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呢?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7度情風


愛情是一種複雜的高級情感,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其中都包含了愛這個成分。從需求理論來講,人們會產生愛和歸屬的需求,它是指人們與他人建立情感的聯結,隸屬於某個群體,並且在這個群體裡面享有地位

。愛的需求是指人們需要被愛,也需要去付出愛。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信息只有在溝通的作用下,才能促進彼此的發展,這個溝通的因素也包括了情感,因此我們對於獲得愛情,都有一種需求和渴望的。既然渴望愛情,但又拒絕愛情,我想可能有幾下幾種心理:

一、害怕受傷,有一種恐懼情緒

當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帶有恐懼情緒的時候,人們通常會選擇遠離。對於愛情的恐懼,應該就是怕它帶來的傷害吧,愛情是具有兩面性的,它可能讓你品嚐到甜蜜,也可能讓你品嚐到背叛。當你看過愛情中的苦澀,或者曾經經歷過愛情中的疼痛,你可能就會對愛情產生一些恐懼,因此不敢輕易的去付出感情。

二、在愛情中缺少自信和安全感

缺少安全感的人,通常會非常的敏感,可能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情,也會想的十分複雜,長時間的去想一件事情,很容易偏激。在愛情中缺少安全感的人,本身對愛情就存在一種不信任,所以當愛情降臨的時候,時常會想的太多,猶猶豫豫。

三、愛情是一種責任,不確定是否可以負責任

許多人有喜歡的對象,同時也渴望愛情的到來,但是他們知道自己有另一半的時候,也會失去自己另一半自由的時間,許多人還是一種玩樂的心態,不確定自己在愛情中可以給對方幸福,或者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因此會選擇退後。


心理學充電時間












秋日的那朵紫雲


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有一種可能是過去曾經經歷過愛情的創傷,導致現在想愛又不敢愛的矛盾心理。但還有一種可能,是依戀關係的損傷造成的,我們主要來說說這種。

依戀關係理論首先由英國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提出,是指嬰兒和照顧者(一般是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後來在Ainsworth設計的“陌生情境測驗”中,對1歲嬰兒對他們母親的依戀的安全性進行測驗,得出三種依戀關係的分類:安全型、迴避型、焦慮矛盾型。


這三種類型的依戀模式,在這些嬰兒成年後,依然對他們產生影響,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可見一斑。除了安全型的依戀模式,其他兩種都是有損傷的依戀關係,來自於早年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或足夠的愛。渴望愛情卻又拒絕愛情,就是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會有的狀態

迴避型模式的人,在與別人親密時會感到不舒服,並且他們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別人。他們也會談戀愛,但只要感覺到關係開始變得比之前更親密的時候,就會感覺緊張和不自在,甚至可能會選擇逃離或放棄這段關係。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孤獨時渴望愛情,但愛情來臨時,又因為來自內心的恐懼或焦慮而拒絕,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要修復依戀損傷,可能首先需要接納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承認自己的痛苦、難過和悲傷。然後需要在新的關係中去解決它,去重建對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去重建對自己的信任。如果感覺這個過程難以面對或這個問題難以解決,也可以找心理諮詢師諮詢,獲得專業的陪伴和幫助。

繆婷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師

致力於婚姻情感、親子關係、情緒困擾、個人成長等諮詢方向


心理諮詢師繆婷


現在我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渴望有愛情來臨,但是卻又在拒絕愛情!

因為憧憬著心目中想象的愛情,但這也只能是想象!現實中你是達不到的!



孤僻而自卑的我想象著愛情,去不敢踏出那第一步;因為怕受傷,怕那不是我想要的,更怕別人看不起我!

這是很矛盾的,嚮往著愛情,但是卻又拒絕!沒有會幫你,你只能自己走出那第一步!

但是!膽小的我永遠的所在龜殼裡,害怕著未來。沒有人會知道我在想什麼。



不是我不願意和別人別人交流,而是因為我的膽小懦弱是去了機會。但我鼓起勇氣的時候,人已經走遠了。

現在我的世界裡只有我一個人!

所以有時候是自己活該一個人啊!


四川那妹子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份真正的愛情,這是每個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支撐生命活力最有效的辦法,如果一個人一輩子沒有享受過愛情的滋潤,那麼無論在工作事業中,都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些消極的因素,還可能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心態等等,因此愛情是一個人都熱切盼望的。

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內心渴望一份愛情,可真正有份愛情在招手時,卻拒絕了。我分析不外乎幾個方面,首先這種人性格上比較孤僻,表面上也許陽光,但內心柔弱,遇到任何事情不敢擔當,特別是對於當今單親家庭出來的表現的尤為突出,其實說白了不是不渴望,就是還沒有做好準備,思想顧慮太多。

再一個正好相反,有擔當,但由於受到家庭條件的影響,尤其是家庭條件很差,感覺一切條件還不具備,只好放一放,等自己搞出一點名堂來,再有臉有光的去選擇愛情。最後一個就是有創業精神,也渴望有份愛情的支撐,但又怕被愛情拖累,所以只能先選擇拒絕,以上這些都可能拒絕,當然也還有很多特例,在這就不一一例舉了,如果還有好的見解也可共同討論。


情思華年


這個問題對於我這個年紀來回答最合適不過。我現在已過而立之年,卻仍然孑然一身,其中之孤獨無人能懂,非常渴望愛情,實際上也不只是愛情的本身,而是找一個更懂自己的人來演繹一番轟轟烈烈的愛情。

為什麼又拒絕愛情的,原因也非常簡單,現在的社會太過於現實,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智商的,愛情也不能例外,現在真的很少在看到那經典愛情故事,是時代發展的太快還是人們追求的太高,其實還是人們越來越現實,現在的離婚率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

拒絕愛情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應該活在當下,做一個敢愛敢恨的真男人!


奔跑VS前行


真愛兩心知,

追愛皆為痴。

人難遇知己,

平談度朝夕。


碧玉2


什麼愛情不愛情的,過起日子來,誰還有空體會那些!


小民是我


立即前往 首頁 圈子 流氓沒有兔 LV. 樓主 寶寶2歲1個月 關注 愛情 瀏覽量 2016-05-07 02:30 愛情是什麼?是一種令人夢縈牽繞的傷痛。   也許你要說,愛情是甜蜜的。不,愛情的真實必須來自傷感。如果僅有甜蜜的愛是經不起考驗的。愛的神聖在於她的永恆性,在於她的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   愛情是人們心中那種神聖的體驗,無論悲喜,無論苦樂,人們都在乎她、議論她、體驗她。她是人們心目中那種沒有年齡界限,沒有國籍、沒有貧富之分的超越理性和現實的產物。   羅素說:三種激情支配著他的一生,那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尋求,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愛情佔據首位。沒有愛情就體驗不了上天堂的感覺。   愛情是在我們尋覓和等待了很久卻從來都覺得缺失的情感,是我們在渴望和夢想中永遠留著遺憾和淡淡憂傷的無奈的真實。在愛的世界裡,人們失去了理智,卻心甘情願地為愛而迷失。   當一個眼神觸動了心靈的琴絃時,愛情就在一剎那間產生了。愛情的距離說近就近說遠就遠,在人們的情緒的演繹和夢想的構築中產生了愛情的模式—沒有模式的模式!那才是愛情的模式。可以是一次致命的邂逅,一次心靈的傾訴,一次失意後的共鳴,可以是期待和夢想的原型,而我要推崇的是來自了解的心靈的默契。   愛情,不要全部都是幻想,那是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殘忍。夢永遠只能是夢。是夢終究要醒來。人活著是活在現實的社會里,愛情的想象過分地誇張,會讓人成了真空裡的人,會在現實的擊打中死亡。哀大莫於心死,愛情的絕望可以把人推向絕望的死亡的邊緣。   維護愛情成了現代人的渴望。愛情的守護是需要付出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用心地投入愛情,沒辦法呼吸到愛情的空氣,沒有享受到愛情的沐浴的話,那麼,我敢說,即使再成功的人,再偉大的人,都是一種缺陷,是一種遺憾。而他也不會體驗真正的幸福、痛苦和人生的煩惱,也無法不傷感。   拒絕愛情的人是因為太渴望愛情又受到太多的傷害,把愛塵封的人是因為害怕打開記憶的憂傷的門,遠離愛情是因為無法獲得愛情的關注成了被拋棄的孤兒。沒有愛的時候,即使在熱鬧的人群中看著天慢慢地暗下來,心理的寂寞和淒涼會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


點條1234


這是一種極度矛盾的心理,既渴望愛情,又怕被愛情傷害;渴望擁有,又怕失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