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與姨夫的“父”與“夫”的區別由來是什麼?

A1A2D師傅


姑父與姨夫的“父”與“夫”的區別由來是什麼?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大多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性的地位在古代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而女性則只能服從於男性。因此人們對於父親和母親家的一些人的稱呼也會有所差異,父親家的親人屬於直系的親屬,所以人們稱他們為“親”,而母親家的親屬屬於比較遠的親戚,只能稱之為戚,內外有別,親屬有序,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姑姑親,骨頭親,姨姨親,皮皮親”。


“姑父”和“姨夫”這兩個稱呼中的本質是沒有區別的,都可以有效的區分開來自己相應的親屬,但需要注意的是“姑父”中的“父”在實際血緣關係中是比較親的,“姨夫”中的“夫”是離血緣關係比較遠的。現實生活中,其實也差不多姑父家的家庭大多都會比較親一些,但姨夫就因為母親的離世可能會慢慢疏遠,對我們來說現在的人際關係,大多都屬於“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的說法,有錢才是硬道理。

其實可以相對簡單的理解“父”和“夫”這兩個字,如果使用的人是自己的父輩那就用父,以表明對長輩的尊敬,如果使用的人是自己的平輩,那就是用夫,以表明平等,你覺得是這樣嗎?也有地方用姑長或者姨丈的說法,這樣的話就不存在這種理解了,反正表達的都是對長者的尊敬,尊老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老農民說事


  姑父,姨夫,則有內外之分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婢思想作祟。父親的兄弟姐妹是正親。比喻父親的爸媽叫“爺爺奶奶”。父親的二弟叫“二爹”,三弟叫“三爹”。父親的姐妹叫“姑媽”。姑媽的丈夫叫“姑父”。姑父與父親同父。而母親的爸媽叫“外公外婆”。母親的姐妹叫“阿姨”。而阿姨的丈夫叫“姨夫”,不過就是阿姨的丈夫。

  首先說,如果是都作為長輩的意思,姑父和姨夫,是用“父”還是“夫”,都可以的。怎麼說呢?我們先按照長輩的關係來講一下。作為第一人稱來說,因為是我們姑姑的丈夫,所以我們可以叫做“姑夫”。同時,姑姑是父親的姊妹,姑姑的丈夫也就是我們的父輩,所以我們又叫做“姑父”。一樣的道理,姨夫是姨的丈夫,所以我們稱之為“姨夫”。姨是母親的姊妹,姨夫也就是我們的父輩,所以又稱為“姨父”。

  但是“姑夫”也可以表達以下幾個意思:
  1.丈夫妹妹的丈夫。女子嫁入婆家,稱丈夫的妹妹為“小姑”;清翟灝《通俗編倫常》:“婦人呼小姑之夫,亦曰姑夫。”
  2.岳父母對女婿舊時也可稱“姑夫”,因為未嫁女在家時稱為“姑娘”。

  在這兩個意思上,“姑夫”和“姑父”是絕對不能通用的。同理,姨夫也可稱為“姨父”;而且這個用法很早之前就出現了。《魏書元叉傳》:“叉遂與太師高陽王雍等輔政,常直禁中,肅宗呼為姨父。”元叉是肅宗的姨父。姨夫,也可稱妻子姐妹的丈夫,是平輩。舊時丈夫稱妻子的姐妹“小姨”或“大姨”。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姑父比姨父更親近,因此,我們現在叫“姑父”叫的比較多,姨父很多就叫成“姨夫”。總的說來,“X夫”可以稱長輩、平輩甚至晚輩;“X父”一定是稱長輩。在稱長輩的時候“X夫”=“X父”,但是後者敬稱的色彩更濃。

  “姑父”是父親的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姨父”是母親的姐姐或妹妹的丈夫。這兩個都是以父親為參照,稱呼與父親同輩的男性長輩,所以以“父”為後綴。有個別說法“姨夫”是指“姨子的丈夫”,即妻子的姐姐或妹妹的丈夫。如果是這種的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因為民間所說的大姨子小姨子,是一種稱呼妻子的姐妹的俚語,有點輕佻和不正式。明明是輕佻的俚語,非要湊成文縐縐的“姨夫”,不得不讓人覺得彆扭了。所以,妻子的姐姐或妹妹的丈夫通常叫“姐夫”或者“妹夫”更加清楚明瞭。

  姑媽、姨媽的丈夫稱“父”恰如其分,有尊敬的稱謂,用以表達小輩與其姑姨老公之間的輩分關係。譬如給姑媽姨媽夫妻寫信發信息,就用“父”。姑夫姨夫只用作闡述姑姑與姑父之間的 夫妻關係,如填寫社會關係表時用“夫”。我們家鄉地區對相關女性親友的丈夫不管書寫與稱謂,長二輩稱老爺(姑老爺、姨老爺),長一輩稱父(姑父、姨父),平輩為夫(姐夫、妹夫、表姐夫),下一輩以下為婿(女婿、外甥女婿、孫女婿、重孫女婿)。


瑞地嘉華旅居置業


姨的丈夫,叫姨夫;姑的丈夫,叫姑父。我們之所以叫姨和姑姑為姨母,姑母,因為和你有血緣關係,因而稱其尊稱,拿其與自己的父親母親一樣看待。表示關係親近。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一直是以父系關係維持的社會環境下,姑姑的地位很高,姑姑的丈夫,地位也隨之提高,尊稱姑父。其地位比今天的姑母和姑父要高很多。差不多和當時的伯父、叔父擁有著一樣高的地位。

另外姥姥家的舅舅作為自己母親的兄弟,地位也很高,在皇家關係裡面,倘若皇帝娶了某家的女子並生下了皇子,那麼作為該皇子的外戚舅舅家的地位是否尊貴,直接決定了自己的外甥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因而也有舅父,舅母之稱;這是因為舅舅的關係特殊。


姨的地位較之舅舅的地位要低很多,關係也更為脆弱。在很多地方有民諺語這樣描述姨家的關係:

“姨娘親,姨娘親,沒了姨娘斷了親。”

所以叫姨夫也就可以表達雙方之間的關係了。父,母二字其實在古代是不能隨意加的,直接表達著親疏遠近,地位高低之別。因而姨夫一般情況下可能無權享受如此之尊稱。有的地方稱為姨丈已經是十分尊敬的稱謂。

另外還有一種解釋是:姨夫指的是自己小姨子的丈夫,也就是妻子親姊妹的丈夫。也就是今天人常說的連襟關係,是姐夫和妹夫之間的稱呼。這一種觀點就是認為姨夫和姨父分別是同輩之間的稱呼和下一輩對姨娘丈夫的稱呼。這種解釋其實也很有道理!頗覆合古人命名的規矩和禮儀。

各位覺得姨夫和姨父的關係應該是哪一種解釋呢?


珞珈山的貓


姑父與姨夫的“父”與“夫”的區別由來是什麼?

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一個事物是可以有多種稱呼的方式的。雖然在有時候,不同的稱呼方式所代表的意思不一樣了,但是對於一些特定的叫法還是一樣的。

在農夫的家鄉這邊,“姑父”就是“姑夫”,而“姨夫”就是“姨父”,這兩者是沒有什麼區別的。至於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叫法,農夫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各地的文化差異所致。

比如在各地父親這個稱呼在各地的叫法也是不同的,在國內大多數的地方都是叫爸爸,可是有的地方是叫“爹”,也有的地方是叫“么么”,“大大”等等。這是因為在各地的文化習俗不一樣,所以就衍生出了不同的叫法。所以姨夫和姑父中的“父”和“夫”這是沒什麼區別的。

姑父,也就是姑姑的丈夫,而姑姑就是父親的姐姐或者是妹妹。而姨夫是媽媽的姐姐或者是妹妹的丈夫。在過去的說法是姑父和姨夫都是不親的。在民間有著“親戚三不親:姑父不親,姨夫不親,妗子不親!”的俗語,還有的地方有著“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的俗語。可見在古代對於親情的劃分都是以血緣為主要依據的,即便是一家人了,但是沒有血緣關係也是不親的。


農夫也瘋狂


不請自來,嚴格意義上來說,親戚兩個字是有區分的。父親這邊的親屬,稱之為親;母親那邊的親屬,稱之為戚……就是內親外戚、內外有別。

姑父,是姑姑的丈夫,也就是父親的姐妹的丈夫,當然標準的血親,以“父”稱之,毋庸置疑;姨夫,是姨媽的丈夫,是母親的姐妹的丈夫,標準外戚,以“夫”稱之,並無不可,當然稱“姨父”也可以。

還不止,能稱之為親的,還包括伯父伯母、叔叔嬸嬸、堂兄堂弟、姑表兄弟;包括比父親高輩的親屬,父親的伯父叔叔就不用說了,比如父親的舅舅、姑姑均可視之位親;而母親那一邊,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只能是戚。

當然,這是所謂封建倫理“男尊女卑”思想的體現,不一定完全合理。

在我老家山東,小輩結婚時,坐首桌首座的,一般都是父親的姑姑姑父——老姑奶奶老姑爺……

當然也有用到舅舅的時候,比如家裡幾個兒子要分家、要贍養老人了,這會兒一般伯父叔叔姑姑等親戚就要回避了,要請舅舅來出面主持公道……


搬不動的小強


我來回答一下,姑父是姑姑的丈夫,作為晚輩,我們稱它為“姑父”。同理,姨父是姨姨的丈夫,我們稱他為“姨父”。寫的時候,寫成“姑父”或者“姨父”。

現在人不寫信,但是常常聊天發短消息,我們行文的時候必須引起注意,不要寫錯。這是基本的常識。

另外書面用語非常講究,像伯父、叔父、舅父、祖父、外祖父,和口語要區別開來。


明德尚行



春雨201749550


隨著社會生活的約定俗成,似乎“姨夫,”就是“姨父",“姑父"就是“姑夫”。我們城市裡也這樣用了。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一般情況不會有歧義,特定的環境下就不能這麼用。比如修個家譜,姑父一定用姑父,姨夫一定寫姨父。姑父是姑姑的丈夫,長輩。姑夫卻可理解為小姑子的丈夫。同樣,姨父是姨媽的丈夫,姨夫則可認為是姨子的男人。還有侄,姪字,侄兒,姪兒,似乎使用上也混淆,侄是指叔伯兄弟的後代,姪是母系家族的後代,現在一般也不太講究了,可見中國文字在生活中漸漸演化的痕跡。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和我們這代人只允許獨生子女有點關係吧?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有了孩子就沒有叔伯姑舅和姨媽,這代人孤單,思想上對叔伯姑舅姨媽的概念就沒有,或者說不深。至於是姑父還是姑夫,姨夫還是姨父,侄子還是姪子,印象也不深刻。況且還是同音意近,拿來就用,也就不奇怪了。不過,現在允許生二胎,以後,叔伯兄弟,姨媽舅舅又多了,又會熱絡起來。


江凝5


我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毋庸置疑在長輩的稱呼上,是有嚴格區分的。

一、姑父與姨夫的區別

父母雙親各自都親屬,皆稱作“親戚”。

“親”這裡指的是指父親這邊直系血親族,“戚”指的是母親那邊旁系親屬。

因此也有內親外戚之說,我國在家族上,注重內外有別。

姑父與姨夫的“父”與“夫”的區別在於:姑父屬於親人,姨夫屬於親戚。

我們可以看看父親的兄弟,稱之為伯父、叔父;父親姐妹的丈夫,孩子們稱之為姑父。

在平輩之間,姊妹們稱對方的丈夫為姐夫、妹夫,他們的後代就稱父輩們為“姨夫”。

姐夫和妹夫之間毫無血緣關係,俗稱“擔挑”或者“連襟”。

農村有句俗語“姑表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表親一代親,死了姨娘斷了根”。

由此可見,姨夫沒有姑父的關係親近。

二、姑父的稱呼由來

姑姑是父親的姐妹,是跟父親有直系血統的,同宗同姓。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姑姑對侄子和侄女更加疼愛。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孃家親人,一筆寫不出來倆姓,中國人最講究這個。

姑姑嫁做人婦,她的丈夫也是親人,所以要用“父”,表示尊稱。

記得我們村上,有戶姓付的,三代單傳。到了第四代,夫妻只生了六個閨女,一個兒子。

兒子結婚後,生的都是閨女,眼看著就要斷了“香火”。

他媳婦就想從孃家保養一個男孩,可是這家的老爺子不同意,說要抱養也要從女兒家抱。

在古時候,“姑夫”一詞表達思思不同: 

1.丈夫妹妹的“丈夫”

女子嫁入婆家,把丈夫的妹妹為“小姑”,在清翟灝《通俗編倫常》裡寫道:“婦人呼小姑之夫,亦曰姑夫。” 

2.古時候,岳父岳母對女婿的稱呼。

因為把未嫁出去的女兒叫“姑娘”,所以就逐漸改稱為“姑爺”啦。

三、“姨夫”的由來

在《魏書元叉傳》裡有“姨父”一詞出現,書裡這麼說的:“叉遂與太師高陽王雍等輔政,常直禁中,肅宗呼為姨父。”

元叉是肅宗的姨父,也就是是姨媽的丈夫。

過去,對母親姐妹的丈夫,幾乎都尊稱為“姨父”。

後來,隨著父系社會地位的增強,只視母親的胞弟為坐上賓,據有書君所知,全國各地都一直就有“孃親舅大”一說。

那麼母親那邊,其他沒有血緣的親屬都一律視為“外戚”。

所以母親姐妹所嫁的丈夫,以“夫”稱之,不再稱為“姨父”。

農村有句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意思不難理解,說的是姨夫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

當然,有很多地方也把姨夫稱作“姨父”的。

其實,不管是“姑父”也好,“姨夫”也罷,親戚之間都在於走動。

如果親戚能夠經常你來我往,關係親密融洽,那就是一門好親戚。

至於如何稱呼,就入鄉隨俗好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父親的姐妹叫姑姑,姑姑的丈夫叫姑父。媽媽的姐妹叫阿姨,阿姨的丈夫叫姨夫。

姑父?姑夫?姨夫?姨父?不管父,不論夫,都是長輩!

姨夫,姑夫,是平等的。姑父,姨父,也是平等的。

姑父,姨夫,則有內外之分了!

封建社會,男尊女婢思想作祟。父親的兄弟姐妹是正親。

比喻父親的爸媽叫“爺爺奶奶”。父親的二弟叫“二爹”,三弟叫“三爹”。父親的姐妹叫“姑媽”。姑媽的丈夫叫“姑父”。姑父與父親同父。

而母親的爸媽叫“外公外婆”。母親的姐妹叫“阿姨”。而阿姨的丈夫叫“姨夫”,不過就是阿姨的丈夫。


父不等於夫,夫不等於父。父比夫親,夫比父疏。

姑父叫姑父,姨夫也該叫姨父!

我是堪與。關注加評論,粉絲增增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