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元朝後,朱元璋是怎樣恢復“漢服”的?

豬豬貓55


明朝作為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可以說,在漢族文化幾乎毀滅的情況下,是朱元璋力挽狂瀾的拯救了中華文明。這其中推行漢服便是措施之一。

自唐末五代十國後,兩宋之間,中原地區先後經歷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的三大異族的統治,而中原處於三個少數民族夾縫中足足長達461年!

在461年的時間內,中原地區經歷了極為嚴重的胡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祖宗遺訓早已蕩然無存,男人都留著少數民族的髮型,及其醜陋,而女人的穿著完全跟外族女子基本無差,漢地男女皆服裝“左衽”。

據說岳飛的孫子北伐金國深入腹地時,見到的孔子塑像都是胡服裝扮,甚至就連漢光武帝劉秀廟中的劉秀塑像也是左衽胡服。“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更讓那些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嗤之以鼻,由此可見當時的胡服文化對漢族文明的摧殘有多麼的嚴重。

終於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的朱元璋結束了這動亂不安的天下,建立了漢人的大一統帝國“明朝”。

即位後,為鞏固統治,徹底根除胡服等文化,頒佈了《洪武正韻》,禁止中原領土出現漢語之外的語言,同時嚴禁穿著胡服。登基四十天後,朱元璋發佈“衣冠復古詔”,要求天下臣民,衣冠服飾一律恢復至漢唐服飾,與此同時,朱元璋秉承“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為標準制作了新的漢服,更好的推廣到全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唐宋服裝文化,明初要求衣冠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普通百姓的服裝基本上承襲漢人傳統,品種十分豐富。用色方面,平民女子只可穿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子,除唐宋的樣子沒有多大區別,在此基礎上朱元璋又親自制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俗稱瓜皮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

在朱元璋的努力推廣下,擁有明朝特色的漢服很快在全國各地流行了起來,而統治中華400多年的胡化徹底消失於中原地區,漢文化再次得到了復興。可以這麼說,朱元璋對漢文化的挽救有功不可沒的貢獻,沒有朱元璋的大明就沒有漢文化,就沒有漢文化的繼續發展和創新!


可惜這一切卻在滿清入關後,剃髮易服,漢服文化受到致命的摧殘,以至於到現代很多人看到身著漢服的人還誤以為是日本和服,可見之悲哀!


愛生活的木頭人


這是個好問題,明朝剛建立的時候,宋朝已經亡國九十多年了,加上之前金朝曾經統治過北方也有一百多年,加起來差不多二百年,北方漢人,大部分的服飾已經“胡化”,當年金朝佔領中原後,跟後來的清朝人一樣,曾下令剃髮,最初執行得非常嚴格,必須穿女真式的衣服,剃女真式的髮型(大概跟滿人一樣),否則是死罪。


宋代繪畫中的胡人形象,其髮式就是典型的女真、蒙古式的“髡髮”。


到南宋中期,著名詩人范成大出使開封時,看到當年的北宋首都的漢人,已經完全“胡化”,男人全部把中間的頭髮都剪了,只留兩邊,垂著小辮子,完全跟女真人一樣,衣服也全都是胡服,胡服的標誌就是“左衽”,而且當時廟裡麵塑像,連古人也都是塑的左衽的“胡服”。

南宋的文學家周必大出使金國,見到漢光武帝劉秀的廟,廟裡的劉秀穿的居然是左衽的胡服,岳飛的孫子岳珂後來跟南宋軍隊北伐,在金國境內也看到孔子居然也是穿的胡服。



漢服與胡服的對比


南宋亡國以後,元朝在江南統治建立起來後,江南的漢人也紛紛開始效仿蒙古人的衣服,蒙古人和女真不一樣,蒙古人不要求漢人必須穿蒙古式的衣服,剃蒙古的髮式,蒙古人的態度一向是各因其俗,你想怎麼弄就怎麼弄,但因為蒙古人是統治集團,所以辮髮椎髻的蒙古髮式成為潮流,江南人都跟著學以求能夠得到蒙古上司的賞識,大家主動去穿蒙古式的短衣,學說蒙古話(為士者辮髮短衣,效其語言容飾)。

所以明朝建立之初,唐宋時代的漢服,早已煙消雲散了。當時漢人,“辮髮椎髻、深簷胡帽”,衣服都是窄袖子的短衣,寬袍博帶的漢服根本沒人穿了。洪武元年二月,剛當上皇帝不到四十天的朱元璋發佈“衣冠復古詔”,要求天下臣民,衣冠服飾一律恢復唐代的式樣。特別是髮式,絕不允許再用女真和蒙古式的辮髮椎髻了。

明初法律嚴格規定,如果小孩梳蒙古式的“搭頭”(就是剃光頭髮,只留前額一小撮頭),要被閹割,全家還要被流放到邊遠地區充軍。

明初嚴格的衣冠復古運動,最初使得女真、蒙古式的胡服退出了漢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明太祖的衣冠復古的“古”,是以“唐”為古的,所恢復的漢服,也不是真正的“漢”服,而是唐代的服飾,唐代的漢服其實是融和了鮮卑式的胡服的新漢服,比如唐代衣服中的“圓領袍”,就是鮮卑人的衣服風格,被唐朝人繼承了的。


圓領袍的漢服

只愛潘多拉


朱元璋從來沒有說過他要恢復什麼“漢服”。

確實,蒙古人統治中原地區的時間長達百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漢人的影響是無處不在。元明鼎革後,朱元璋認為“昔者元處華夏,實非華夏之儀,所以九十三年之治,華風淪沒,彝道傾頹”,決定開展一場重塑禮制的運動。

朱元璋將禮儀視作一種政治手段以及道德價值準則,希望通過禮儀的改革,重塑混亂已久的社會秩序。事實上,早在明朝開國前,朱元璋就提到:

禮法,國之紀綱。禮法立則人志定,上下安,建國之初,此為先務。

元朝統治導致“中國之禮變易幾盡”,朱元璋是站在華夷之辨的角度,提出禮儀改革的政策,並非站在漢族主義的立場,要恢復什麼“漢服”。明朝並沒有“漢服”這種概念。

當然,關於衣服的改革,其實是禮儀改革的重點之一。

例如,明初“士庶鹹辮髮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朱元璋對此深為厭惡,洪武元年(1368)便“詔復衣冠如唐制”,並規定命婦“不許仍用胡俗、服兩截短衣”。洪武五年(1372)五月,又因“民間婦女收拾衣服尚循舊習”,要議定服制頒行。

總而言之,這些改革都是旨在清除生活中的蒙古元素。


HuiNanHistory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已做了非常好的回答。歷史問題不聯繫點現實也就失去了意義。下面就來一點所問非所答,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是一場農民起義,更是一場民族戰爭,並頒佈了衣冠復古詔書,恢復唐裝,規定了對違令者的懲處辦法,關鍵點就是去蒙古化,實行漢化,明朝實為一個漢國。今時舊事重提,主要目的就是倡導漢族人學習明朝恢復漢服,掀起漢服運動!假設運動成功了,整個中國人的穿著打扮,會是一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一片的長袍廣袖呼呼啦啦的樣子,人與人之間見面時免不了端袖抱拳、作揖問好……成了真正的禮儀之邦,說話時也難免不帶出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古代詞語,會給人一種國是古代的國,人是上古人的感覺。在這樣的國度裡,一看服裝就知道了誰是大多數,誰是極少數,誰是漢族人,誰是少數民族……,尤其是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也會不甘示弱,也會競相效尤,紛紛都穿起了自己的民族服裝,漢區?自治區?一看服裝打扮就會徑渭分明,中國多民族國家的色彩將展現空前!服裝鞋帽,各人所好,時代不同了,穿服裝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彰顯人的形體美,迴歸服裝本身,好的衣服自然都會穿,還管他什麼民族嗎?根本就不用號召,穿西服誰動員你了?不搞運動為好!這樣會帶來民族間的心理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