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這幾年來中國的青春片發展的勢頭很猛,越來越多的影片被拍攝出來,雖說其中還是爛片佔大多數,但是也能出現一些受到觀眾喜愛甚至能夠引起共鳴的電影。在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爆火之後就引發了國產青春片的熱潮。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近幾年來也出現了許多給人感官不錯的青春電影,例如《閃光少女》、《芳華》、《快把我哥帶走》等等。這些電影和往常爛大街的青春片套路不同,他們湊是採用獨特的角度來對故事進行敘述,更能夠讓觀眾和電影產生共鳴,甚至能夠把自己給代入進去。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而今天小編來說的就是最近上映的這部拖了5年的電影《狗十三》,在小編認為這部電影可以算是近幾年來最好的青春片之一了。《閃光少女》把重點放在中西音樂的碰撞,《快把我哥帶走》把重點放在哥哥對妹妹的愛,而這部《狗十三》則是將其重點放在了我們中國式的家庭。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狗十三》採用了寫實的手法來敘述了一個十三歲的女孩李玩(張雪迎飾演,當時才16歲),她的童年世界是怎麼樣一步步的被這中國式典型的家庭毀滅,而後重新建立起了一個大人眼中的成人世界。李玩其實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縮影。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整部電影給人的情緒感覺都處在一種低壓的狀態,而用寫實這樣的表達方式或許更能夠觸動觀眾的內心。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是《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而愛因斯坦在這部電影中是那隻狗的名字,也正是它見證了李玩內心轉變的整個過程。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如果換一個思路去想,前面的“愛因斯坦”是狗的名字,那麼後面的“愛因斯坦”呢?或許導演是想用後一個來表達出李玩最後和“愛因斯坦”一樣還是屈服於這個成人的世界,從側面諷刺了這個世界的殘酷,這也許就是導演堅持用《狗十三》這個更加尖銳的詞語來對電影命名的原因吧。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中,大人總是認為自己都是對了,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都給了自己的兒女,這是一種偉大的愛沒有錯,但這也能把孩子的童年世界給束縛住了。就例如大人總是會說“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小孩子懂什麼,聽大人的就對了”等等。電影中也出現了許多這樣的情節,父親逼迫李玩參加英語培訓班,奶奶要讓李玩喝自己不喜歡喝的牛奶,所有人都強迫李玩去認識假的“愛因斯坦”。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而“愛因斯坦”這事件也變成了李玩成長路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她對於狗的態度先是拒絕、妥協、熱愛再到再拒絕、再妥協、再熱愛,到最後真正的放棄。而如果把這件事情放大,不正是李玩的童年曆程嗎?無數的抗拒以及無數的妥協!“來,嘗一塊狗肉。”多麼諷刺的意味,表明了李玩最終還是妥協於成人世界。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影片的最後,李玩的弟弟週週被大人送去學習滑冰,而李玩在邊上看著自己的弟弟在滑冰的過程中不斷的滑倒、哭泣甚至抗拒,當是都沒有用,教練依舊逼迫著弟弟繼續學習,而李玩卻無動於衷,顯然是已經認同這一事實,李玩曾經的命運再次發生在弟弟身上形成一種宿命。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李玩曾經問過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高放沒有回答,這個答案也同樣留給了觀眾。我們能在李玩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許多人的成長路程和李玩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入,每個人都是被迫長大,被迫適應這個社會好融入成人世界。在這場成長路上,有沒對錯,只有奮力前行。

前有《芳華》,後有《狗十三》,國產青春片一直在奮力向前,加油

​《狗十三》這部電影從平凡的敘述中卻透露出殘忍,非常真實的反映了現在社會的現狀,這也是它吸引我們的原因,而在塵封5年之後得以上映,這是中國電影體制的進步。《狗十三》好樣的,中國青春片繼續加油!今天天氣這麼棒,你確定不關注一下再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