人工來摸排,花大量時間尋找。這就讓質量持續提升,有了最好的保障。”徐工起重機械事業部副總經理史先信這樣描述。

徐工起重機械:“卓越”闖關,“價值”進擊

導入全球領先產業資源,徐工一直在行動

在徐工起重機械的規劃中,未來這樣的生產線,還要再建設9條,“總投資近20億。”史先信脫口而出一個數字。顯然,在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製造”大時代中,徐工起重機械正成為其中最有力、最具代表性的註腳。

智能製造正在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但它不是萬能的,在一些重要環節——比如說一些不規則結構件、超大型結構件的焊接,我們目前還必須依靠高技能的匠人來完成。人與智能製造的深度融合,才造就了徐工起重機械的完美製造。”史先信說。

在這個“非人不可”的崗位上,閆振是徐工新生代中的代表。

出生於80年代的閆振,身形高大。但誰能料想到,在大噸位起重機最重要結構件——伸臂的焊接中,閆振必須把裹著厚重工服的身體,完全鑽進到巨大的臂筒中。冬天還好,夏天的徐州,天氣炎熱程度不亞於中國的幾個火爐城市,車間裡面更是熱氣蒸騰。儘管如此,一天幾個小時的工作,閆振都會穿著保護服一直呆在臂筒裡面,直到工作完成。“一方面,焊接也講究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另一方面,天氣太熱了,伸臂裡面溫度更高,我怕自己一出去,就不想再進來了。”閆振平靜地就像在講別人身上的事情。

閆振的手藝,並非天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在徐工廠裡面,一環一環練習,一次一次考試,一輪一輪評比中磨練出來的,至少要3年、5年時間吧,徐工就像一個‘黃埔軍校’,培養了很多高手。”眼下,工廠裡像閆振一樣的“技能匠人”數不勝數,在征戰過全球年度焊接大賽後,又在新的一場全國比賽中,厲兵秣馬。“第一不敢保證,前幾名應該沒問題。”閆振帶著一絲志在必得。

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從微笑曲線最前端的研發、到中間的製造、再到端的服務和全生命週期支持,從高層到一線,每個環節徐工起重機械都拿到了足以致勝終局的“底牌”。不僅是國內,以歐美為代表的高端市場,也對徐工起重機械的行動予以積極反饋。德國——全球起重機技術長期以來領先的國家,亦是對起重機要求最嚴苛的地區,徐工產品已經在此播下一片希望。

在上海bauma展會期間舉行的“徐工起重機械高端客戶峰會”上,來自德國的用戶現場以對比的方式,展示了徐工起重機的“優勢”。“國外客戶對問題會更直接、更一針見血。他們的肯定,是對徐工競爭力最好的佐證。”站在巨大的液晶屏幕前演講時,孫建忠難掩感慨。隨著他手中遙控器的撥動,液晶屏幕閃過2017年他在美國,與首臺登陸美利堅的中國大噸位起重機——徐工300噸全地面產品,以及該產品客戶——擁有3000臺設備的Colt Machinery Group Ltd. 總經理Al Bove的合影。“他非常認可我們的產品,徐工300噸產品銷往美國後,一年使用過程中,沒有出現問題。他還告訴我,想成為徐工的經銷商。”孫建忠難掩自豪。

拿到歐美市場“背書”之外,徐工起重機在全球的影響力亦達到一個高潮。儘管堅守價值取勝之道的徐工,產品價格高於同行業不少,但這並沒有影響諸多“海外千萬級、億元級”大單花落徐州。從更長的時間軸看,最近1-2年來,徐工起重機械海外銷量同比增長近25%,遠高於行業8%的增幅水平;歐美市場激增50%,出口份額繼續領軍。

“未來,徐工起重機械還會繼續深化價值競爭,加速推動蛻變。2019年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新一波‘質量再升級’、‘性能再升級’的新產品。後面,我們肯定還會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更大驚喜。”站在舞臺中央,孫建忠重重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