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臺灣海峽填上1-2公里寬的一條陸路通道,兩岸連接起來可行嗎?你怎麼看?

888開心2018


這根本就不是填海,這是將大海攔腰截斷

臺灣海峽是中國東海的一部分,它位於東海的最南部,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交通要道。如果在臺灣海峽填一座寬2公里,橫貫東西的陸路通道,這個工程量簡直不可想象。

(臺灣海峽)

2公里的寬度什麼概念?

2公里就是2000米,即便是雙向16車道的寬度也不會超過200米。2公里起碼是雙向160車道!大哥,這是修路嗎?有誰見過160車道的公路。

這麼寬的距離,別說是修公路了,修高鐵也夠了,修機場都沒問題,順便能養活一堆房地產開發商。但是這個填海難度絕對是空前絕後,畢竟臺灣海峽最窄的地方也要130公里,這裡平均水深60米以上,通過簡單計算我們就可以得知這個工程需要至少160億立方米的土石。

而且填海造地必須是上窄下寬,如果頂部寬度是2公里,那麼這座跨海公路的底座寬度必定是要遠遠大於2公里,因此所用的土石絕對不止160億立方米,這麼多土石去哪裡弄?怎麼運輸?

至於造價,這就更沒法估算了,必定也是個天文數字,這麼多錢從哪裡弄?大家真以為國家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就算是大風颳來的也不能這麼造,這簡直就是拿著人民幣去填海,你咋不把自己的錢往海里扔呢!

退一萬步說,錢足夠,土石也管夠。但是這個工程就相當於把臺灣海峽攔腰截斷,可海水並不是靜止的,海水是流動的,大海是有洋流的。臺灣海峽的洋流是自北向南流動的,這區區2公里寬的大壩就能攔住滔滔的東海?這也太不把東海龍王放眼裡了!

並且這麼大的工程一般工程隊是接不了的,現在國內只有黃河具有這實力,而且即便是黃河,一時半會也幹不完。

再說了黃河也不是什麼地方的活都接,目前黃河只在渤海填海,歷史上也曾在黃海乾過,但是東海地區黃河肯定是不過來,給再多錢都沒用。

之前我聽說過在有人想在臺灣海峽修大橋修隧道,這兩個方案就已經非常巨大了,目前各種施工細節還在討論之中,至於何時動工仍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表。可萬萬沒想到,現在竟然已經有人得瑟的要去填海了,對此我只能送出我的掌聲。

當然,如果你非要去填海我也不攔著,我也攔不住,填不填我說了不算,只要你說算了就行。


千佛山車神


福建平潭島與臺灣新竹市相距130公里,1公里寬的陸橋,就需要填海130平方公里。已經通過填海製造了超過1174萬平方米的土地,工程量不到臺海陸橋的十分之一。在南海,從大陸將土方運到永暑礁海運費約75元/立方米,其它各種費用約41元/立方米,填海用土方的最終單位造價是116元/立方米。

如果水深10米,需要建造陸地面積29公里島礁,需要填出高於水面3米陸地,那麼就需要61175萬立方米土石方,需要709億成本。如果再加上上堆砌圍堰用混凝土沉箱兩層和混泥土砂漿填充成本,工程總造價約為736億元。

而臺海的平均深度是60米,那麼可以想象工程量有多麼巨大。簡單計算,也需要至少1萬億以上,才可以建造一條1公里寬的陸橋。

而且在路途當中,還需要建立2-3座島礁,部署各種軍用和民用設施。那麼如果是造橋呢?我國瓊州跨海大橋計劃,要建立長度26公里跨海大橋,投資需求已經達到1400億。

比較現實的是,建立6-8座小島礁,再修建一連串巨型跨海大橋,才可以實現連接兩岸的效果。但是由於不可預測的天氣原因,最近瓊州跨海大橋方案已經改為隧道方式。

英吉利海峽就有一條總長度153公里的海底隧道,可以通行火車,當時耗資150多億美元,修建8年時間。


深度軍事


回覆問答: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留心過,我們國家的高速公路中,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京臺高速”。什麼意思?就是從北京到臺北的高速,這條高速公路的圖標,早就出現在2010年的中國高速公路地圖冊中,也就是說,國家早就有了將來修建大陸到臺北的高速公路之設想。

回到問答提出的問題,這條高速公路怎麼修,是像問答所問,用填海的辦法修路嗎?我看不行。首先是阻斷了海洋通道,對航線和海洋生物都有及其不利影響。其次是工程量,填海需要的土方量實在太大了。用此辦法,不客氣地說,就是一個笑話。

所以,臺灣迴歸祖國懷抱之後,連接大陸和臺灣的道路最好是修建跨海大橋,或者是修建海底隧道,或者是大橋與海底隧道兩者結合起來,我們已經有了修建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的豐富的經驗,近幾年來,膠州灣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以及剛剛宣佈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就是證明。

我們期待修建連接海南島的跨海大橋,連接大陸和臺灣的跨海大橋,讓大橋公路鐵路都能通過,相信美好的祖國明天,期待那一天!




欣可為1


想法挺不錯啊,姑且叫它海峽大馬路,咱先算算錢,當然這不是很精確啊,只是大概的。咱就算兩公里寬,以最窄寬130公里算,這就是260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000000平方米,260平方公里也就是260000000平方米,臺灣海峽平均深度是60米,怎麼也得高出海面1米,最後所需填260000000乘以61等於15860000000立方米,也就是158.6億立方米。每立方米造價參考永暑礁價格每平米116元(運費加石料費),那就是18397.6億元。這還只是材料及運輸所需要費用,還不算其他,加上其他,肯定超過2萬億。

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投資1000億元,而海峽大馬路是這個的20倍。而三峽工程3000億,海峽大馬路耗費也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很多倍。嗯,我國國力日盛,雖然錢是多了點,但是還是有這個財力的,通過財政投入加貸款再加引入多個投資方,資金不是問題。

技術上,還要克服洋流、颱風以及地震等各種氣象和地質災害,真要建設這條大馬路,恐怕主要的問題是選址以及克服各種技術難題。隨著我國各方面人才的不斷增長與發展,這個也不是問題。

當然,還要測算下海底隧道以及跨海峽大橋的造價,尋找性價比最高,同時最符合環保要求的那一個,這還得花功夫去算,我今天懶得算了,歡迎大家留言計算~

我是北玄武,歡迎大家關注,共同進步


北玄武


修建臺海高速鐵路,有三條線路,

南線是從廈門經澎湖列島到臺南,

中線是從泉州-烏丘嶼(臺灣佔)-彰化,

北線是從平潭縣-臺北。

1.從海底形來看,中線難度最小,因為,中線靠近臺灣附近有澎湖隆起(在水面20米以下),完全可以進行填海造陸,把澎湖隆起變成澎湖大壩,這樣就在靠近大陸這邊形成一個狹窄的水道,這樣再修海底隧道就容易多了。海底隧道的距離至多60公里。我們在這60公里的狹窄水道設7個人工島,把這60公里的水域分成8個船閘閘口,對過往船隻實行8通道收費。

2.如果從香港以東向東邊填海造陸,完全可以造出一條隆起的大壩,這樣,就把香港與澎湖列島連上一條一體,這樣,再修海底隧道也容易多了!這就在靠近臺灣那邊留出來一條深海水道。

3.北線的工廠程難度最大,而且還只是單純地為了修隧道而修隧道,沒有更多的經濟價值。

所以,想大大地改觀,就修南線,南線可以把東沙群島-澎湖列島都囊括進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外海經濟圈,如果想一般的改觀就修中線。想不改觀只修橋修路那就修北線。







心裝世界正能量


當然可行了!

對於這樣的問題,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呀,讓灣灣永遠回到母親的懷抱,永無後顧之憂價值多少錢?更何況就算是算經濟賬,只要把目光稍微放的長遠一點,也是很合算的。

一、 空心菜蔡如此囂張,倚仗什麼?

想當年,GMD軍隊兵敗如山倒倉皇難逃,我大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GMD退守長江南岸後,就曾倚仗長江天險,負偶頑抗的叫囂:長江天險,固若金湯。結果呢?M一聲令下,百萬雄師過大江,全國人民得解放。

看如今,空心蔡為何還能如此囂張,他倚仗著什麼?當然是依託灣灣海峽的天然屏障呀。如果沒有灣灣海峽,憑著我們世界上最優秀的陸軍部隊,灣灣問題早在1949年就解決了。如此一來,要灣灣問題首先就要先把灣灣海峽的屏障先解決好。

二、 如何解決灣灣海峽的天然屏障呢?

如何解決灣灣海峽的天然屏障呢?當然是修路啦!沒有什麼是修一條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修三條。如下圖:

度娘說了,灣灣海峽最窄處在白沙岬與福建平潭島之間,約130公里。什麼概念呢?開車也就一個小時。臺灣海峽水有多深呢?大部水深小於80米,平均水深約60米。就這樣一丟丟小溝溝也能當個屏障?都不知道你爹爹外號叫啥了?基建狂魔!害不害怕?要解決這個小屏障簡單不?當然簡單!挖土填海。

1、 如圖在整個灣灣海峽中填出三條高速公路,注意是三條,可不是一條。

2、填造公路的設計寬度不用1-2公里,100米就可以,中間50米為戰備高速公路,兩側各25米設置綠化帶,專門栽種適合海灘生長的灌木叢林。路基下20米建設一條防空戰備專用地鐵,每五公里設置一個車站,作為運送人員和戰略物資的戰備通道,再沿車站用鋼筋水泥設置易守難攻的陸軍單兵作戰掩體和碉堡工事。

3、 武器配置:每二十公里配備一個防空導彈營和反艦導彈營,每五公里設置一個高射炮兵連和後勤供應站。

三、 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1、工程造價其實非常低廉,只有防空戰備專用地鐵昂貴有些技術含量,其他主要就是土與沙的運送堆積。

2、 需要挖土方:每公里需填土方1千萬立方米,以此類推共需挖土方13億立方。這點土方一點也不算多的,還沒有南水北調一半的工程量大。

3、 填土的來源:且不說那南方連綿的山脈,單一個武夷山脈,挖去吧,取之不盡,挖之不竭。這不但可以在灣灣修路,還可以為福建平整很多可供使用的山地。

4、 邊填邊栽種植物,邊進駐陸軍、海軍海防部隊、空軍防空部隊。

5、 工程施工人員來源: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壓縮而產生的大量的失業農民工。

6、 技術要求:除了地鐵外,其他的都是簡單勞動,不成問題。

7、 國內的幾家大型汽車廠如一汽二汽,抓緊時間生產工程車輛,生產上幾十萬兩,可以作為施工時的工程產,也可以作為戰時的運兵車。

8、 工程進度:每年的工程進度設計為十公里,這點工程量影響不了什麼國民生產。

9、 經費來源:發行國家統一債券,後期利用三條公路的過路費償還。

10、理論支持:我們中華民族有著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比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就可以再度發揚光大。工程施工每完成一公里,就離灣灣近一公里,對那些大壞蛋造成日益巨大的精神壓力,最理想的狀態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四、 戰略預期構想

一般說來,我們僅僅是填海修公路,沒有首先發動戰爭,你想打也是師出無名啊!支持T獨的MG也會因我們修路而患頭疼病。隨著直到灣灣中線的公路上都佈置了先進的防空導彈,MG的飛機也不敢在灣灣海峽上空耀武揚威了!如此來看,空心菜當局對統一採取拖的戰略,它拖得久,我們的路也修得離灣灣更近,如果他不拖,能夠坐下來談當然是我們巴不得的。因而說空心蔡拖延與不拖延對我們都有利。等他拖到想獨立之時,也是我們百萬雄師過海峽的時候。

預計在公路填到灣灣海峽中線時(離大陸約50公里),可能會遇到T軍的干擾,不過不要緊,始終有JF軍在進駐公路,三條公路相互之間JF軍各部隊可以配合呼應。而且,此時T軍的海軍艦艇只要離得足夠近,我們的反艦導彈甚至可以不費力地打擊躲在軍港內的敵艦,因而敵軍艦是非常容易遭受打擊的。既使此刻爆發戰爭,我們也絕對佔上風。隨著工程每一公里的進展,T獨分子再也坐不住了,也不敢再拖延下去。很大的可能是T獨分子迫於島內外的各種壓力,選擇坐到談判桌前。

戰爭最好的法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啊!

公路修成了,如果萬一T獨分子不投降,那更好辦,動員幾百百萬在三至五年之內退役的士兵重新入伍參戰,數百萬的部隊從海陸空一起登島,你想想,灣灣會是什麼樣子?什麼陸軍海軍空軍,還有心思反攻?恐怕就連小英逃跑都沒人願意護送吧。

五、 填海修路對於中華民族的長遠效益分析

1、 解決灣灣問題,使灣灣回到中華民族的懷胞;

2、 灣灣迴歸後,繼續加寬這三條公路,中華民族的憂患徹底解除!灣灣再也不會分裂出去了。

3、 三條公路的建成,等於額外地使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海水養殖場,和世界上最大最長的觀光旅遊公路,這給中國人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我看誰也無法估量。

4、 把阻隔南方几省的大山搬掉幾座,交通便利了,南方發達的市場從客觀上將直接影響到中西部地區,又會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呢?也是無法估量的。

5、 挖掉幾座大山,讓南方溼潤的空氣更多的吹到中西部,對改善中西部的乾旱的氣候氣象條件肯定也是有益的。

6、現在全國經濟不景氣,通過修這三條路甚至可以拉動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

哎呀呀,一不小心怎麼就為國家想出來這麼一個一箭五六七八雕的好主意了呢?我是應該發表呢?還是先保密獻給國家呢?


南柯


想法很好,但科學性有待考證。

自古以來,就有愚公移山的傳奇勵志故事,人類想要改造自然的慾望可以說是非常強烈的。

1.將臺灣海峽填上1-2公里寬的一條陸路通道,使兩岸連接起來是否可行?

(1)從人類的能力上看,“一切皆有可能”

把臺灣海峽填上1-2公里寬的一條陸路通道,完全可行,並非什麼異想天開的事情,因為類似的案例不少。如果是過去,那我們肯定百分之百地回答,不可行。畢竟,將歷史倒回一千年前,人類也從未敢相信,人可以上天。

(2)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耗時耗力

把臺灣海峽填上1-2公里寬的一條陸路通道,需要耗費非常大的財力、物力,成本費用高。福建平潭島與臺灣新竹市相距130公里,可以說距離挺遠,加上1-2公里的寬度,再加海底的深度,要填平這麼長的一段海底,光找資源就是一個大活,還有怎樣運輸這麼多的資源也是個大問題,還有人力、財力等問題,因此,非常耗時耗力。

(臺灣海峽地圖)

(3)從軍事角度來看,具有長遠意義

臺灣海峽連結著東海、南海等重要的海域,作為東海、南海、北部鄰海以及印度洋之間的重要交通要道,其軍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長期以來,外國一直將臺灣海峽作為監視我國東南沿海活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窗口,建陸路通道,將海峽兩岸連接起來,從軍事角度來看,具有非常長遠的意義。

(4)從環境學的角度來看,弊大於利

將臺灣海峽填出一條1-2公里長的陸路通道,這個想法基本等同於圍海造陸,而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少,比如荷蘭圍海造陸、韓國的新萬金計劃等。從環境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例如帶來赤潮、破壞生態平衡、破壞了地下水位、汙染環境、導致動物、自然植物劇減等。

(荷蘭海堤)

2.結論觀點

總體來看,這個想法很好,但是缺乏可行性。值得一提的是,填出一條1-2公里寬的陸路通道可行性不大,而建大橋的可行性則比較大,且已經被提出。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喜歡的記得點贊、關注一木MU,每天持續更新,與你一起看世界、聊人生,品世間百態。】

快嘴社會說


在海上建設橋樑真不如在海底挖隧道,雖然這種工程的代價較高,但是安全性是無與倫比的,又是在臺風多發的東亞地區,海上跨海大橋真的沒有多少實用性,這一點日本就做得很好,日本建設了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這就是青函海底隧道,它貫穿整個津輕海峽將本州島和北海道連接起來,全長53.85公里打破了世界記錄。

很多人只知道國內的跨海大橋風風火火,卻不知道我們的跨海海底隧道也是首屈一指的國際水準,青島、廈門、香港、上海等核心城市都在瘋狂建設海底隧道,青島的膠州灣海底隧道甚至還是世界第3的長度。至少在海底隧道的建設技術上,我們並不存在短板。正在規劃中的渤海隧道全長123公里,一旦建成將是世界第一的海底隧道。

臺灣海峽的寬度實際上沒有我們想的那樣誇張,建設海底隧道的難度甚至不一定能和渤海隧道相比。根據網絡牛人的設想,從臺灣“白沙岬”到福建“海壇平潭島”的中間距離也就130公里左右,聽上去真的不算很遠,開挖海底隧道的可行性是毫無疑問的。


利刃軍事


技術上,經濟上,還不可行,我是路橋人!

技術上來說,一兩公里寬,平均深度恐怕有50-80米,如此高的邊坡如果保持穩定而且不被沖刷,目前難以解決這個問題;

經濟上來說,填方量恐怕是天文數字,按平均深70米,長350公里,寬1.5公里計算,(1500+105+1500)/2x70x370x1000,需超過380億方填方……不算了,絕對是天文數字!!!


亞亞與娃娃


中國那要強大到別國不敢說個“不”字!你就可以修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