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稈要還田,為何要有尿素來陪伴?

董佳羽


玉米秸稈還田是國家倡導、農民大力支持並執行的一種耕種農活。它的好處大家都知道,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汙染。但如果操作不當,不僅莊稼不受其益,還會出現秸稈還田小麥黃化,不長,僵苗等現象。

這是因為土壤中缺氮元素的原因,而尿素就含氮元素。那麼氮元素在土壤中能起到什麼作用呢。這麼說吧,氮元素是微生物的飯,微生物又是秸稈分解的主要勞力。


也就是說微生物必須在酒足飯飽的情況下才肯工作,才肯分解秸稈。

所以我們必須在保證土地正常用肥量的基礎上額外的增施速效氮肥-尿素,隨耕地深翻而融入入土壤,也可以播後隨水衝施,這樣就能夠很好的促進秸稈分解。


玉米秸稈還田除增施氮肥外,還要注意,翻耕土地時一定要震壓嚴密,防止跑墒和架空麥苗,影響根系下扎和對水份的吸收,有的小麥田出現死苗現像,就是由於土壤懸空,小麥苗根部無法吸收養分慢慢點死了。

尿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為了保證莊稼能夠用到到秸稈腐熟後產生的有機肥,一定在秸稈還田時


悠然見東山


玉米小麥都逐漸實行了大型收割機收割,再加上環境汙染的治理,農村餵養牲畜的減少,現在收割過程中直接把玉米杆,莖葉,都切碎撒到田間,實行秸稈還田。

我們家玉米收割之後,滿地的碎玉米秸稈在田間堆積著。為了能早點使秸稈腐爛,方便播種小麥,玉米收完之後,就會先在地裡面多撒點尿素,一畝地大概15-20公斤,再用上上好的複合肥,用任何大型旋耕機進到田間,來回淺耕兩遍,把秸稈和肥料翻到土壤深層,以加快秸稈腐爛,等到播種小麥前,在把地耙一遍,就可以進行播種工作了。

玉米秸稈還田撒尿素的原因,主要是加快秸稈腐爛,保證土壤有充足的肥力,供應小麥苗的生長。玉米秸稈在田間進行微生物分解時是以碳素為能源,氮素為營養的,玉米秸稈碳氮比為75-80:1,而適宜微生物分解的碳氮比為25:1,這樣秸稈分解時碳氮失衡,秸稈還田後,微生物會吸收土壤中的氮素進行分解,若土壤中氮素不足,就會在以後和作物爭肥,造成小麥苗期氮元素缺乏,易造成麥苗黃化,發黃,生長不良,影響分櫱和過冬。

秸稈還田後,微生物分解過程中會吸水,再加上秸稈也會吸水,容易造成土壤缺水。所以秸稈還田後,土壤較乾旱,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灌溉,有利於秸稈快速分解,也能加速土壤沉實,使土壤和秸稈緊密接觸,防止秸稈架空土壤,不利於小麥播種,也會影響小麥根系深扎。

秸稈還田要注意,帶病的玉米秸稈不能直接還田,容易使後茬農作物和來年的玉米發生病蟲害,這種帶病的農作物需要進行銷燬或者高溫發酵後在進行還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