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事件改編,德國高分反戰電影,經典堪比《血戰鋼鋸嶺》


《五月的四天》是德國出品的一部戰爭題材片,由阿奇姆·凡·波瑞斯導演,吉里格力·多布、米勒·尼尼茲主演。該片於2011年9月29日上映。這部電影根據二戰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獲得豆瓣8.6的評分。不同於《血戰鋼鋸嶺》等二戰作品,《五月的四天》幾乎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

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夕,一支德軍在節節敗退之下退到了德國的某處海灘。在這裡,他們遭遇了一支蘇軍分隊的追擊,在短暫地交火後德軍潰敗逃跑。一個叫彼得的德國男孩目睹了這場戰鬥。在蘇軍撤離後,他穿上了德軍的衣服並拿起了武器,企圖與蘇軍進行一場較量。

彼得很快就被發現了,蘇軍一路追擊來到了一所福利院。因為福利院所處的位置視野很好,上尉便決定暫時駐紮在這裡。他們遇到了一支德國軍隊,面對這支德軍,小分隊卻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對方有將近一百人,而他們僅僅只有八人。因為兵力懸殊太大,上尉只好撤離。此後雙方又有過數次偶遇,但是都沒有發生衝突。他們謹慎地觀察著對方的動向,並極力保持著剋制。


在小分隊駐紮福利院的第四天,終於傳來了德國宣佈投降的消息。這個消息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歡騰,他們聚在一起舉杯慶祝戰爭的結束。然而就在此時,一群不速之客來到了這裡,他們正是之前已經離開的蘇軍大部隊。獸性大發的少校看上了安娜,急不可耐地想要施暴。上尉沒有選擇旁觀,他果斷出手阻止了少校的暴行。

少校悻悻離去,但卻並未就此作罷,他命令部下對福利院發起進攻。彼得前去向德軍求助,本已打算撤退的德軍得知情況後,果斷選擇了與小分隊合作。所有的女人和孩子都被藏了起來,而彼得也被關進了地下室。他無法獲知外面的具體情況,當他再次走出福利院時,外邊已經躺滿了屍體。

影片用了近百分之九十的片長來呈現福利院的日常,通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展開整個故事情節。作為二戰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彼得無疑是戰爭中無數普通人的縮影。他的父親是一名德國軍人,在他眼中,父親這樣的軍人是保家衛國的大英雄。他不知道父親不過是希特勒手下那被矇蔽的殺人機器,更無法認識到法西斯戰爭的反人類性質。


《五月的四天》更多地是在呈現一種轉變。小分隊與福利院從佔據與被佔據到和諧共處的轉變;德軍與蘇軍從敵對到並肩作戰的轉變;小分隊內部從團結到分裂再到團結的轉變;蘇軍從並肩作戰到手足相殘的轉變。這些看似簡單的立場上的轉變,其實都是人性的選擇。

戰爭或許沒有對錯,但是人性卻有善惡。人性的惡催生了戰爭與暴力,在極端民族主義的洗腦下,無數軍人和平民淪為少數人的利益工具而不自知,而可悲的是到最後埋單的依舊是他們。

當人性中的善開始甦醒,那些人為設定的標籤便脫落了。不論是布爾什維克還是曾經的法西斯,不論是勝方還是敗方,此時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為了捍衛人性的良知與正義站在了一起。而包括上尉在內的八名蘇聯軍人,法西斯猛烈的炮火沒能打垮他們,他們最終卻倒在了同胞的槍口下。這又何嘗不是一場值得反思的悲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