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少年戒色,中年戒鬥,晚年戒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棒奔霸


農村俗語“少年戒色,中年戒鬥,晚年戒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人活於世,都要經歷少年、中年和老年這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對各種誘惑,要學會自律,所以農村的“少年戒色,中年戒鬥,晚年戒貪”這句俗語有著很深的人生哲理,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其實,農村這句俗語來自於《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章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只不過是由白話文精簡成為“少年戒色,中年戒鬥,晚年戒貪”而已。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否有道理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少年戒色

人在少年的時候,猶如一棵幼樹,只有去其枝丫,才能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年少之時,正是長身體之時,心智和體能都尚未發育成熟。如果此時沉迷於男歡女愛之中,不僅影響學業,而且對於發育中的身體也有損害。過早地沉迷於溫柔鄉中,只會磨滅一個人的意志和理想而不思進取,最終一事無成。有道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這裡的“色”,也不僅僅限於男女情愛。在如今的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對燈紅酒綠,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有多少抵抗誘惑的能力呢?所以,在這個階段,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就應該遠離這些環境,將精力用在求學上,為自己的將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這才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應該做的。

中年戒鬥

歷經年少時候的拼搏和努力,等到參加工作後,這時候步入中年。到了這個地步,都已經成家立業。不論是工作、事業、家庭都已經穩定下來。但這個年齡段,也正是一個人血氣方剛的時候,最容易因為一些所謂的“面子”問題,而衝動發怒。有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一句爭執,爭的面紅耳赤,甚至是大打出手,更有甚者,釀成悲劇。

我們的身旁都或多或少聽過或發生過這樣的事例,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最終出現誰也不想出現的結果。無論你多後悔,但這個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所以,這人在中年的時候,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用一顆平常的心,去看待一些人和事,不要去因為一些瑣事而斤斤計較,那樣的結果只能是得不償失。

晚年戒貪

經歷了年少時的懵懂和中年時的衝動,到了晚年的時候,這人自然而然便會覺得這一輩子已經走過大半,所剩的日子掐指一算也沒有多少了。這個年齡段,有的人功成名就,在眾人的吹捧下,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貪念。比如錢財、美色、權勢等等,很多人幹了一輩子工作,清清白白的,但越是在最後的關頭,晚節不保。

人過50歲,就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這時候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什麼錢財、美色、權力,那不過是過眼煙雲而已。以樂觀的心態,開朗的心情活著,享受夕陽無限好的晚年,摒棄那些誘惑,拒絕貪念,便會全身而退,度過幸福的晚年。

“少年戒色,中年戒鬥,晚年戒貪”是古人總結的做人的禁忌,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以前的年代,對於當今社會乃至將來,都非常實用。這是人生在世應該恪守的底線,它包含著古人的智慧,足以指引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建行漸遠


農村俗語“少年戒色,中年戒鬥,晚年戒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是一句非常經典的俗語,它出自《論語》。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看過原文估計大家也已經大致瞭解其意思了,說的是在人年輕的時候要戒色,而到了中年的時候就要戒鬥;等到了老年時就要戒貪了。為何這樣說呢?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少年戒色

老話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在少年的時候,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學習知識的能力是最強的。如果在這個時候不好好學習,而過度的沉迷於男歡女愛之事,那樣不但會影響到身體的發育,而且還會耽誤自己的前程。因為古人一直認為,過度沉迷女色,會讓人失去鬥志,等到老年時那就只能是徒傷悲了。而放下兒女情長,才能英雄不再氣短!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奠定了好的基礎,那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上就會走得更快、更遠!

中年戒鬥

步入30歲以後,人生也就進入中年了,而這個時候經過前期的奮鬥,基本上事業、家庭及財富等方面都是已經有所收穫了的。而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很多人都會想要更上一層樓,總是想要擁有更多,於是就會想著去和別人爭鬥。可是這種爭強好勝的心理是可以有,但是有太多的人往往是被這種心理所奴役了。有的人血氣方剛就好出頭,往往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和別人鬥氣、鬥勇等等,最後受傷的不只是自己,還有自己的家人。所以這個中年戒鬥,應該是提醒我們在步入中年以後,人也要成熟穩重了,要能夠冷靜客觀的對待得失,用心做事。因為這個時期應該明白,自己的身體和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虛無縹緲的東西而爭強好勝。

晚年戒貪

人到了老年之後,往往會因為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了,就很容易產生貪慾。比如對財富、權利、功名等到方面,然後在這種貪慾的驅使下,最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其實人活了大半輩子了,進入到了老年之後,更應該明白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就像難得糊塗一樣。放棄得越多,人也就活得越瀟灑。而且人生就是不斷“捨得”的過程,有舍才有得。如此一來擁有了樂觀的心態,那才能健康長壽,家人幸福和睦,盡情享受天倫之樂!

而這句俗語能流傳了數千年,可見是非常有道理的。即便是在今天,這句俗語依然還是值得每一個年輕人看一看的!對於這句俗語,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農夫也瘋狂


這句農村老話所反映的意思出自於《論語》!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之所以說年少時要“戒色”是因為年少時正是人對於“男女之事”懵懵懂懂的時期,所以處於好奇心的緣故,少年很容易偷食禁果並對此沉迷誤入歧途。而青少年時期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期,此時如果過於熱衷“男女之事”會在很大程度上損耗稚嫩的身體為今後長大造成缺憾!另一方面青少年時期也是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如果腦海裡成天想著淫樂之事,就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學業上,最後會荒廢自己的大好年華,空悲切!

2.當人步入中年以後,經過青年時代的奮鬥如今的生活是“更上一層樓”。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事業家庭都已經收穫了!但這個時候的人往往處在紛繁複雜的名利場中不能自拔,所以不知不覺間總會捲入到一些明爭暗鬥當中去,所以這個時候千萬要戒驕戒躁,要用開闊的心胸看問題,不要被名利場所吞噬,在與他人的鬥爭中輸掉當下的幸福生活。

3.當人到了50多歲時基本上已經到達了事業的巔峰期,一方面總會感覺來日無多,而另一方面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兒女還在為了生活而整日奔波,所以就會想趁著自己餘熱尚存的時候多撈些實惠在親情的驅使下做出些錯誤的事兒!所以晚年戒貪也算是一種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