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 P2P合規檢查尚未結束 監管擔心兩類平臺

从小到大 P2P合规检查尚未结束 监管担心两类平台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黃蕾 張穎馨“當我們在平臺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佈合規工作進展時,閱讀量總會暴增,現在應該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受關注。”談到合規檢查話題,作為北京一家中型P2P平臺的高管,吳芸如是說道。

12月已至,離《關於開展P2P網絡借貸機構合規檢查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中規定的“合規檢查應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近在咫尺,合規檢查是否能按期完成,當前檢查情況如何?這也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話題,經濟觀察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網貸平臺以瞭解最新的檢查進展。

合規檢查或延期

“禁止將合規檢查的情況用作對外傳播,這是現階段監管方面反覆強調的。”吳芸告訴記者,平臺已於10月底完成了由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下稱“北京互金協會”)組織的自律檢查,下一輪檢查的時間和具體情況目前暫未接到通知。

此前的8月,行業深陷流動性及投資人信任危機,全國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辦下發《通知》以及108條《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合規檢查問題清單》,網貸平臺備案再迎實質性進展。

按照《通知》,監管將合規檢查總體分成三個步驟:機構自查、自律檢查、行政核查。“機構自查方面,北京這邊要求平臺最晚10月15日以前上傳自查材料。”吳芸說。

自律檢查主要是由各省(區、市、計劃單列市)網貸整治辦督促並指定一家地方性互聯網金融協會或相關機構對轄內機構開展。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稱“中國互金協會”)對網貸會員實施全覆蓋自律檢查。而行政核查主要是各省(區、市、計劃單列市)網貸整治辦在機構自查和自律檢查的基礎上,擇機就報告內容及數據的真實性等進行行政核查。

全國網貸風險專項整治辦在《通知》中強調,合規檢查應於2018年12月底前完成,機構自查、自律檢查、行政核查的具體進度可由各地因地制宜,穩妥安排。

就北京網貸平臺合規檢查情況來看,經濟觀察報記者從多家P2P平臺處瞭解到,目前由北京互金協會牽頭的自律檢查正在進行,檢查路徑是從小平臺到大平臺。

據吳芸透露,北京互金協會檢查小組的現場檢查非常嚴格,都是實地在平臺檢查幾天。“比如找一個從來沒有註冊過我們平臺的用戶,從註冊到借款等流程全部走一遍,檢查組人員盯著走完全流程。”“現場檢查內容基本都是圍繞全國網貸整治辦108條和中國互金協會119條檢查問題清單。”北京一名頭部P2P平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雖然每輪檢查牽頭方不同,但是實際檢查中,很多內容都是放在一起。而且如果檢查組認為該平臺某一方面還需進行詳細說明,那平臺還需提供更為詳細的補充材料。

記者從部分P2P平臺處瞭解到,此輪檢查尚未對其覆蓋,預計目前完成此輪自律檢查的平臺數量在40-50家左右。而已經完成北京互金協會現場檢查的平臺,均在等待下一輪檢查。“接下來不知道是由中國互金協會牽頭的自律檢查,還是協會與北京金融局共同牽頭的檢查。”吳芸說。

吳芸告訴記者,這輪需要調查的平臺還有不少,若按照目前的進度,北京P2P平臺合規檢查在12月31日前恐難完成。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北京市正常運營的P2P平臺為343家。

記者注意到,合規檢查時間段或將拉長的情況並非只存在於北京。包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合規檢查第一步雖然均已“邁出”,但多家P2P平臺反映均在等待下一步的檢查。

有互金行業資深從業者直言,對於P2P網貸的合規檢查,監管總體原則是張弛有度,保證檢查質量,對於進度或不再硬性規定時間,而是把重點放在檢查的細緻深入上。

“這一輪檢查更像是‘摸底’平臺情況,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感覺和後續是否能夠備案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北京一家小型P2P平臺的負責人劉宇對記者表示。

待收餘額規模成清退標準?

與合規檢查進展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存量平臺的清退標準。

最近,P2P行業圈內流傳著一則消息“北京將清退待收規模5000萬元內的小平臺,杭州、上海等地將以1億為紅線清退小平臺”。不過,是否以待收餘額作為清退指標,目前來看,監管尚無定論。

杭州某中型P2P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確實有部分待收餘額在1億元以下的平臺收到了這個通知,但是杭州不同區域目前推進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小平臺其實在資產、運營等方面合規工作做得比較不錯,所以我們也正在接觸這部分平臺,看看能否進行一個合作,實現用戶轉化。”上述P2P平臺負責人說。

“基本上也能看出監管思路,主要還是擔心兩類平臺:一種是規模特別大的,待收達到幾百億元;一種是規模小、盈利難的,這部分平臺主要採取勸退或者吸收合併。先從容易處理的開始,然後可能再逐步提高合規檢查的門檻。”上述北京某頭部P2P平臺工作人員直言,吸收合併的可能性比較小,畢竟誰都不願意去“接盤”,會不會出現風險轉嫁也是未知。“其實我們覺得以規模作為統一清退的唯一標準可能性不大。實際上,平臺要完全符合108條的規定非常難,108條就可以作為清退一些中小平臺的門檻。”劉宇說。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目前P2P行業加速分化,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前十大平臺的餘額佔比已超過40%,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出借人用腳投票,小平臺日益邊緣化,對行業的影響和貢獻日益萎縮,通過備案後的“牌照”價值成為不少平臺存續下去的指望,監管應該也是注意到了這種情況。

據融360網貸評級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0月,在提交自查報告的全國網貸平臺中,待還餘額規模超過300億元的網貸平臺有6家,100-300億元的網貸平臺有19家,50-100億元的網貸平臺數有17家,10-50億元的網貸平臺有64家,1-10億元的網貸平臺數為198家。待還餘額在5000萬以上的平臺數達到了358家。“從上述數據以及目前行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待還餘額10億元很可能會成為監管劃定清退線的標準之一。”上述互金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監管並不是要“一刀切”,但是小平臺要想在“寒冬”中活下來,確實很難。

值得注意的是,自6、7月份以來的行業流動性危機已有所緩解。“就目前的情況來看,P2P行業是逐漸回暖的。雖然規模承壓,但近幾個月的交易量和活躍度都有所回升。”劉宇表示。“未來P2P行業如何管、參照什麼來管、怎麼管才有效,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釐清。”薛洪言表示,這些問題的結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P2P平臺在金融體系內的地位和價值,也會反過來影響最終通過備案的平臺數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芸、劉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