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PK小米:“毫無意義”的10億賭約背後價值

格力PK小米:“毫无意义”的10亿赌约背后价值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趙喆 本月,格力與小米五年前定下的10億天價賭約的謎底即將揭曉。雖最終勝負未知,但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日前召開的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宣佈格力2018年營收增長超500億元,將達到2000億,系提前鎖定勝局。不過,年會上董明珠再次表示這場賭局“沒有什麼意義”,由於兩家分別屬於實體企業和互聯網輕資產企業,因而不具有可比性。

玩笑開大了:五年前的10億賭約

回望2013年,董明珠和雷軍分別憑藉格力電器和小米的出色成績,被央視財經評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在活動頒獎禮上,董明珠和雷軍圍繞兩家企業經營模式展開一番爭論,董明珠斥責小米依靠外界、沒有自己的工廠;雷軍則稱格力“攤子大”,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

在打了“嘴仗”之後,雷軍發起賭注:“‘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要看未來五年。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輸我一塊錢就行。”而董明珠憑藉當時格力22年的基礎和科技創新研發的能力,霸氣回應道:“一塊錢不要在那說。第一,不可能;第二,要賭不是1個億,我跟你賭10個億”。當時,雷軍還請作為頒獎嘉賓的馬雲作為“擔保人”,以支付寶為此賭注擔保。

這場10億賭約,在許下之時就備受業界和媒體的關注。但回顧當時的場景,兩位當事人似乎都並未當真。彼時剛成立三年的小米“初生牛犢”,雷軍本意只是“1元”的玩笑,然而心直口快的董明珠則絲毫不把小米放在眼裡,故隨口一言,要玩就玩大的,把賭注推至10億的高價。不過,堂堂知名企業的CEO,豈能在公開場合下說話不算話,雷軍為表示對“小米模式”的信心,應下了這場天價賭約。自此,兩家本屬於不同賽道的企業不斷被“相提並論”。

正面較量還是盲目開戰?

5年來,兩家企業因一場玩笑式的賭約被綁在一起。兩位CEO在接受採訪時,也往往免不了談及對方的企業,不論是競爭還是合作。

小米生態圈十分龐大,在硬件方面,除手機之外還包括電視、路由器、空氣淨化器等智能產品。2014年,即賭注定下的第二年,小米以12.66億元入股美的,持有美的1.29%的股份,雙方將在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移動互聯網電商業務方面開展合作。2017年,小米委託長虹生產,將推出“米家全變頻空調”。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關於“未來有無可能與小米合作,接受小米委託生產空調”的問題,董明珠則回應:“格力是擁有自己品牌的,而且在國際上是個非常響亮的品牌,我們只會把這個名牌越做越大,如果雷軍這麼熱愛空調的話,希望他跟長虹的合作能長久。”小米在合作商的選擇,以及董明珠接受採訪時的態度,都暗示著兩家競爭的可能要多於合作。

2015年,格力進入智能手機市場。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採訪時,關於“有沒有要向小米學習的地方”一問,董明珠表示:“我(格力)是創造型的,而不是模仿型的企業,不想採用所謂的飢餓營銷。”可見老牌實體經濟格力依舊看不上“小米模式”。不過,預計賣出億臺“色界手機”的格力,最終僅以數十萬的銷量“被打臉”。儘管後來格力手機又推出新品,但銷量依舊並不可觀。

不知兩家企業是有意開拓新的業務版圖,還是在10億賭約之下開展的競爭,總體看來,兩家都沒有嚐到什麼“甜頭”。就如馬雲在浙商總會年會上對雷軍所謂的“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的“風口論”進行反駁:“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選擇發展什麼樣的業務,自然是企業自身的戰略選擇,不過,這種選擇應該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

相互成就

在賭約之下,兩家企業的行為似乎矛頭互相指向對方,但不論怎麼說,也算是“無心插柳”,二者在一定意義上彼此成就。

這五年期間,小米的發展有目共睹。小米的營收額從2013年的265.83億元增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1304.94億元。小米實現了近乎五倍的增長。而格力由於基數大,則從2013年的1200.43億元增值2018年第三季度的1486.99億元。小米與格力的差距越來越小,從增速來看,小米堪稱贏家,成立8年於港股上市。小米可穿戴設備2018第三季度出貨量以690萬部超過蘋果的420萬部,位居第一。

至今成立27年的格力也穩步增長,且欲開啟更大事業版圖。不久前,董明珠定下格力到2023年實現6000億元的目標。董明珠稱未來的格力將會有幾個主業:第一是空調;其次是智能裝備;第三是鑄造。“格力會在維持主業高速發展不變的情況下,大力開展多元化經營,使得格力的營收不斷增長。”董明珠意在打造一個多元的格力。五年之賭約,如不出意外,格力獲得勝利;下個五年,格力能否實現6000億的目標,仍需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