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絕聖棄智說”?

神風之主~羅


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很多人讀到這裡感覺十分費解:聖、智、仁、義都是很好的品德,老子為什麼要讓拋棄他們呢?

其實這些話語並不是老子的本意。

現存最早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本《道德經》。199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楚墓中發掘出804枚竹簡,其中有字簡共730枚,包含多種先秦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經》。郭店楚簡本《道德經》的抄寫時間為戰國中期,是現在世上幾種版本的《道德經》中最古老的,也是我國的無價之寶。通過釋讀郭店楚簡,我們得以一窺《道德經》的原貌。

在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這幾句話寫作: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至此真相大白了,顯而易見的是,通行本《道德經》中“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的說法是後人所加入的,絕非老子的本意。

老子肯定不會號召人們“絕聖”,因為老子將“聖”視作最高人格修養境界,將“聖人”視作最理想的統治者。五千字《道德經》中共有三十二處提到“聖人”,無一不是正面詞彙。比如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那麼老子怎麼會突然要求人“絕聖”呢?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老子也並不反對“仁”這種品德,例如第八章中老子說,具有最高道德的人“與善仁”,即與人交往善於真誠相愛。那麼老子又怎麼會突然要求人“絕仁”呢?這也是自相矛盾的。

當然了,《道德經》第十八章中也有“大道廢,有仁義”的話語,但是老子的本意絕不是說仁義是與大道相矛盾的。老子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當大道興隆時,人人都自然地行仁義,因此誰也不會認為仁義重要;但是當大道廢弛時,人人自私自利,爭鬥不休,此時才需要大力提倡仁義。正如人只有失去了健康,才會去看醫生,但我們總不能說疾病是醫生帶來的吧?

因此老子並不認為仁義是不好的、負面的東西,他只是認為大道興隆時,人們不需要刻意地提倡仁義而已。


由此可見,“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絕對不是老子的本意,那麼這兩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兩句話出自《莊子》一書,如《胠篋》一章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在宥》一章說:“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與通行本《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如出一轍。可見後人用《莊子》一書的思想修改了《道德經》的原文。

《胠篋》與《在宥》兩篇屬於《莊子》外篇,並非莊子本人的著作,而是莊子學派的後輩學者所做。莊子後學的觀點較為偏激,他們認為政治制度不論有多完美,最後都會淪為竊國大盜奴役百姓的工具,因此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統治,所以才會說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樣的觀點。

現代人提起道家,總是說“老莊”,彷彿《道德經》與《莊子》的思想完全一致。其實直到魏晉時期,人們才將老莊合稱,之前人們說的道家是指黃老道家,即黃帝與老子。《道德經》與《莊子》的思想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道德經》側重於治國之道,而《莊子》說的是如何保全人的天性,如何在天地間逍遙。

那麼老子的原意是什麼呢?其實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的這幾句話並不難理解,與老子思想一脈相承。老子認為,人們推崇智謀,因此社會上才會盛行機詐權謀,人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片混亂。例如政客們巧言令色,蠱惑民眾;奸商們巧舌如簧,欺騙顧客;P2P從業者花言巧語,騙取錢財。因此老子指出,只有徹底摒棄巧辯、偽詐和貨利,重新拾回淳樸與天真,這個社會才會回覆到一片和諧的狀態。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讀國學


此句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譯文:拋棄聰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得到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就能自然消失。

咋一看,覺得老子要人們拋棄“智識,仁義,巧利”好像是要老虎“拔牙,剪爪”一般。失去了武裝自己的“武器”。回頭一想,不禁要拍大腿叫好。因為,老子不是用凡人的眼光看“利弊”的。世人眼中的“利”往往是他眼中帶來禍害和毀滅的“弊”。老子凡事,皆以“自然之道”為絕對真理。沒有套用“自然公式”的一切事物,在它看來都是錯誤的背道而馳。

就如“智識,仁義,巧利”這三者一般。它們都是“巧飾之物”,而非“樸素之本”;是“人為造作,而非“自然天生”。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所以他說“道法自然”。

那麼如何才能治理好這個病態而“滔滔者天下皆是”的亂世呢?老子提倡,應該返璞歸真,回到氏族社會,原始部落。摒棄後天人為的“看似進步的退部”。用現代的話說,也許人類“成也科技,敗也科技”,科技是一柄雙刃劍:世人看到了“利於人類進步”的一刃;而老子的道家看到了“毀滅人類未來”的一刃。

所以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人為只有只有少念寡慾,拋棄智,仁,巧人類的未來才能有光明!

當年文化,當年歷史,聽當年青山娓娓道來!歡迎朋友們交流和關注!

當年青山


談一些自己的視角,老子是我傳統經典裡最喜歡讀的書之一。

老子經常會說一些聳人的話。

比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比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比如,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

老子[要絕要棄]的不是聖智,而是對聖智的標榜。

標榜的聖智,已經跟聖智無關,只剩下了標榜。

標榜的仁義,已經毫無仁義可言,只剩下了標榜。

因此這些標榜的智慧,已經是大偽了,固有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何有孝慈可言,必須標榜孝慈。

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

道德仁義禮智,都只剩下了表述,

實無道德仁義禮智可言。

真正的道德仁義禮智,都跟表述無關,因此【要棄要絕】

通過【要棄要絕】,才能抵達真正的道德仁義禮智。

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法,最後競無一法可說,為什麼呢。說出來的已不是法了,是對法的表述了,但又非說不可,要藉著這個【非法】進入真正的佛。因此法尚可棄,何況非法、非非法。

莊子的以指之所指,佛經上的以指指月。指都是引你去看,因此非指不可,但一旦這麼一指,人們反而抱住了【指】而忘記了【指之所指】,忘記了【月】。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乾脆把【指頭】也給你棄掉。

個人的一些表述,個人的一些視角,每個人都要自己去揣摩。聖人已去,聖人之言,便是紛爭。


認知框架


絕聖棄智,實為人生最高境界。高處不勝寒,我輩凡人不可及也。


聖者,聖也,王也,耳聽天命口述眾生之王也。儒家講“內聖外王”,其實就是生在人間要做王,活在靈魂要做王。儒家將其做為生命的價值推廣於世道人心,形成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智者,知也,所知開光(日)也,為智。古漢語中,知智互通。儒家講“格物致知”,知乃通曉世間萬物的大道與天理,終成智者。所謂“知道”即為通曉大道,所謂智者,學問中指哲學家,生活中指開啟智慧之人。

儒家講的“聖”與“智”是社會主流價值觀,老子講“絕聖棄智”按今天的話講就是非主流,老子就是非主流價值觀的大師。

但是。老子的絕聖棄智是高於一切世俗價值觀的大智慧。將世間一切價值恢復為生命本真的價值要求與追求,是對世俗生活的超然物外,是生命價值最高的價值觀。

在今天這個時代,當一切的文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成為人人追求的時代;當一切的官職,科長處長廳長部長成為世俗慕往的今天,絕聖棄智,是對人生命本身價值的最終發現。

其實迴歸到人生命本身,我們都只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是一個個平平凡凡的生命。絕聖棄智是整體人類世俗價值追求的回返,是老子為人類提供的另一個生命維度的價值,你可以不追求,但最好你知道。


保哥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

道德經裡,聖人泛指德高望重的有道之人。通觀道德經全書,老子老人家不是一直讓我們學習聖人麼,為何還要“絕聖”呢?我揣測有三個可能性:

一是聖人是相對的,聖人太多反而都不是聖人了,這裡的絕聖是摒棄那些低級的自以為是聖人的人;

二是真正的大聖人,喜歡任天逍遙自在,很少會坐鎮朝野官治於民,他傳教於天子之後悄然而去,絕聖,意思是告別大聖人之意;

三是在老子心裡,天子才應該是最大的聖人,至少在治國愛民方面是,所以從朝政的角度說,應該絕聖。天子已是聖人,再出現別的聖人,就像天上已經有個太陽,再多出一個太陽,這會怎麼樣呢?必然天下大亂,貽害無窮……

至於“棄智”,那就相對容易理解的:

智者,智巧之人也。用現代話說,就是聰明絕頂具備各種伎倆,花花腸子能繞地球三圈之人。他們聰慧過人,深諳官場人際,好以己之智,以己之能治國處事,於是乎法令滋長、各種詭異之事橫行。他們缺的是道,缺的是治身治國以天地以道作為思想、行為的基準,悖道而行,致民不聊生,國家亂象橫生……

總結:絕聖棄智之說,老子真正的意思估計是告誡天子——你必須自己得成為高於其他人的聖人方可安天下,一要去除那些偽聖人,二要放棄那些無道無德智巧之人,這對你治國愛民,都是大有益處的。


明實112695966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裡的“聖”是指處於優勢地位,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人。“智”是指玩弄陰謀詭計,虛偽奸詐,是指人性中陰暗的一面,不是我們通常所指的智慧之意。

老子所處的春秋晚期,社會動盪不安,這種“聖智”之人大有作為。這些人為了自己的貪慾和私利輕易發動戰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老子的願望是要大家遵循自然規律不妄為,讓這些人性中陰暗的一面無用武之地,使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

同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八字也是道家修心法。杜絕吾我貢高,沽名釣譽的心;放棄偽巧詭詐,攀緣執著等思想,讓自己返璞歸真。不求功名而成功,不謀私而富足,不持私見反而成就。


更名之中


我們能不能從老子的“天地無仁”一說中加深對老子的“絕聖棄智”的理解呢?大自然本來沒有意識,是人類的意識在解釋著大自然的週轉周易的規律。我們還可以從佛學的《心經》中寫的無得無知來加深對老子的“絕聖棄智”一說的理解。古聖先賢萬般用文字譬喻自然規律,目的就是要我們的意識去依從那些自然規律而不要主觀唯心,形而上學地生活和工作。意思就是人的觀念必須與自然規律高度一致起來,決不可違抗自然規律而行事。如此理解老子的“絕聖棄智”我們還有什麼可以留戀而依依不捨的呢?是必須留時,把時間留給我們的後代。立德、立功、立言、上的三不朽都是在勸導世人,珍重和珍愛好自身這一生命在地球的時間,而不要去妄求那些生生滅滅的東西,永恆不了的,所謂的”絕聖棄智”指的那些求物上的所謂高明的“聖智”。


李198588733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倘若人們處於混沌無知的狀態,只知道有衣避體,有食果腹的即可,這種社會狀態是最佳最穩定的,因為沒有禍亂和戰爭,人民長期安居樂業。社會一旦有了仁義,禮,智等概念後,就會得到推崇,人們就會發揚,有發展就會有變異有膨脹,就會出現各種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所以聖人提倡絕棄仁、義、禮、智等概念,但社會終究要發展文明要進步,該出現的終究要出現,提倡愚民政策顯然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讓人們去向另一個極端去發展,那就是徹底看透仁義禮智的危害,完全領會這些提倡的利和弊,使人們的內心徹底醒悟和悔改從而達到自我約束的狀態,那是人類文明的另一個發展極端,也是人類文明的終極目標--大同社會。


用戶94531352982


絕聖棄智。

絕聖,不執著於權威。棄智,放棄小聰明。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不執著於權威,放棄小聰明,就能使民獲利有倍。

個人淺見,錯漏勿怪。


鮫不言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