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代帝王很少把國都定在南方?

小朱不懶惰


因為南方的冬天沒暖氣!

玩笑了,其實這個問題不太嚴謹,題目的意思應該是:

為何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都將都城選在北方?而且這裡的北方指的是公認的秦嶺——淮河以北。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統治者的個人喜好

都城雖然是一國的政治中心,但他首先是統治者的巢穴。統治者要在這裡治國理政,所以這個地方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就是舒服。要知道,相比於北方的寒冷,南方的瘴氣更加嚇人。在楚國先民篳路藍縷的開拓之前,長江流域都是瘴氣瀰漫之地。

雖然秦始皇統一嶺南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但是南方地區仍然是不適宜生存的地區。作為統治者的家,他們沒有理由把房子蓋在不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其次是方便。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都城一定要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我國的地形特點基本是北方平坦,南方起伏。

北方地形開闊,決定了這裡可耕土地面積大,供養的人口多,而南方地區地形起伏,且土壤貧瘠,根本難以供養大量的人口。所以長期以來我國北方人口都遠遠高於南方,在這樣的情況下,將都城設在人口密集的北方,能夠更有效地穩固統治。

而且北方地區地形平坦,交通也更為便利,這有利於發揮對全國的有效統治。

所以都城的選定統治者的個人喜好絕對是第一位的因素,沒有這個前提,所謂的戰略安排也就無從談起。

2、帝國的戰略考量

我國曆史上多數時間將都城定在北方,除了北方地區長期以來不論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等遠遠超過南方,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北方的戰略地位比南方更重要。

一直以來,北方都是帝國的重中之重,這不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而是由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簡單說來帝國可以沒有南方,但是絕對不能沒有北方,所以要想帝國穩定,都城必須選在北方。

我國地形自北向南傾斜。這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一般出現南北朝並立時,北方政權具有更大的優勢,可以說具備了更多統一的可能,所以歷朝歷代除朱元璋自南向北完成統一,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北向南統一華夏。

在地形自北向南傾斜的情況下,若將選在南方,也就意味著在事實上低北方一頭,所以也就很難北上了。所以像東晉、南宋這樣的南方政權基本也就失去了恢復北方江山的可能。

所以將都城選在北方,可有效對南方形成壓制。但決定北方不可或缺的,不是地形的傾斜,而是更北的遊牧民族。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原和遊牧民族的衝突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像匈奴這樣的強悍民族,更是不斷深入中原內地進行劫掠,給中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因為遊牧民族的不斷侵擾,將都城選在北方顯然是非常危險的,但是為了整個帝國的安危,都城必須身在北方。

因為都城位於北方,意味著國防力量重心也在北方,這對於鞏固北方有重要作用。只要北方不失,在北方身後的南方的安全也就能夠保證。

而且,將都城選在靠近遊牧民族的北方,可有效抵禦和威懾少數民族,有效保護帝國的安全。

所以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何定都南方的政權都無法長久,因為此時的北方已經不在中原王朝手中,沒有緩衝的南方勢必會最終覆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北方的地勢較高,而就一些傳統意義上來說,北方為龍脈所居之處。

而就本身而言,一個朝代的建都可謂是非常的重要,而建都的條件一般要滿足有山可依,有水可拒,有險可守,可謂要易守難攻。

與此同時,比如北京,為五朝帝都,明朝時朱棣遷都北京,而就北京本身而言,它有長江天險,並且多山多河,而北方蒙古人多擅長騎兵,因此這就對當時抵禦外敵的入侵製造了天然的優勢。

當然,就建都而言,安全 擴張 交通 水患 漕運 經濟 文化 這些重要的因素也都是要考慮的,而就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北方的經濟發展的遠遠超過南方的,一直到了宋朝時期,南方才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就經濟方面考慮,北方也會是建都的最好的選擇。

最後就是,就古代而言,時時刻刻都是受到外敵威脅的,自秦始皇到明成祖朱棣無一例外,因此戰爭就成了建都的一個關鍵因素,有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建都南方的話,北方發生戰爭那麼就運輸糧草而言是非常麻煩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並且南方本身交通沒有北方方便,如果北方發生戰爭,那麼南方去支援就會不方便,行軍打仗,有時一分鐘就決定了勝負,因此時間很是關鍵。



就總體而言,定都南方不利於對北方的控制,不利於外敵的防禦,以及軍力分配,物質運輸,因此歷代帝皇都喜歡帝都北方。


一縷風塵854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是在北方,那個時候南方其實不適宜居住的。從遠古到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以三國時期為例,雖然從地圖上看,魏蜀吳三國多久面前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實際上,天下十三個州中,魏國一共佔領了9個,蜀國才一個,吳國才2個。當時的人口是這樣,魏國一共1386萬,吳國230萬,蜀國94萬。如果你作為國君,會把國都放到哪裡?

三國以後,南方經濟開始發展,特別是隋文帝修通了大運河,南北連接到了一起。從唐朝中晚期到南宋、中國的經濟中心就開始移動到南方。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天時。中國氣候在古代的時候就開始發生變化,加上中原地區的森林長期被伐,使得整個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南方政權憑藉著長江天險,使得能夠維持其統治。加上水稻的大規模種植,使得南方經濟能力提高。

3.人和。無論是晉朝的衣冠南渡,還是南宋的建立,北方長期戰亂,導致了大量人口開始南遷。這些人口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歷史是什麼


這個跟經濟發展有關呢,中華文明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的。然後逐漸蔓延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是最後開發的地域。


如果我們看文化經濟帶,中原最發達,然後逐漸向南方擴散。當時中原地區經歷了五胡亂華。金人南侵等外族入侵。使得大批的中原人跑到了南方帶來先進的技術。有兩個王朝一個是東晉,一個是南宋對南方開發是比較得力的,特別是南宋使得整個南方成了富庶之地。在此之前,北方一直是中國的中心。所以定都大部分定在以河南為中心的周邊地區。

隨著海運的發展,南方的經濟逐漸成了氣候,中原地區因為交通層次簡單而慢慢走向了衰落。所以才有了朱元璋的北伐成功,也就是俗稱的王氣南移,這是南方人第一次坐上龍庭,至此之後不再是中原地區的專利,接下來的歷史不說了,太敏感了點到力止。


知常容


中國曆代的皇都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這是為什麼呢?而且皇威在北方還能夠長治久安,萬歲萬萬歲,而建都南方的朝代都短命呢?

我們打開中國的人文地圖就能夠找到原因。我們看到中華的氣數在北方,而不在南方。有人會問南方景秀江山,為什麼沒有王氣,而北方有王氣呢?這些自然地圖,而不是人文地圖。

東北三省,文化統一,語言統一,自古有了東北地區,就能夠進關南下,收穫中原,平定南方。中國歷史的章節就有元朝,清朝,和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南下。

獲得中原地區也一樣能夠獲得整個中華,這裡面有秦始皇平定六國,西漢劉邦建立西漢王朝。還有東漢劉秀,唐,宋,元,都是北方王朝。

為什麼中國的王氣在北而不在南?

我們看一下,中國的文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北方的語言是基本可以互相交流的,能夠交流語言,人們就有一種認同感,有了認同感,就很容易結成一個集團,而團結一致,這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一個強大的推土機,而推平一切。

北方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也是漢族的起源地,優秀的中華文化的典籍以故事的形式蘊藏在人們的心靈世界裡,口口相傳,許多的成語故事深深的紮根於民間,而這些都是漢民族的發展史和文化詩經。

當誰冒犯了民族利益時巨大的不滿就會像洪水一樣的蔓延開來,民變起義就此開始,改朝換代的時候就到了。

而中國的南方,分部著許多的語言區,各自成為系統,各自的利益範圍很小,所以利益面小,山多,不交流。

互相仇視,為非常小的利益你死我活,沒有形成大集團的條件。

一方利益不會牽涉到另一方的利益,而被一個一個的吃掉,而被北方大的勢力統一。

當統一之後必須立即建都北方而不是南方。同時如果建都南方,北方不服,也就是觸動了中華文化的王氣,而短命。

通過這些簡單的描述,基本你就大概知道了為什麼。


寶樹白石34222787


從推背圖預測,國運南移,南方出帝,則更都南遷。這是預測。但也實是符合風水學說中的要求。現首都在北平,雖依太行山脈,究追龍因,其只屬護砂龍也耳,主結陰宅,發出武極貴,攬小局,尚未至實為真幹龍。故,國至極盛,北平必不能擔承,則必慮遷。然,觀全盤所慮久究,南遷則更合舍為佳。又從歷代縱觀,南方在南京所建京都,歷朝必敗,所數有因一二,曰一非龍,曰二貌似水是官帶合乎城門垣局,實則過水不容散局。至此,往之現之,均不得龍位,故必遷之。然此話說又不相題於實,只唯作論之旁理。正表說之,歷代均不建都在南方,主原是北方土闊利耕作,南方地窄欠農利,又北方地闊易戰易奴之,南方則難管難戰。又南方人少,不宜作主地。我要吃夜宵了,就吹到此吧,他們都吃飽了😊


95水口北辰


究其人類的發展,最初都是依賴於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

在遠古時期,隨著地殼運動和氣候的變化,遠古人類在中國才逐漸繁衍。其後,又隨著農業的出現,人類才過上了定居生活,人口數量才漸漸擴大,這才有了部落和城市。所以,文明的曙光出現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而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正是這樣的地方,所以,部落聯盟的核心部落多聚集於此。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是顓頊部落的一個支裔。《世本·居篇》有“禹居陽城”之說,陽城在今豫西登封。後又有記載夏族的活動地點在晉南一帶。至於商朝的重要國都亳城和殷(今河南安陽),東周的鎬京、西周的洛陽也都是因為這些城市處於黃淮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又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故古代的帝王選擇建都於此。同時期的南方地區,多山川河流,各部落間的交流受到阻隔,部落聯盟的實力發展相對沒有北方成熟。再者,除長江流域之外的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人口繁衍能力相對較弱,北方多稱之為“蠻夷之地”,可見發展之落後。故其後的朝代除了分裂割據時代的地方政權,統一的王朝皇帝受文明起源和歷史文化積澱多會選擇發展更為成熟的北方。

那麼,隨著南方的開發,為什麼還是不見歷史上的國都定在南方呢?我國曆史上南方開發的契機是北人南遷。西晉時的八王之亂使得北方地區破壞嚴重,大量人口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南方開始得到發展。而從唐末開始南宋完成的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的經濟水平最終超過了北方。南朝時的四個朝代的都城和南宋的都城在南方多少是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但影響國都選擇的因素中政治因素和軍事因素佔更為重要的地位。元朝統一後,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因為北京的位置更有利於管理廣大的疆土。明朝本定都南京,又遷都北京,一是出於北京重要的軍事位置、“天子守國門”的政治宣揚和對北方領土更好的守護,二是為了擺脫建文帝的政治影響,重建班底。清朝選擇北京是受前代文化與政治影響,以及中和了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習俗的產物。綜上,就經濟方面,南方的實力超過北方,飯北方的城市也多是老牌城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政治方面,北方的城市政治遺產較多,在早期多為都城;就軍事方面,北方的城市多是抵抗外族侵略的重要軍事關隘;就文化思想方面,古人受“天下居中”思想影響較深。故古代帝王綜合種種因素多選擇在北方建都。


國家人文歷史


這其實很大程度是受黃河影響。

現在我們看著黃河是一個甚至會斷流的河流,但是在古代卻是經常定期氾濫,黃河的出海口一會在北邊天津,一會是南邊連雲港,在下游平原攆來攆去,所以下游是很不適合定都的。也就只有上中游的關中或者是中游的河洛才行。

而關中有防禦性優勢,關中四塞,因河為池,踐華為城,有天然屏障,自然比較合適。 圖為黃河歷史河道,一會在山東南邊,一會在山東北邊,真是坑苦了魯北和淮北地區。


在中國地形圖上看,關中地區四面有山嶺隔斷,內部有關中平原可以提供基本盤,而其東面就是中原地區,便於控制。而且古代我國溫熱多雨,關中還是很富饒的,只是全球變冷乾旱才導致逐漸貧瘠。

從北宋開始,我國統一王朝的都城移出關中,北宋就定在河南開封。這一個是因為關中已經因降水減少而衰敗,再一個是南方開發和隋煬帝大運河的開鑿,使都城眾多人口依賴南方運送來的糧食,於是需要選一個地理上靠近運河水系,且便於北方防禦的地區,於是就選了位於黃河以南的開封,這樣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翰林講壇


原因太多,只說兩條,經濟和地緣。

凡統一的王朝,一般都是定都北方,經濟因素佔第一位,地緣因素佔第二位。首先歷史上北方在宋以前都比南方要富足,通俗的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有可逆的因素歸根到底就是經濟。

而地方政權,例如三國,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甚至宋,多因地緣建都,經濟佔第二位。原因是地方政權,就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選都,只能在自己政權範圍內選擇最合適的地方。 元朝建大都,金朝建中都,其原因多為政治統治,其人多為西北,東北遊牧。根基在北,所以既便元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也選擇了北方,但卻是地緣因素佔第一位。

明初建都也是個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這是經濟因素佔第一位。然隔輩傳給了建文帝,但北方的燕王朱棣反叛,為明成祖。然後又把都遷到了北京,這是地緣第一。

明清之時,南方經濟高速發展。封建王朝結束之後,南方的經濟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新思想,新文化多先在南方傳播,再加上這些人本就有錢,所以近代以來能人多南方人,民國建都多在南方。比如那些政治家,軍事家,大文豪,等等。


二月風神


都城的選擇是個複雜問題,也就是說是個全方位要考慮的問題。她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山川形勝等等。中華民族前半期,都城條件首推長安(豐鎬、咸陽、長安、大興)。周秦漢隋唐是政治歷史文化,關中金城千里,平疇沃野是經濟,四關之中,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山川形勝,還有周秦隋唐還都發祥於陝甘涇渭流域!正因為條件無比優越,才成就了中華歷史上輝煌鼎盛的周秦漢隋唐!其次是洛陽。洛陽地處豫西二三級階地結合部,山川形勝獨一無二,東臨廣闊的大平原,居天下之中。洛陽的不足是盆地小,關鍵是如果沒有關中做後盾,就失去了戰略縱深。從戰略上不如西安安全,所以強大鼎盛的大一統王朝少。中華民族歷史後半期,當然是北京了。北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山川形勝,無出其右者。背靠燕山,南面大平原,左環渤海,右倚太行!所以也成就了元明清的強大和國土廣闊!個人愚見,歡迎探討,謝絕辱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