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印象最深的歷史人物是誰?

瓦爾登的船伕


用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古代的皇帝也不過是一種職業,所以有的人幹這一行乾的很好,但是有的人天生就不是當皇帝的料。比如歷史上有名的秦皇漢武,他們就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功績,值得後世人去膜拜;但是也有如宋徽宗趙構這樣的皇帝,相比做皇帝他其實更適合當一個純粹的藝術家,畢竟他那自稱一派的書法到如今都沒有人能超越。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皇帝的皇帝。在古代皇帝一般都有三宮六院,一方面是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是為了傳宗接代,培養帝國將來的繼承人。所以有很多皇帝都挺能生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一共生了26個兒子,又比如康熙也生下了24個兒子,雖然說這麼兒子非常多了,但是在這位皇帝面前他們都不夠看,因為這位皇帝一共有127個兒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那個被《明朝那些事》稱之為“500年來最能鬧騰的皇帝”,關於他的一生也是足夠的豐富多彩了。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的中興之主,在這個皇帝的治理下國家重新換髮了生機,但是由於這個朱佑樘一生就娶了一位妻子,而且最後長大的就剩下這朱厚照,所以這個疼愛妻子的男人自然也非常疼愛自己的唯一兒子。

在這樣一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環境中長大的朱厚照,自然對於民間疾苦之類的事情是不瞭解的,所以在他當上皇帝之後,他每天想的事情就是怎麼去玩。當時有一幫太監就跟著他混,每天就想辦法讓他玩的開心,這樣他們就能得到賞賜,所以朱厚照就開始了他的荒唐皇帝生活。

他喜歡養動物,於是就建了“豹房”,裡面是從各處抓來的野生動物,比如老虎。後來他想要效仿明成祖朱棣的武功,於是就封自己為大將軍,然後悄悄溜出邊關到了軍營,之後和一直來騷擾明朝的蒙古好好打了一仗,在得勝之後他又被大臣們待會了北京。後來遇上藩王叛亂,於是他又開始打算御駕親征,結果還沒出北京就傳來消息已經被鎮壓了,所以他的種種作為一點都不想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皇帝。

後來,他開始想要找女人,但是不是妓院裡的就是別人有家室的,這當然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但是後宮裡的那些妃子偏偏一個也沒有懷孕,這讓他有些懊惱,於是在太監們建議下,他乾脆認了一百多個乾兒子,這樣自己也算是有兒子的人了,對於兒子們他也很大方,都讓他們做了很多重要的職位,但是這麼多兒子卻沒有一個是他親生的。


曉知雲深處


戚繼光。

戚繼光不僅僅是抗倭名將。他還是一個典型的明朝武將。

他的軍事才華是超越時代的。



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軍紀嚴厲要了殘酷的地步。比如,每一個鴛鴦陣小隊11人,設隊長一名,如果隊長戰死,則全隊斬首!而殘酷的軍紀,正是近代軍隊的典型標誌,使近代軍隊比傳統軍隊更有戰鬥力,更能承受重大傷亡。

戚家軍的裝備始終是當時最先進的。

戚繼光對武器性能的追求近乎偏執。他的軍隊,一定要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槍要用鳥銃,炮要用虎蹲炮、佛郎機。戰車也是多種多樣,火力強大。



如果有先進武器,他一定要想辦法引進,裝備。如果沒有,他就自己動手發明創造。多年以後,人們才真正明白他想要的是什麼。沒錯,戚繼光其實想要坦克。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個典型的明朝武將。

他圓滑世故,左右逢源。他還剋扣軍餉。他圓滑是為了爭取文人集團的支持,他剋扣軍餉,不是裝到自己口袋,而是上下打點,打通關節,好爭取更多的軍餉。據說他和張居正關係極為密切,他給張居正送小妾,又給張居正送補品。正是在張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戚繼光練出了大明九邊第一鎮。

戚繼光可以寫典雅的文言文,也能寫土的掉渣的訓詞。文言文用來向上報告,訓詞是講給當兵的聽的。

戚繼光是一個有超級軍事才華的人,比之岳飛也不遑多讓。

他又是一個務實的人,為了實現主要目標,會用一些齷齪的手段。這一點,他比岳飛聰明。所以,他的結局也幸運的多。


上將噯福斯


我來大家說一個歷史人物。

他即非帝王將相,也不是王侯權貴,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具有鮮明的明朝特色。

他是一名錦衣衛。

四百多年前,他曾經為了自己的祖國,不遠萬里,漂洋過海,歷盡艱辛,到敵國――日本去做諜報工作,書寫了一段壯麗的傳奇。

他的名字叫做史世用。


在歷史上有很多小人物讓我們感動。並非王侯將相,也無驚世之功,只是很平凡的一員,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的一朵小小浪花。

但平凡人也有英雄。哪怕只在這一刻,我們能讀到這個名字,就是對這位平凡的英雄最好的致敬。

萬曆年間,史世用參加過光榮的國戰――對倭戰爭。

來給大家講述那段平凡人創造的傳奇:

一、我本平凡度華年

萬曆年間,日本侵犯明朝的屬國――朝鮮。朝鮮國王向大明朝廷求援。萬曆決定,出兵朝鮮,阻擊倭寇。

為了這次戰爭,明朝做出的詳細的戰前準備工作。先期派遣間諜潛入日本境內探查軍事情報。

做為錦衣衛的一員,史世用隨隊伍參加了這次間諜活動。

史世用,籍貫陪都南京武進縣。

萬曆二十年年底,諜報分隊來到了福建,於第二年六月東渡日本。

關於這次間諜派遣,福建巡撫許孚遠在奏摺《請計處倭酋疏》中寫道:

“貌頗魁梧,才亦倜儻”,這是上級部門對史世用的評價。

萬曆二十一年六月, 史世用受上級的派遣,化裝成商人登上海商許豫的商船,東渡大海,潛入日本蒐集情報。

二、曾經滄海浮雲帆

《請計處倭酋疏》記述了史世用一行的行程。

在海上漂泊了近一個月,七月四日,史世用第人在日本莊內國的內浦港成功登陸。

此後, 史世用就潛入到了名護屋城,尋找另一位明朝間諜,那位間諜名叫許儀後,早就潛伏在日本了,萬曆十九年,他曾經將日本情報送達過明朝。

終於聯繫到了許儀後,八月二十七日, 史世用和許儀後一齊到達了日本的內浦港。

九月三日,通過許儀後的引見,史世用、海商許豫和薩摩藩島津家的重臣――伊集院忠棟,進行了秘密的會晤。

十月,獲得情報的史世用搭上海船,向大明王朝返程。

三、世事從來多磨難

但在歸國的途中,史世用一行在海上突遇巨大的風暴。

萬曆二十二年八月, 一隊琉球國的使者正準備出發前往日本薩摩,在旅途中,他們遇到了兩名海難的倖存者。

琉球方面的史料記載:



這就是明朝的兩位間諜人員:“指揮史世用” 、“承差鄭士元” 。

原來,從日本內浦返回明朝的途中, 史世用他們乘坐的遇到了一場可怕的風暴,海船傾覆,船上的其他乘員全都命喪大海,只有史世用和鄭士元兩人拼命掙扎,靠著堅強的毅力和求生的渴望,兩人在茫茫大海中漂游。

順著海潮,兩個人漂流到了薩摩海灘,登上了岸,僥倖生還。

但此時的兩人身無分文,只好四處流浪,乞討求活,“身服敝衣, 蓬頭跣足” ,時間居然長達七個月。

幸運的是,他們在最艱難的時刻遇到了琉球使者,得到了琉球國中山王世子尚寧的救助。

他們又從琉球出發,成功返回了祖國。

四、昭昭日月鑑忠膽

回到祖國,史世用向福建巡撫彙報這次九死一生的經歷:



福建巡撫許孚遠也在向皇上彙報的奏摺中提到了史世用等人的英雄事蹟:



琉球王子尚寧在朝貢 “執照”中這樣敘述:



由於身懷重要的機密情報,為了讓史世用和鄭士元儘快歸國,琉球國特意派遣使者,以朝貢的名義將二人護送到大明。

但世事多磨難,他們卻再次遇到了風暴。 一行人又漂流到了福建泉州府的平湖山地區。

福建布政司向朝廷的文書中記載:




史世用二人歷盡艱辛,在琉球的幫助之下, 他們最終於萬曆二十二年十二月駛抵達大明,歷時一年半之久,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五、我心我血薦軒轅

琉球國的史料 《歷代寶案》 中曾經記錄了一部分史世用等人回國後所彙報的情報內容:




在彙報中,史世用強調了琉球與日本相鄰的北山地方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若被日本佔據,琉球將被日本吞併。如果日本以琉球為據點,將會對大明的東南沿海地區造成巨大危脅。

史世用建議明朝對琉球中山王世子尚寧進行拉攏,並派遣使者冊封其為國王,確保琉球支持明朝的立場,保障東南國境的安全。

由此可見,史世用具備長遠的政略和軍事眼光。

史世用還根據自己的情報,見聞和自己的分析,寫成了一本《倭情備覽》,詳細描述日本的軍政情況,後來他赴朝鮮參加戰鬥的時候,帶入了朝鮮。

萬曆二十五年,豐臣秀吉再度侵朝 ,史世用被再次調用進行對日的諜報活動。

六、要留高潔在人間

萬曆二十六年,史世用來到了朝鮮。

這段記錄表明:



萬曆二十六年 , 史世用到達朝鮮, 成為經略邢玠帳下的參謀人員。

同年三月, 又被調入浙勝營遊擊將軍茅國器的麾下。

由於史世用掌握著對日的許多重要情報,在朝鮮期間,曾經受到國王李昖的接見。這在朝鮮史書《宣祖實錄》中有具體的描述:

朝鮮國王李昖對史世用和他所著的關於日本情報的書十分關注。

三天後,李昖再次接見了史世用。

這是說,朝鮮國王李昖很欣賞史世用,認為他身材高大,容貌出眾,文采很高,“天下之奇士也”。

在朝鮮期間,史世用曾經與朝鮮文士魯認關係很好,還曾經互相留詩唱和。

朝鮮文士魯認曾經被日本軍隊俘虜,送到了日本, 後來他在潛伏在日本的明朝間諜的幫助下,回到了朝鮮。

魯認著有《錦溪集》,其中有這樣一首詩:



這是魯認在送別即將歸國的史世用,臨別時的贈詩。

從詩中可以看出, 魯認對史世用的才幹非常欣賞,認為他風骨高潔,思路機敏,謀略深長。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史世用,他即非帝王將相,也未能建立什麼偉大的功業。但我們仍然為之感動。

他忠誠於自己的祖國,忠於自已的職守,遠涉重洋,漂洋過海,冒著生命危險,歷經了萬千磨難,出色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



由於我多次對明朝進行無情的抨擊,就經常被一些人罵為“滿遺”,這就是一個“滿遺”,講述給大家的一個明朝普通人的傳奇故事。

沒錯,我確實對明朝很不感冒,我對幾乎所有的明朝皇帝都十分厭惡。

有人曾經問,那明朝如此不堪,怎麼就能久撐了276年?

這,就是答案。

這二百多年,明朝沒有倒下,從來不是靠龍椅上那張縱橫捭闔的朱姓屁股,不是靠朝堂上的高談闊論的嘴巴,也不是靠吸食民脂民膏還胡作非為的皇親國戚,更不是靠魏公公那幫人渣閹宦!

靠的是忠肝義膽的于謙,一生清廉的海瑞,誤身為國的張居正,橫戈馬上的戚繼光,忠魂守遼的袁崇煥、曝屍荒野的盧象升,倒在夕陽下的孫傳庭,一身才氣的夏完淳……

還有,為了國家默默戰鬥著的一個個像史世用這樣的人。

還有那千千萬萬被朱家吸乾了血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民。

正是靠這些默默無聞的堅直的脊樑,一代又一代撐起了大明江山。

就用史世用從朝鮮歸國,向友人魯讓告別的一首詩做為本文的結語吧: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談起明朝這個朝代,會讓我想起很多個形象:朱元璋的狠辣無情,朱棣的縱橫捭闔,朱允炆的下落不明,也有海瑞的剛正不阿,張居正的殫精竭慮,左光斗的鐵骨錚錚…

然而大明王朝浩如煙海的二百七十六年曆史長河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確是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你們可能會覺得很詫異,為什麼我會說是他,因為我覺得他不僅僅是一個皇帝,而是一個讓我感覺得到的有血有肉有情感好人。



明英宗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來說

一:七年聽政時期

明英宗九歲即位,由於年紀太小,無法理政,國家大事全部由他的祖母-明仁宗皇后,也就是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持日常政務。

二:七年“正統”時期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被去職,宦官王振開始干預並把持朝政,綱紀敗壞,朝政日非。正統十四年,英宗在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殲,王振被憤怒的人群當場打死,英宗被俘,開始了“北狩”生涯。

三:八年“太上皇帝”時期

景泰帝和于謙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瓦剌被迫交還英宗皇帝,英宗還朝後,已經被皇位的魔力深深吸引的景泰帝已經不願意退歸蕃邸,朱祁鎮被安置到了南宮軟禁,當他進入南宮時抬頭看到了是他憔悴的皇后錢氏,英宗被俘時,錢氏傾其所有變賣了自己所有的私房錢想要贖回朱祁鎮,並終日跪地祈求英宗平安歸來,因此而瞎了一隻眼睛,腿也瘸了一條。接下來的軟禁歲月裡,錢氏一邊做些針線活讓宦官拿出去換著銀子貼補生活,一邊又安慰終日憂心忡忡的朱祁鎮,這些都讓朱祁鎮大為感動。

四:復位後的“天順”八年時期

奪門之變後的朱祁鎮,雖然沒有即位初期那樣勵精圖治,卻也任用賢臣李賢,勤政愛民,聽信納諫,最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廢除明朝初年以來的殘酷的殉葬制度,這裡固然有他深愛並掛念著他那無子的錢皇后的緣故,然而更多的是:朱祁鎮在經歷了太多的生死磨難後的醒悟吧。

明朝的殉葬制度源於朱元璋,之後朱棣也繼承了,就連老實巴交在位僅僅八個月的朱高熾也有八名妃子為其殉葬……這也是朱祁鎮一生的亮點,我想,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個好人,一個有情有義人,一個有人性的人。


歷史課課代表


其實明朝的著名人物很多,帝王將相,文人士子數不勝數,印象深的太多太多,不過最令我覺得深刻的人,倒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夏完淳。

為什麼是他呢?因為比如張居正,戚繼光,鄭成功,李定國這些人雖然功績很大, 有治理國家,有忠君報國,有矢志不渝,但他們畢竟是成年人物。又如於謙,正德,甚至明太祖朱元璋,朱棣這些人有說不完的豐功偉績,只是這確實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而夏完淳此人,只是一個平凡的十七歲少年。

十七歲少年是什麼感念?看看我們身邊的十七歲少年,恐怕還在要麼握著手機吃雞,要麼研究王者榮耀之戰裡的得失,要麼陪著女朋友去瘋,而夏完淳,一個十七歲的人,卻經歷了他們永遠想不到的事情。

夏完淳是江南名士夏允彝的獨子,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五歲的時候夏完淳就能讀經史,當時名士陳繼儒寫詩讚:“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夏允彝出遊遠方之時,往往都會將夏完淳帶在身邊,所以他儘管年齡尚幼,但是眼界卻是不低。後來他又拜師陳子龍,復社領袖張溥,從為人到文學都深受兩人影響。

崇禎十六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成為“幾社”的後繼。當農民義軍席捲北方之時,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大家資助民兵為國出力。

崇禎皇帝殉國後,十五歲的夏完淳跟隨自己的父親和師父陳子龍等人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其父夏允彝跳水自殉,夏完淳忍著父親離世的悲痛,繼續跟隨陳子龍堅持抗清。

十五歲,那是什麼概念,明明還是個孩子,卻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矢志不渝,抵抗侵略者。

直到被叛徒出賣被清軍逮捕,夏完淳在這個花朵一樣的年紀,卻面對堂上的大漢奸侃侃而談,漢奸洪承疇聽聞夏完淳才華橫溢,於是決定親自審問,勸說夏完淳降清。面對高官利祿的誘惑,夏完淳不為所動,甚至諷刺這個漢奸讓其大失臉面,最後壯烈詢過而死。


臨刑的時候,夏完淳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年僅十七歲。

想到這個人,就想到他的《獄中上母書》告訴他的母親“我死之後,反抗侵略的戰爭依然不會停止。請兩位母親請好好保重玉體,不要再把我掛在心裡。二十年之後,我跟父親將要掃平北方奴寇,光復我們的國家,請母親不要悲傷,不要悲傷!”

民族英雄當如是。


關河南望



手機用戶5974070381


哈哈木匠皇帝,不愛江山愛木匠。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他心靈手巧,對製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活,都要親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出人意料。

  朱由校親手製作的娛樂工具也頗為精巧。他用大缸盛滿水,水畫蓋上圓桶,在缸下鑽孔,通於桶底形成水噴,再放置許多小木球於噴水處,啟閉灌輸,水打木球,木球盤旋,久而不息,朱由校與妃嬪在一起觀賞喝彩。有一次他做了個花園,裡面的可以走路,鳥可以唱歌,水能流動。


幸達紅木


我對明朝印象最深的是明孝宗,歷史上唯一一個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人們對皇帝的印象一般都是榮華富貴,後宮佳麗三千吧。可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從始至終只娶了一位媳婦,唯一一個把一夫一妻製成功貫徹到底的皇帝。

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因為母親的悲慘遭遇讓他深感皇帝擁有三宮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張皇后,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同居,過著平常百姓一樣的夫妻生活,作為一個擁有無上權力的皇帝,這真的是非同一般。

這一切都與他悲慘的童年生活有關,他爺爺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在年輕時聽信太監王振的教唆,與蒙古人打了一場大仗,結果由於王振瞎指揮導致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朱祁鎮本人也被俘虜。後來由於于謙在北京城指揮得當擊敗了來犯之敵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由於皇帝被俘虜了,所以得重新選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朱見深當時太小)來當皇帝。一年後朱祁鎮被釋放回來,要知道皇帝這個位置一旦坐上就不可能再放手,所以朱祁鎮一回來就被軟禁,本來是皇太子的朱見深也被廢除。沒過幾年弟弟朱祁鈺一病不起,朱祁鎮趁機重新奪得了皇位。由於這次事件導致朱祁鎮根本沒有時間來管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朱見深的童年是由一位宮女萬氏(兼奶媽)扶養的,所以朱見深就和這位宮女建立了濃厚的感情,從朱見深2歲起就陪伴其左右,在朱見深人生中最黑暗的歲月裡,萬氏一直守護在朱見深身邊,始終如一,不離不棄,這也是憲宗朱見深一輩子對萬氏都非常寵幸的最大原因。繼位之初便封她為貴妃但由於萬氏比朱見深大了17歲,萬氏在38歲時才生下了第一個孩子,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從此萬氏便無法再生育了。可萬貴妃這個人嫉妒心特別強,自己生不了孩子,就不想讓其它妃子生,其它妃子一旦懷孕就費盡心思將之墮胎,險些使朱見深一脈絕嗣,導致皇宮內外驚懼。然而朱見深卻仍對她寵信有加。

朱佑樘的母親紀氏原本也是宮女,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見深臨幸了紀氏,就懷上了朱佑樘。之後的事情,就與許多的宮中陰謀版本類似,得寵的萬貴妃千方百計企圖加害紀氏,而宮中善良的太監以及被廢的吳後、宮女們則盡力保全。朱祐樘在皇宮的一個偏僻之所(安樂堂)生活了6年,一直不敢公開露面,甚至連胎髮都不敢剪。因此,朱見深一直以為自己將無後,有一天太監張敏給憲宗梳頭,看到自己的白髮,朱見深不禁感嘆:“老將至矣,無子。”張敏突然跪下說:“聖上已有後,匿不敢現。”憲宗這才知道自己已有子,非常高興,便立即要見自己的孩子,紀氏給孩子穿好衣服告訴他:兒啊,你走了,我也活不了了!那個穿黃袍的就是你的父親。憲宗看到孩子頓時老淚縱橫,抱著孩子說:“是吾子,類我(是我的孩子,長的就像我)”。幾個月之後,就把朱祐樘立為太子。但是,萬貴妃卻深懷怨恨。據說萬貴妃在憲宗認子之後,日夜哭泣說:“奴才們竟敢欺騙我!”接著,紀氏就上吊死了。明眼人也許都知道,萬貴妃自然容不得這個孩子。於是,憲宗的生母周太后對憲宗說:“你還是把孩子交給我照看吧!”從此,朱祐樘就一直生活在祖母的仁壽宮中。

有一天,萬貴妃說要請皇太子過去吃東西。周太后就對孫兒說:“孫兒你去那裡不要吃東西。”朱祐樘到萬貴妃那裡,萬貴妃給他食物,朱祐樘就說:“吃飽了。”萬貴妃就說:“那喝點湯吧!”朱祐樘說:“怕有毒。”萬貴妃非常生氣地說:“這小孩子才幾歲,長大了還不吃了我?”這件事使得萬貴妃對朱佑樘十分忌憚,千方百計想廢掉他,後來朱見深聽了萬貴妃的讒言,要把朱佑樘廢了。幸好蒼天有眼,泰山連續地震,朱見深以為上天在怪罪他,就打消了廢儲的想法。

1488年,年滿18歲的朱佑樘接班即位,年號弘治。因為幼年被萬貴妃迫害,他對於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隨之而來的宮闈鬥爭,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一生僅娶張皇后一位妻子。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只有一位妻子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驅除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用自己的寬容與勤奮使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興的機會,史稱“弘治中興”。他勤政愛民,滿懷治國之志,卻英年早猝,公元1505年,一代英主朱佑樘病逝,年僅36歲。


寧死荒徼毋降也


袁崇煥!小時侯也是從港產片裡看到袁督師,也不太明白一個劇情人物很多人拼命去營救!當在大點才知道明未鎮守邊關名將。炮斃努兒哈刺,斬殺毛文龍,悲劇收場凌遲三千刀而不吭一聲的奇人。而屍首讓部下埋葬而看護幾百年。應該是功與過爭議最大的明朝人物!


往事如風而逝去


明朝那麼多的大人物裡,我個人認為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影響極深的人物卻是個太監。這個太監可能是古往今來最著名的太監了——鄭和。

當然,鄭和之所以名聞古今中外,和他率領船隊七次遠航有關。鄭和下西洋有兩個目的:1.揚威海外,宣揚大明威德;2.尋找建文帝。

但是誰也沒想到,鄭和下西洋卻成為世界航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遠航探險活動。歷史就是這樣,不經意間的一次舉動,卻對後世影響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