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港股角力,下半年赴美成風,互金企業上市“地點”輪流轉?

上半年港股角力,下半年赴美成風,互金企業上市“地點”輪流轉?

儘管2018年“監管”和“出清”似乎成了行業的基調,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上市熱情並未因此熄滅。

剛剛過去的11月,又有兩家互金企業泛華金融(NYSE:CNF)、微貸網(NYSE:WEI)先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11月中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佈泰然金融遞交的IPO招股書。

今年下半年,互金企業掀起赴美上市潮,尤其是9月之後這一浪潮愈演愈烈。而有意思的是,今年上半年上市的戰場主要集中在港股。

借殼、IPO,上半年港股角力

今年年初有就有2家互金企業通過借殼方式實現在港上市。

2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豐展控股發佈公告稱,公司名稱“豐展控股”更名為“達飛控股”。達飛控股(1826.HK)官方資料顯示,公司目前有達飛金控、達飛雲貸、期待科技等多個互金項目。僅一個月後,3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永駿國際控股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決定更改公司名稱、標誌及股份簡稱等。公告稱自3月8日起,公司名稱將由“永駿國際控股”正式更名為“積木集團”(8187.HK)。

除了以上兩家“曲線”登錄港股市場之外,僅今年上半年就有維信金科(2003.HK)、匯付天下(1806.HK)、51信用卡(2051.HK)、天逸金融、凡普金科5家互金企業先後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7月剛過,金融科技公司WeLab(我來貸)在港交所披露招股書。11月23日,香港聯交所披露了上海東正汽車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遞交的招股說明書。

上述幾家互金企業中,匯付天下、維信金科、51信用卡先後登陸港交所。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今年以來,美股行情瞬息萬變,“感冒”嚴重,而港股行情卻相對較為穩定,在港股上市有利於獲得更高的估值。

51信用卡向獨角金融表示,之所以選擇香港上市,一方面是由於港交所對新經濟企業的歡迎程度較高,包括在審核加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聯互通的機制,可以使投資者更加綜合,不僅能夠覆蓋到國際上的投資機構,也能夠覆蓋到國內的基金及機構投資者。

然而自7月中旬至今,雖然仍有互金企業接連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僅有東方支付(8613.HK)一家成功登陸港股創業板,上半年的熱鬧場面似乎一去不返……

下半年“轉戰”美股

而美股方面互金企業的上市情況,恰恰與港股市場相反。

上半年狀況略顯“蕭條”,僅有愛鴻森(NASDAQ:AIHS)與點牛金融(NASDAQ:DNJR)兩家於今年3月上市。相較2017年上市的宜人貸、趣店、拍拍貸等互金公司的規模和體量,這兩家可謂“迷你”公司。

而下半年美股市場熱鬧起來,7月開始,品鈦(NASDAQ:PT)、泛華金融先後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8月,微貸網、小贏科技(NYSE:XYF)提交了IPO上市申請文件。

從9月份開始,互金企業赴美上市潮出現加速之勢。薩摩耶金服、360金融、泰然金融先後宣佈赴美上市。值得一提的是, 360金融是互聯網巨頭系裡第一個衝擊資本市場的金融科技平臺。360金融在其招股書上,將其稱為前美股上市公司奇虎360的“繼任者”。

上述多家互金企業中,小贏科技僅用22天於9月19日成功登錄紐交所。10月25日,品鈦在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掛牌上市,11月7日、15日,泛華金融、微貸網先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

互金企業為何轉換上市地?

上半年赴港,下半年赴美,互金企業上市地點竟然出現瞭如此戲劇化的轉變?

業內人士向獨角金融透露,今年下半年以來,明顯感覺港交所方面對於互金企業的審查相比上半年更加嚴格了。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向獨角金融分析,從貼近市場的角度看,金融科技企業更傾向於港股上市。不過相比美股市場,港股市場更加關注平臺的合規屬性,就P2P平臺而言,由於在備案方面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在合規屬性上存在一定瑕疵,為了提升上市的成功概率,多把美國上市作為第一選擇。

“監管態度謹慎、股價低估、排隊時間長是互金企業從赴港上市轉戰赴美上市的主要原因。”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認為,“多家互金公司赴港上市後股價腰斬,投資人損失慘重,再加上互金行業國內監管政策不明確,導致港交所對相關企業上市持有謹慎態度。”

泰然金融方面向獨角金融表示 ,“基於國內證券市場沒有網貸行業上市的有利條件和過往成功案例,而美國無論紐交所還是納斯達克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中概股持開放和歡迎的態度,前面也有較多的行業平臺在美股上市的成功案例,故選擇去美股上市是我們較好的選擇。”

微貸網方面稱,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互金行業的業務、盈利模式等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和判斷,在此基礎上,路演、定價、發行的過程都會比較流暢。

流血上市or自證實力?

雖然互金企業上市熱情高漲,但是無論在港股還是美股,都難改變破發成常態的事實。不少業內人士甚至稱,這一輪互金企業的上市為“流血上市”。以維信金科為例,僅上市兩個多月的維信金科,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了27次股票回購,總計 176萬股,耗資1792萬港元。

宋清輝認為,互金企業“流血上市”的原因在於國內政策導致的行業預期不確定增加所致。其次是在已有多家互金企業密集上市的情況下,投資者難免出現審美疲勞。

對於互金企業來說,上市似乎成了一座“圍城”。

但是前述業內人士稱,今年以來中概股普遍表現不理想,現在不是互金公司上市的一個好時機,但是當前也是非上不可。因為募集資金和“上市公司”身份,這兩件事情都很重要。

網貸天眼分析師高才業向獨角金融分析,就目前看監管政策頻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公業務不良風險較高、行業競爭不斷加劇,選擇上市,可以幫助互金公司渡過來自基本面和監管的雙重寒冬。

高才業進一步分析稱,“國內的互金企業在發展了三至五年後,本身也面臨著來自投資方、股東方的變現壓力。上市後也是對各方的一個交代。中國監管備案尚未落定,資本之路尚需觀察。前期有一些明星企業已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並且拿到了幾輪融資,而這些融資基本上都有退出的對賭條件,‘流血上市’也是無奈之選。“

薛洪言稱,對在合規方面存在不確定性的平臺而言,在上市過程中接受嚴格的審計和市場監督,也能反過來提升包括監管在內的各方對平臺合規性的信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拿到備案的概率。辯證地來看,行業大分化階段,於頭部平臺而言,也是快速收割市場的機會,上市帶來的資金、品牌及各種潛在合作資源,能幫助平臺在行業分化期快速提升市場地位。

微貸網方面稱,上市對於微貸網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起點。雷潮後微貸網的上市是給投資人打了一針“強心劑”,而投資者信心的提振也使得微貸網的資金端、資產端都收穫了更優的業務表現。泰然金融方面表示,從合規發展方面看,上市過程中,會經過多輪嚴格的審計,促使企業更加合規運營,為用戶打造透明、專業、合規的出借環境。

不過對於“流血上市”一說,薛洪言持有不同看法,“互金平臺IPO募資額普遍較低,即便股價存在低估現象,但賣出去的不多,所以並不會有太大的實質性損失,都是賬面上的浮虧,只要對未來發展前景有信心,股價總能漲上去。所以‘流血上市’一說值得商榷,起碼對不同的平臺而言,這個詞未必都適用。”

關於互金企業上市潮,你還有什麼想說的?留言區聊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