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馬上有房網


英國脫歐的故事,說起來並不複雜:

在歐洲西北角,有個地主叫老不列顛。老不列顛在18世紀發家,他養了一個大兒子,叫美利堅,後來因為財產問題鬧了彆扭,大兒子與老不列顛分了家。老不列顛的競爭對手是法蘭西,這哥們是歐洲大陸最大的地主。

19世紀初,老不列顛擊敗了法蘭西,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稱霸於大西洋。過了60年左右,有個叫普魯士的後起之秀,打殘了法蘭西,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的夢想是取代老不列顛,兩者成了死敵。再到後來,老不列顛聯合法蘭西,又加上了沙皇,三家人組建了協約聯盟。普魯士也不示弱,拉上了奧匈,還有一個被稱為麵條的傢伙,組建了軍事同盟。

1914年,兩大勢力爆發火拼,史稱“第一次大戰”。1917年,老不列顛的兒子美利堅,決心趁火打劫,於是假惺惺的回到了老不列顛身邊。1918年,協約聯盟戰勝了普魯士,贏得了戰爭。20年後,普魯士的地界上出了一個德三,這哥們更是了不得,僅用了1年時間,就滅掉了法蘭西,稱霸了歐洲。這個時候,老不列顛自身難保,被迫向美利堅求援。

美利堅雖然是大兒子,可親爺倆,依然明算賬。老不列顛出了大血,大兒子分走了三分之二的家產,承諾幫助老爹度過難關。但是,大兒子光打雷不下雨,這可急壞了老不列顛。沒過多久,在遙遠的東方太平洋,有個瘋子偷襲了美利堅,美利堅趁勢加入了戰爭。1945年,德三的首都被攻陷,瘋子捱了原子彈,老不列顛又贏了,但是贏得代價,實在有點大。老不列顛能給的,都給了大兒子美利堅,大兒子坐上了西方地主團的頭把交椅。

這個時候,西歐的地主基本都破了產,繼任者不願意吃美利堅的救濟糧,他們決定自己動手,自己致富。沒過多少年,西歐的地主又起來了,但老不列顛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老不列顛想求大兒子接濟,但大兒子的日子也不好過。老不列顛恍然大悟,乾脆投靠西歐的地主,先填飽肚子。

1973年,老不列顛舔著老臉,坐到了西歐地主的屋裡,承諾為這個團體盡心盡力。西歐的地主們,對老不列顛捉摸不透,但同在屋簷下,總是要給點實惠。沒成想,這個實惠一給,就一發不可收,老不列顛餓的太久,吃的太多,可畢竟有大兒子罩著,自己也能出把力,他們都忍了。就這樣過了40多年,老不列顛的日子過的不算富裕,但頓頓都能吃飽,可這個地主家的餘糧越來越少。在這期間,歐洲地主集團的日子不好過了,出了幾件大事。

想當年,老不列顛加入這個組織,喊著同甘苦,共患難。但到了關鍵時刻,老不列顛不願出血,除了面對大兒子,老不列顛從來是隻佔便宜不吃虧。老不列顛發現歐洲的地主們靠不住了,沒有錢可以撈,自己也不願意出錢,於是跑了路。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英國脫歐與特朗普當選並列為2016年兩大“黑天鵝”事件,這件事的發生既有偶然因素,又有必然因素。小編簡單列舉如下:


第一,英國脫歐有一定的偶然性。是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梅倫錯估了形勢,並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與脫歐公投掛購,豪賭公投結果不會脫歐。但最終支持脫歐者卻佔了微弱優勢,卡梅倫弄巧成拙;


第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使然。在歷史上,英國長期扮演離岸平衡手的角色,對歐洲大陸國家執行均勢戰略,視利害關係而定與歐洲哪個國家暫時結盟,幾乎很少真正融入歐洲大陸。二戰之後,英國對歐共體與歐盟的態度也是從拒絕到被迫加入,但並沒有像其他歐洲國家全身心投入歐洲一體化進程。比如仍使用自己的貨幣等。這為英國的退出埋下了伏筆;

第三,英國對歐盟的難民政策不滿,這是英國民眾支持脫歐的直接原因。正是由於大批難民的湧入給英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佔了工作崗位、犯罪活動增加等。所以脫歐的支持者希望通過脫歐而減少接收難民;



第四,英與歐盟之間的其他政策分歧。比如在英國上交歐盟的費用的方面,雙方有較大分歧;

第五,外部原因。主要是美國的原因,因為美不希望看到一個團結強大直至走向深入合作的歐盟,尤其是歐元對美元的衝擊。所以美國總是或明或暗採取一些離間歐盟的小動作,而英國正是其中的薄弱環節。


姜運倉


嗯,首先我們提到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呢,其實無非就是一個本質,貧富差異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講呢?其實大家知道歐元區是一個大的一個區別呢,中間呢,有很多國家是屬於強盛的,像英國,德國,法國,但是也有一些小的國家,比如最最常見的就是之前,而一些小的國家,而且這些小國家的通常都是沒錢的,而且英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都是非常有錢的,就會造成了一個貧富差異,

那麼在歐元請了大家的利益是一致,那,有錢的國家呢就非常有錢,沒錢的國家就沒錢,他就出現一個問題,通常說的小國家,需要去借錢,那借了錢之後呢,他自己,沒有能力去還就要大國家去還,就造成了一個問題,窮人借錢要富人區,還覺得富人會不會幹呢?所以最後導致了一個英國德國法國不願意留在歐元區,所以最後,英國退出了歐元區,其實在危機呢,已經在歐元區延續了4.5年左右,所以最終英國脫離歐元區屬於正常的,


賈曉光


英國脫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還受到歐盟的拖累



一、英國無法在歐盟內取得領導地位

英國的外交政策是“三環外交”,與歐洲國家的關係處於最外一環。英國一直以來奉行“大陸均勢”,致力於維持歐洲大陸大國間的平衡。當時,英國想加入煤鋼共同體,法國和德國不同意,1973年,英國總算加入了“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共體改名為歐洲聯盟。 但是,英國雖然加入了,卻總不是那麼全身心投入,有點若即若離,英國始終沒有加入歐元區,也不是簽證互通的申根成員國,去英國還要另外簽證。如此猶豫顧慮,註定了英國不可能象法國和德國一樣起到領導作用。就是說英國在政治上沒撈到什麼好處。



二、英國每年要承擔大量的歐盟國家經濟援助義務

歐盟的前身是歐共體,歐共體國家大抵都是經濟實力差不多的富裕發達國家。但是,自從歐盟東擴以後,大量的經濟不發達的東歐國家進入歐盟。歐盟內部要對這些不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進行扶持和援助,英國為此每年支出不少。


三、政治聯盟的呼聲讓英國忌憚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盟內部呼籲組成政治聯盟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對奉行“大陸均勢”的英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英國不願意把自己徹底捲進歐洲大陸的事務中

四、每年需要繳納鉅額“會費”

以2015年為例,英國支付的歐盟會費高達178億英鎊,相當於每週繳納3.5億英鎊。“入群”不僅沒得到好處,還要每年“發紅包”,這對英國來說實在不划算。



五、加入歐盟後,英國經濟反而受到較大沖擊

歐盟內部的關稅優惠,使得希臘等國的農產品大量進入英國,衝擊了英國的農業。而工業又受到了德國的衝擊。自己的優勢沒發揚光大,反而被他國的優勢產品衝擊,這讓英國很不爽。

同時,歐盟在各個領域所制定的100多項嚴格的生產標準和監管法規,就給英國企業增加了每年330億英鎊的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了英國產品的競爭力。

六、移民問題讓英國頭痛不已

根據歐盟“人員自由流動”的原則,英國必須接納外來移民。2015年進入英國的淨移民人數為33.3萬人,其中有18.4萬人來自歐盟成員國,創歷史最高紀錄。大量的移民佔用了英國大量的公共資源,並搶走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而且移民使犯罪等社會問題加劇,但是按歐盟法律,移民卻可以合理合法地在英國生活和工作,並且按照歐盟的規定有權享受英國公民同樣的福利。這是英國人難以接受的。



因此,英國下定決心要“退群”,從2016年至今已經兩年多時間了,終於在2018年11月25日,歐盟27國領導人通過了英國“脫歐”協議草案!但這只是英國順利“脫歐”的萬里長征邁出的其中一步,按照規定,該草案仍需要至少20個歐盟成員國(共27個)和歐盟不少於65%人口的同意。此外,英國議會也將於12月初就該協議草案進行投票表決。 只有在英國議會在歐盟成員國內皆得到通過,英國“有序脫歐”才可能出現真正的曙光!


究竟脫歐是福是禍,還得留給時間去驗證!


三開其口


經過18個月的艱苦談判,27各成員國終於在25日召開的布魯塞爾峰會上達成一致,通過了歷史性的英國脫歐協議。根據協議,英國將支付約390億鎊的“離婚費”,如此鉅額的支出,英國為何執意脫歐呢?小樂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對自己歐盟定位的不滿

英國地理位置遠離歐洲大陸,原先以西南歐為主要國家的歐盟中,英法德三國是其實質的領導者,但隨著近年來歐盟東擴,越來越多的東歐國家加入進來,尤其是波蘭等國,其在歐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英國有逐漸被邊緣化的感覺。這於一心想在歐盟佔主導的英國越走越遠,分手也是合理的選擇。


付出與收穫不對等

英國加入歐盟後,要履行歐盟各項義務,近些年,隨著東歐欠發達國家的加入,越來越多的人利用歐盟成員國自由交流的便利,來到英法德意等發達國家,造成這些國家中下層收入者工作失業,多數人利益受損,於是大家用投票脫歐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地理位置獨立

英國孤立於大西洋上,大陸均衡政策是其幾百年來立國基本國策,其不願歐洲大陸出現強大的國家,自己也不願也無法完全融入歐洲大陸,這點很想我們的東鄰,將來東亞一起化它的心態就和英國現在一樣。

以進為退的策略失誤,變成弄巧成拙

前首相卡梅倫先前幾次向歐盟威脅脫歐,主要是想以退為進,以“脫歐”為籌碼,向歐盟尋求更有利於英國利益和地位,獲得在歐盟的主導權。然而事與願違,英國民眾對於英國脫歐是支持的態度,公投結果居然是支持脫歐,這下就不能挽回了,只能順從民意。

所以,英國這小媳婦要拋棄帶了一大家子窮親戚的歐盟。


小樂故事會


【英國脫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對此“大正”認為英國脫歐有這幾點原因:

(一)英國有光榮孤立傳統。

英國是一個歐洲島國,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因素影響,在19世紀英國走向“日不落帝國”最顛覆的時候,一直對歐洲大陸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不干預歐洲大陸內部事務,但也不能容忍歐洲大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強國,否則英國會插手。正是有這些傳統,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若即若離,甚至很多英國人認為在未來歐盟很可能做出損害到英國利益的事,所以英國脫歐是一個比較好的選項。

(二)不願意融入歐洲大陸,承擔更多責任。

英國與歐洲大陸若即若離關係,也導致英國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融入歐洲大陸,和歐洲大陸成為一個整體,英國永遠是獨立的,從英國堅持不加入歐元區,堅持自己的貨幣英鎊就能看得出。

也因為英國人的所作所為引起歐洲大陸國家的普遍不滿,特別是歐債危機爆發,歐盟其他國家民眾認為英國不加入歐元區,又不願意承擔歐洲危機的救助責任,而且反對很多歐盟出臺金融監管政策,歐盟有沒有英國區別已經不大了。從而導致英國和歐盟各國越來越離心離德,相互幾乎沒有信任度。

(三)以退為進,想要獲得更好的條件。

英國其實並不想急於脫離歐盟,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先是幾次向歐盟放話,主要是想以退為進,以“脫歐”為籌碼,向歐盟要的更多好處,獲得更有利於英國利益和地位,意圖獲得在歐盟更大的領導權。然而事與願違,弄巧成拙,最後英國真的脫歐了,歐盟沒有答應英國條件,而且英國與歐盟分手費還不少,英國要付數百億歐元。

(四)英國洶湧的民意和黨派選舉之爭。

英國民眾也對於英國脫歐是支持的態度,認為留在歐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早在2013年英國《金融時報》進行一次英國脫歐的調查,調查對象是2000多名成年英國公民,結果報告顯示50%的英國人贊同脫歐,21%英國人反對英國脫歐。其中贊同脫歐的人中的47%人認為英國如果能夠在與歐盟談判中捍衛住自己權益,英國可以留在歐盟。整體來說英國人是想享受歐盟帶來的好處,又不想被限制和承擔責任。

另外英國當時執政黨保守黨為了提高自己的支持率才喊起了“脫歐公投”言論,因為這個話題更有利於獲得更多選票,是黨派鬥爭鬧的。不過無論怎麼樣,英國已經脫歐成功,只有很多收尾工作完成罷了。現在英國是英國,歐盟是歐盟,歐盟不再包括英國,英國也不是歐盟一份子,分家過日子,誰過誰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英國脫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國只是地理上的歐洲,文化和社會基本價值觀與歐洲不同,很難與歐洲大陸的同甘共濟,他並不是一個認同歐洲一體化的國家。英國很勉強的加入歐盟,但他並沒有選擇加入更加歐洲一體化的申根國和歐元區。當面臨一些一體化帶來的困境時選擇離開。這是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

英國內部有不同的群體,深深感受到因為歐盟統一政策帶來的利益損失。導致這些群體贊同英國脫歐。

首先是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政策,使大量的低素質勞工通過歐洲湧入英國,使一般工作崗位上的勞工大量失業,再就是難民的湧入攤薄了整個依靠社會福利生存的群體的福利。引起了英國整個社會許多的不滿。

其次,就是歐洲有關投資、貿易有諸多限制,使提倡自由經濟和自由貿易的英國經濟產業界多有不滿。再有就是歐盟內部貧富不均以及低下的工作效率,使得脫歐派作為宣傳英國在歐盟中的利益損失成為獲取支持者的重要手段。

另外一點就是決定是否脫歐的公投時,反對脫歐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英國脫歐有很大的社會基礎,公投前並沒有做好輿論準備,主流社會以及社會媒體基本上認為這次公投就像上一次蘇格蘭獨立公投一樣不可能通過。反觀脫歐派利用這次公投,投入大量的精力製造出各種脫歐優勢誘導公民,使脫歐順利公投通過,成為一六年兩大黑天鵝事件之一。

在英國國民沒有對歐盟以及脫歐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脫歐派的精心準備公投和留歐派的漠視公投成為英國脫歐的重要原因。脫歐公投和脫歐談判才真正讓英國人充分了解了脫歐的意義。

脫歐公投為英國政治、經濟留下了眾多的隱患和不確定。英格蘭、北愛爾蘭獨立和分離趨勢加深,倫敦金融業受到重創、貿易損失已經明顯確定,但脫歐對經濟發展的利處十分茫然。

梅政府最近與下院因為脫歐方案關係緊張,再次公投和硬脫歐又成為未來的一種可能的選項。就目前來看協議脫歐應該是英國最好、最有利的方案。硬脫歐不僅為將來與歐盟的關係帶來巨大的隱患,可能還會引發分離、獨立運動。若為脫歐再次公投,結果應該是——留歐!再次公投可能會給英國民主政治帶來危機。

選擇脫歐真不是英國的一項明智的選擇。


耕讀186


英國有點像亞洲的日本,日本身在亞洲總和西方走的很近,日本總有個說法託亞入歐,日本感覺亞洲不適合他,不管經濟科技都走在亞洲前面貌似在亞洲很沒用面子,只有西方國家才適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英國有點像日本但是隻是有點像!英國身處歐洲卻和美國走的很近,英國感覺自己和美國才是一個檔次!



英國自認為二戰中法國被佔領德國戰敗國,自己才是真正的戰勝國,既沒有被佔領又贏得戰爭,感覺自己才應該是歐洲的領導者!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歐洲三駕馬車,英國,德國,法國!德國,法國,作用明顯高於英國,英國感覺自己才是歐洲的領導者所以心裡有所不快!後來英國就在歐盟裡混日子,歐元區也不加入,移民問題也不配合,只想在歐盟裡得到更多利益,所以才有了脫歐公投!



其實英國只是想得到更多利益,沒想到弄巧成拙公投結果既然脫歐者佔大多數!所以才有了後來蘇格蘭獨立公投,蘇格蘭人大多數希望留在歐盟!其實現在英國已經有點後悔,正在協調各方勢力看看能不能在來一次公投看看能不能留在歐盟!



煙淡而無味


英國一直想做歐洲的領導者,但是卻得不到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支持,並且歐盟要求英國對歐洲多提供經濟支持,這損害了英國的利益,因此英國決定脫歐來換取更多的利益。



1.英國一直對歐洲各國存有戒心,英國並非歐元區國家,它可以發行自己獨立的貨幣英鎊,這對英國保持出口競爭有利,也可以擁有自主的財政政策。

2.英國因為有自己的私心不加入歐元區,這讓英國很難真正的參與歐洲大陸的事務。尤其是歐洲債務危機爆發時英國不願意幫助深陷經濟危機的歐盟國家,這讓英國在歐盟的影響力逐步下降。

3.英國對歐盟的政策一直就存在不信任。英國認為歐盟的政策可能損害到英國的利益,而其它歐盟國家對於英國不願意幫助歐盟走出債務危機也很失望。

4.英國不僅不使用歐元,不參加歐盟對經濟危機的救助方案,不為緩解危機出力,還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因此英國脫歐對歐洲的發展來說反而是好事兒。


杜達特洛夫斯基


英國作為島國,長期以來和歐洲國家一直“貌合神離”。戰後,原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了“三環外交”的方針,一直得到貫徹。所謂“三環”,第一環是英聯邦國家。其實,英聯邦就是大英帝國的翻版,只是那些殖民地擁有了外交自主權和自行選擇行政長官的權力。但是,和英國的關係大都是不錯的。做個不很恰當的比喻:大英帝國好比是一戶人家,英國是家長,那些殖民地是兒女。兒女大了,很多事情要自己做主,不能啥都聽父母的,於是就“獨立”了。但是,獨立後,他們就此斷絕和父母的關係?當然不會。因此,英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最親密。第二環是英語國家,實際上也就是英美關係。第三環是英國和歐洲的關係。也就是說,英國和歐洲的關係,是處在最外圍的。

二戰後,法國面臨著如何與德國搞好關係的問題。在法國外長舒曼的運作下,兩國建立了“媒鋼共同體”,即首先將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而媒和鋼是上游產業:生產工業產品,大都需要電力和鋼材不是?經濟上你中有我,不就“誰都離不開誰”不是?這個“媒鋼共同體”後來發展為“歐洲共同體”。最初,英國也想加入,但是法德不允許。兩國認為,英國是美國的“特洛伊木馬”——密探。1973年,英國總算加入了“歐洲共同體”,1993年,歐共體改名為歐洲聯盟。

但是,似乎“身體”加入了組織,“思想”還沒有加入。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也不是簽證互通的申根成員國,去英國要另外簽證。這說明在經濟和外交上,英國和法德等歐盟成員國,存在明顯差別,更取代不了法德在歐盟的領導地位。

英國脫歐更重要的原因是,作為成員國,在關稅等方面當然彼此有優惠。因此,英國的農產品遭受到希臘等國農產品的衝擊,希臘窮,東西自然也便宜。工業品則遭受德國的衝擊。例如,德國的汽車對英國的汽車就構成很大沖擊。政治上當不了“頭頭”,工農業經濟又遭受衝擊,還待在歐盟幹啥?當然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