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農村種田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一些年輕人不會種田,那麼以後農村田地該怎麼辦?

用戶50649莊稼人小劉


現在社會確實是這樣,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口流動不斷變化,農村剩下的只是老人和小孩子,所以種田的人基本都為50歲以上老人,因為老人不比年輕人,年輕人有力氣有知識有技術,誰還願意跑回家去種那隻能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畝三分地呢?再加上年輕人的擔子也不小,上有老下有小,為了掙錢養家餬口要去掙更多的錢哪還有機會去接觸農田,並且靠在家裡種田根本就養不活一家人。但是老人沒辦法呀,年老體弱,接受的教育又不高(農村老人很少有讀過書的),沒力氣沒技術活,為了不給家裡添加負擔,只能忍氣吞聲的在家裡面朝黃土背朝太陽的一朝幹到晚。從農村出來的我深有體會。

以後農村田地該怎麼辦?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田地?而且農村的土地還是那麼分散。針對這些問題我覺得還是要加快土地流轉,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權以合法的方式移交給有技術有能力需要開發高價值農產品的生產戶或農業生產公司,是農村未來土地發展方向的重點。一方面對進城發展的農戶來說可以收取相應的租金或股金,一方面又能使農村荒廢的土地得到靈活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解放生產力。

感謝您的閱讀,以上均為個人看法,不喜勿噴,如果您有好的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






農村小垚


年輕人不是不會種地,現在糧食不值錢,如果單憑在家種一畝三分地是不夠養家餬口的,索性出去打工,地就留給那些老人了,老人出去打工歲數太大,一直在家歇吧,農村老人一般都閒不住,所以在家種種地也沒啥,在說現在都是現代化,基本上不用大掏力,還有一句農村常說的老話,:“莊家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所以說日後農村田地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根本不存在,在說現在發展的這麼迅速,日後就更不用說了,就拿割麥來說吧,最初鐮刀,打場碾場到半自動割麥機,半自動割麥機把鐮刀代替了,不過還得打場碾場,後來打麥機就不用打場碾場了,把拖拉機石碾子代替了,使人們省了不少工序和氣力,在到全自動割麥機把以上的全代替了,直接進糧倉。








齊靈283


農村的土地會養育人,如果農民脫離了土地等於失去了生命,沒有了土地,農民就沒有立足之地了,珍惜和愛護你腳下的土地,是中國公民必須做到的。

現在的農村今非昔比,新農村建設的也是很樂觀,水泥路柏油路隨處可見,還裝上了路燈,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農村綠化覆蓋率逐年增加,健身設施和環境改造提升了,農民兄弟的居住環境確實有了大提升,美好的未來在我們的農村。雖然近幾年受大氣候的影響,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大部分都去城市裡打工當農民工了,農田勞動的人都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了,從實際情況發展看,還真的讓人們擔憂。全國農村大部分地區都存在這種情況,其實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早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也著實下了功夫,可就是種地的人確實沒有前途和前景。如果你勤快勤勞種好一畝地,一畝地的產出的也只有一條極品香菸的價值,加上成本加上農民所付出的,真讓農民朋友們喪失了種地的積極性。如果現在不採取相應的措施,未來十年後,大部分土地將被拋荒,成荒地,到那時市場上的糧食會成倍上漲,到最後苦的還是農民兄弟。前幾年對土地進行了確權,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真正體現出讓農民兄弟當上土地的主人。未來農村的發展改革是必須的,將傳統形農業徹底成為農民的飯碗和產金資源,那就是迅速把土地流轉給能人承包,成立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社,農民可以拿土地參股,這樣讓能人把土地激活,到那時農民以分洪的形式加盟,或者租出去坐地分享利益,讓農民成為土地新的主人。經濟合作社由地方村委會直接領導,這樣是農村發展的最好辦法。

農村發展的路子千萬條,只要政府監管有方,投資正確,農民參股,就沒有什麼事會難到中國人民,農村人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


勞動致富50579730299


關於“未來的中國土地由誰來種”這樣的話題,鍾情三農的態度一直很明確,那就是大家多慮了,自始至終中國都不會缺少種地的人,以前是,現在是,未來還會是。

甚至激進一點來說,我國現在不但不存在種地人口不足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農業人口和種地人口過多的困擾,正是由於我國農業人口過多,耕地有限,人均耕地太少才會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諸多限制和先天不足。


那麼,言歸正傳,

未來,中國的耕地到底由誰來耕種麼?

未來,中國的糧食到底會由誰來生產呢?

鍾情三農以為,隨著我國農業種植結構的不斷髮展以及我國糧食市場的不斷改革,我國未來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口數量會越來越少,從事農業種植活動的人員人均耕地面積也會越來越大。

同時,再加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即便是糧食價格保持穩定沒有太大的波瀾和起伏,也可以通過擴大種植規模或者減少種植成本實現種植收益的增加。

現在,國人的意識中普遍還是把農民當做成是一個身份,和自己的戶籍以及出身掛鉤,從出生那天起便跟隨自己一生,以後,隨著我國農業種植人口的不斷減少以及人口結構的優化,農民將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會變成一種職業,和工人,教師一樣。

這樣,就要求未來的農民需要掌握足夠多專業的技能和知識,具備本行業所特有的學習能力,才可以勝任這個崗位。

目前,美國用200萬農民來耕種22億畝耕地,

而我國還在用超過3億農民來耕種20億畝耕地。

用更少的人來耕種更多的土地,是我國農業的唯一未來。


鍾情三農


這真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而且己成普遍現象,如果有人到農村問一問,你會覺得這是件很嚴重的事,你會為此而擔憂。在平時工作中,我們也經常議論這事,為此也深深憂慮。不但是外界,如果你到村裡同鄉親們拉拉家長,鄉親們為此也很擔擾。

現在的年輕人,從小讀書,學習好的上大學去了,學習差的,雖然畢業的早,但一畢業也到外打工去了,大都沒幹過或少幹過農活,的確許多的年輕人不會種地了,現在種地的大都是老年人。

鄉親們就曾說過,以後我們這些人不能幹了,地裡的活真的沒人幹了。現在其實己有苗頭,許多的地成為荒地,就是因為土地無人耕作的結果。這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

為此,政府也在尋求解決的辦法,提出土地流轉的政策,力圖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集約化,這一政策,目前在一些地方實施的很好,但在一些地方實施的並不順利,遇到了許多困難和阻力。但土地流轉是農村改革的發展方向,我想政府會堅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力爭使這一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從而解決土地將來無人耕作問題,確保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春日之虎


確實現在農村種地的都是5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一個是不會種,第二個是不願意種。那以後的農村土地怎麼辦。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1現在國家看到了這個趨勢,對農村成立合作社國家給補貼,就是鼓勵成立合作社之後,農民的土地將來由合作社承包。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這樣還解決了地沒人種的現象,同時也解決土地種植管理上的缺陷。

2網上流傳農民工回鄉創業。也就是回家的都是一些年輕人,把自己的土地或者把別人的土地也流轉過來。種些綠色蔬菜,或者綠色糧食,讓每個人都吃上健康綠色食品。

最後我總結一下 就是現在能種地的將來不能種了,我們的土地就會由合作社承包,或者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來接管。


農民大群


關於這個問題,現在在農村特別普遍。農民種地收入不高或者說根本掙不到錢,所以青壯勞動力基本上都選擇外出打工,尋找掙錢的機會和門路。

留守老家農村的主要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民。他們在城市中的競爭力太小,很多工作都不能適應,也沒有找辦法找到心儀的工作。所以不得不回到農村,但是他們的體力和腦力都沒有精壯勞動力強。所以即使回到農村種地,也只是種很少的一部分,剛剛夠自己吃喝,要想掙錢也是不容易的。

以後年輕的勞動力根本不會再回到農村來種地,而我們老家農村大片農田都處於荒蕪狀態。如果說要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主要是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將土分散的土地承包給一部分人,讓他們在種養殖業中形成規模效應,這樣既有利於抗抵抗風險,也有利於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

因為以前農村每家每戶只有少量的土地,不能產生規模效應,而能有效流轉到一起,就可以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國外很多農業發達的國家也是這麼做的。形成集體農場或農莊的形式,這樣才是以後農業的出頭之日。


農家許小河


我家這邊主要是種水稻,偶爾有一些高崗的地方種的是玉米,大豆什麼的,春季育苗播種,夏季插秧管理,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有的農村離市裡或者縣裡近的,他們在農閒時節可以進城找一些零活來做,像我家這邊離縣裡遠的,在過去交通尚不發達的時候,農閒時候也就是伺候這點口糧地,現在交通發達了,在伺候好自己家地的同時,也可以抽出時間去城裡乾點零活,貼補家用。

農村種田的像我們父一輩的中年人,他們年紀大了,城裡的一些零活由於有年齡限制,導致他們只能在家裡務農,為人子女,條件好的也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到城裡拋頭露面,畢竟辛辛苦苦一輩子,但是為了生活能更好一點,有些時候也是沒有選擇的餘地。像我這一輩的年輕人,在家務農的也很多,之前就是那點口糧地,靠山吃山,在農村不種地,能做啥?現在大家都承包了很多田地,這一輩也很快從父一輩的手中一點點的接過接力棒,也不知道這個接力棒還能傳多久。

現在國家的政策也好了,農村的交通也有所改觀,條件也在一點一點變好,但是我國畢竟是農業大國,而且是一個農民超過9億的農業大國,基數之大,全球罕見,現在的農村也不是以前那種精耕細作,人工作業的時代了,大面積機械化的時代也在一點點走來,我敢斷言,中國的耕地,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去耕作,即使有些年輕人有了新的出路,有了更好的發展方向,機械化的時代也不會使耕地荒蕪荒廢。

身在城市,心在農村,我是淵渟月峙,回答的有不足或者錯誤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淵渟月峙


這其實是我國必須過度的一個問題,隨著主要勞動力的年齡上升,年輕人外出務工,農產品滯銷價格低迷,務農人數會越來越少,農村的閒置土地會越來越多,有長遠眼光的人會提早佈局農業包括畜牧業。馬雲、劉強東這些大佬實際上已經察覺到了。因為以後的農業發展前途一片光明。

務農人數的減少證明著農產品供給減少,以目前務農人主力人均五十歲的年齡算,最多十來年,務農人數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耕地將出現大量剩餘閒置,承包地之所以繼續延續30年,估計國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30年後的土地必定是以大片承包為主,以公司化機械化和農場化運營為主。

按照目前的政策,城裡人不能在農村買房置地,但農村人卻可以在城市中買房定居,並退出給予補償,就已經說明了問題,國家在控制減少務農人口,但是在這次承包期到後順延30年,說明務農人數還是太多,耕地空餘不夠,那麼30年後的土地肯定要大刀闊斧的進行大改革。

改革重點無非就是手上有地的農民或者村集體集體出租土地給企業或者農場,要麼就是農民退出耕地國家收回給予補償再出租。這就是為什麼農民戶口明明沒有油水,但是很多人不會放棄的原因,未來的農民會是一個鄉饃饃。這一點會隨著主力務農人群年齡增大失去務農能力的時候慢慢體現出來。



漿果供應


現在農村種田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一些年輕人不會種田,那麼以後農村田地該怎麼辦?”

這是不切實際的偽命題!年輕人相對老農民機靈好學,文化程度高、體格壯如去種地肯定比老農強太多了!近些年青壯年幾乎不務農,不是不會而是守著幾畝地僅僅夠吃,根本無用武之地!美國200萬職業農民管理22億畝耕地,不僅滿足3億多美國人海吃海喝,還以低廉價格大量出口。中國3億多老農守著農村管著20億畝田地,卻不能滿足14億人的生活需求。現在農村務農的並非都是種田能手,也不是都喜歡種地,更不是農業就是需要那麼多人,而是中國農村人太多太多,根本保證不了那麼多農民非農就業!青壯年容易到城鎮找到工作而留在城鎮,而許多50歲以上的農民在城鎮找工作難等原因留在農村守著那隻夠溫保的幾畝地。他們務農有的是看農田荒廢可憐隨便種種,有的有的是迫於生存去種,有的是多少掙點而為,有的是為致富而拼!但這麼多老農管理土地總體是不可能致富約,更不可能實現農業振興。

要實現民富國強,就必須實現農業振興,完成城鎮化。而農業振興土地連片集中,實行規模化現代化經營是唯一必經之路。務農相對辛苦,只有獲取更高的財富才能吸引能人,才能保證農業長久興旺!

根據目前現狀,土地集中切實可行的方法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主,一次性買斷為輔。但目前土地宅基地村集體所有制,小農戶承包經營嚴重阻礙了土地集中,城鎮化發展。鉅額農業補貼漏洞大,種類繁多的農補效益差,按地按人補貼成福利,總之農業補貼存在不合理、成本高、效益低,得不償失。甚至有的成為腐敗的溫床,土地集中的減速器。所以要快速振興農業,實現民富國強就必須深化體制改革,改變農業補貼辦法。對此本人見意如下。

隨著城鎮化發展,大部分農村必然消失,部分村莊空心化。目前國家不應普惠制振興農村,應該是振興農業,儘快結束分田單幹,集中土地,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前實行的國家普惠制、名目繁多的側重鼓勵制農補,不但管理成本高,執行中存在很大不公,甚至阻礙土地流轉,是勞民傷財的!不宜繼續。應集中支農資金先平原,再丘嶺,後山地逐步推進。首先加速宜農平原地區的人口城鎮化,土地規模化!

1,首先進行體制改革,土地及宅基地由現行的村集體所有改為鄉鎮所有。以行政手段,將放棄土地承包權、放棄土地使用權及不願棄權的土地分別調整集中在一起。取消種類繁多的農業補貼,集中用於贖回農地、農地流轉。鄉鎮以較高價用支農資金贖回進城農戶自願放棄的農地,再將贖回農地以低價出讓或發包,其收益歸鄉鎮財政,這樣財政有所收益也避免財政投資個別村民受益。有利於農戶落戶城鎮,加速城鎮化。搬遷村、空心村的農地山田收歸鄉鎮另行出讓轉包得以合理利用。鄉鎮用國家支農資金適當高租金(比如50O元/畝)流轉農戶農地,再以低廉〈比如200元/畝)租金(甚至零價、補貼),以適當規模(百畝左右為單元)流轉租給有意願有能力的承包人。中間地租差價用支農資金補貼。這樣以鄉鎮為媒,價格統一,雙方互信,補貼單一透明,效率高,成本低,土地集中會大大加快。

2,尤先支持大平原宜農基本農田區農村人放棄農地、流轉土地,安居城鎮。大力推進貧困山川地區農村人放棄農地山田搬遷至城鎮定居。對放棄農地按人頭地畝補、棄民宅按處補,一刀切、成本低好執行,比如1人棄農田轉城補1萬另1畝地補1萬,一處宅基地補2萬,依照先易後難,先少補後多補,逐步推進。鼓勵資本下鄉購買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使用權。

2,規模化流轉的農地必須按國家用地規劃管理,尤其是基本農田必須接國家規定種植。比如必須種植適合機械化種植的糧油棉等,限制種樹種草種菜等,

3,享受國家補貼的規模化經營者必須適當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貪困人員就業脫貪。這樣在有人關照下貪困人員即可發揮能力也可持續脫貧(比政府給點錢,給點羊等有效)。

4,對不願放棄土地且有能力耕種者可將其承包地調整集中在一起!不再享受農補,但鼓勵其種植不宜機械化生產、收益較高的的農品!(因大規模土地不種此類農品,其價格會高,不補也收益可觀)。

如此推進,兼顧各方訴求,保證各方利益,易推廣!望國人參與討論。

附:振興農業歌

農村窮,農民苦,

人多地少是因素。

補貼多,糧價高,

幾畝良田富不了。

要脫貪、想致富,

外出打工是條路。

忙耕種、閒外出,

兩項難顧窮跑路。

棄良田,背水戰,

創出天地一片片!

人入城、地拋荒`,

規模經營路寬廣。

城域廣,農村亡,

農家柴雞變鳳凰。

農業興,農村旺,

國家強盛民富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