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業航天30強丨聚焦航天“交通工具”,星途探索深耕商業運載火箭

2018商业航天30强丨聚焦航天“交通工具”,星途探索深耕商业运载火箭

當前,從商業衛星航天產業鏈來看,在衛星發射服務中,商業運載火箭作為航天“交通工具”佔據著必不可少的地位。商業運載火箭是衛星發射的載體,同時也是衛星應用的關鍵依託,衛星能否按照原計劃進入預定軌道運轉,以便順利為地面提供數據支持與數據服務,運載火箭的作用舉足輕重,可謂是“成在火箭、敗在火箭”。

但是民營商業航天的運載火箭現還處於初級發展水平,國內深耕在運載火箭的商業航天公司並不多,而星途探索就是其中之一。星途探索是一家從事系統級航天產品研製的民營科技公司,成立於2017年9月,秉承著“探索、共進”的企業核心精神,星途探索的主營業務具體為運載器、飛行器設計、開發,為科研試驗、衛星入軌提供發射服務,提供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優化、航天安全性、可靠性等仿真計算和技術諮詢服務。

星途探索CEO梁建軍告訴億歐:“結合星途探索目前的發展現狀,亞軌道運載火箭將於明年3-4月實現首飛,業務階段的發展速度上來看毫不遜色。”

佈局亞軌道試驗載荷,臨近空間探測試驗平臺為重心

根據對未來市場需求的預測和行業發展現狀,星途探索制定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成熟技術快速轉化應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發展策略。以亞軌道運載火箭為先導,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為牽引,優先突破多級火箭總體設計技術、電氣綜合集成技術和飛控優化技術,逐步掌握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降低自主研製運載火箭技術風險。

因此,星途探索的產品包含亞軌道運載試驗平臺、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同步研發15ton小推力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小型液體運載火箭(同步研發70ton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同步驗證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而亞軌道試驗載荷,臨近空間探測試驗平臺是星途探索當前業務重心。

其中,星途探索的主要產品有以下幾類:

運載火箭

XT-1亞軌道運載火箭:用於科學試驗飛行驗證市場領域,可根據載荷不同要求靈活配置,滿足70%以上亞軌道載荷要求,預計2019年3月首飛;

XT-2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用於微小衛星發射服務,載荷能力300kg/SSO500km;

XT-3小型液體運載火箭:用於微小衛星發射服務,載荷能力1500kg/LEO;

XT-4中型液體運載火箭:用於微小衛星發射服務,載荷能力3000kg/LEO。

u液氧煤油發動機

15ton推力(用於小型液體火箭發動機);70ton推力(用於中型液體火箭發動機)

u一體化綜控器

運載級產品:集成飛控機、光纖慣性組合(光纖陀螺零偏穩定性

低成本GNSS/MEMS組合導航系統:系統集成了微慣性測量單元MEMS-IMU、GNSS(GPS L1,北斗B1、B3)和彈載嵌入式計算機系統,可用於探空火箭、靶彈等的導航、制導、定位。

在技術支持方面,運載器多學科協同總體優化設計、核心配套產品自主化、高集成、低成本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都是其核心技術優勢。

此外,星途探索的核心成員均完整經歷過國內運載火箭、戰略戰術導彈的全流程研製,具有碩士學位的研發人員佔比100%,航天相關行業平均工作經驗10年以上,航天研發設計師隊伍和型號研製管理隊伍當屬國家前列,在先進航天飛行器研製方面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工程經驗。因此,產品、技術、人才都是星途探索在商業航天領域上開疆拓土的優勝法寶。

“務實”為思維核心,可實現與低成本為任務中心

梁建軍告訴億歐,星途探索在發展思路上講求的是務實。梁建軍認為,商業航天的核心有兩點:

第一,商業航天的發展,最終將落到“商業”二字,否則就失去了商業航天的意義,所以,就要尋找商業航天真正的市場在哪裡,商業模式要走通。例如我們今年正在研製的亞軌道實驗平臺,就是瞄準臨近空間飛行試驗的市場需求(科研院所、高校),為其提供亞軌道的飛行驗證服務,這是一個確實可見但不龐大的商業市場。

在國內商業航天大背景下,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星途探索先從確實可見的真實需求入手,會更務實。國內的大部分衛星組網企業真正的需求還未到爆發階段,目前大家都停留在模式驗證與技術驗證的階段,想要做真正的入軌運載火箭,整個研發週期與研發投入都會比較大。因此,擁有自我造血能力、循環能力才是星途探索目前的工作要務。

第二,同樣也要結合“商業”二字,所謂商業的本質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商業航天公司發展的核心,需要考慮在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下,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實現快速的轉化運用。例如現階段的一些核心配套產品,初創企業就可以藉助體制內的力量,一方面是積累六十多年的成熟技術、成熟產品和成熟人才,可將體制內的活力盡情釋放。SpaceX在崛起過程中,早期便受益於NASA和美國給予的技術扶持和轉讓。

梁建軍強調,可實現與降低成本是當前商業航天企業要做的任務中心,而技術的創新與顛覆性創新是下一步戰略方向。因為在商業航天領域,週期長、投入大是其本質規律,而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向美國SpsceX的發展歷程去學習借鑑是值得的。

星途探索CEO梁建軍:商業航天產業成鏈狀,不是閉環

近年來,美國SpaceX公司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和新技術應用,大幅降低了火箭發射服務費用,目前其全球商業發射市場份額已達30%以上。另外在運載效率、發動機性能、結構係數等反應火箭性能的指標或參數方面,與國外同類運載火箭相比,國內長征系列火箭優勢並不明顯。在商業航天落地上,需要國內民營航天企業來填補市場空白部分,和長征系列火箭一起擴大中國商業航天市場。因此,對於運載火箭的民營企業來說,其重點是通過商業化發展方式,完善商業航天產業鏈,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火箭性能,進一步降低發射服務價格,提升運載火箭的競爭力,擴大全球發射市場份額。

為了完善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清晰的自我定位與產業上下游的對接必不可少。而對於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游的劃分,梁建軍認為,站在火箭製造角度上看,其上游是航天部組件、配套產品的供應鏈體系,例如發動機、結構生產製造商,下游是衛星組網運營商。而衛星組網企業的下游是衛星應用商,而站在衛星航天的角度來看,上游產業是衛星製造,中游產業是衛星發射,下游產業是衛星組網的運營與服務。因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產業鏈的理解就不太一樣。

梁建軍提到,不可否認,火箭、衛星各產業鏈條是清晰明確的,但不是閉環。首先,火箭、衛星的應用服務都有具體的場景,通信、導航、遙感三種衛星類別就定義了三種不同的應用場景。其次,衛星製造、火箭製造、衛星運營等不同的行業地位就擁有不同的行業上下游對應商。例如衛星製造企業的上游為航天零部件的廠商,下游為衛星組網的企業;衛星運營企業的上游為衛星製造商,下游為衛星的發射與衛星的應用服務。

而站在運載火箭的角度來看,運載火箭就是一種“交通工具”,此前運載火箭是劃分在交通運輸處,後來國防科工局以及相關航天單位界定名稱的時候,定義為運載火箭運輸系統。因此,運載火箭只是一種服務於衛星的交通工具,只是將衛星或者航天器、載人飛船從地面運輸到天上。

“抬頭看路、低頭拉車”是星途探索一直堅持的精神。相信在未來,星途探索也會用實力表現中國商業航天民營企業能力也是不容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