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需不需要熱車?

悟空說車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很多車主都在糾結冬天需不需要熱車?關於冬天需不需要熱車,網上的說法也是層出不窮,有的說不用熱加油走就行,有的說需要原地怠速幾分鐘才能走,有的說需要原地轟幾腳油門才能走。到底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小翼就來給大家科普科普。

熱車的來源

"熱車"這一詞很早就流傳了,因為以前的汽車採用的都是化油器,化油器的作用是霧化燃油(類似於花灑),由於其在低溫下霧化效果很差,所以便需要加"熱"使其快速達到工作溫度,說人話就是,所謂的"熱車"其實是熱化油器,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很多司機養成了熱車的習慣。

需不需要熱車

現在我們駕駛的汽車都是採用電控噴油系統,就算開車之前沒有提前熱車,也不會出現熄火等情況!

所以,一般家用轎車,無論冬夏都不需要冷車預熱。自動擋的車啟動發動機後就可以走車,手動擋的車,啟動發動機之後,長則30秒短則10秒以內就可以走車。其實,現在汽車的車輛的構造和工作原理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原地預熱溫車。其實汽車廠家早已在用戶手冊上寫的很清楚了。

原地預熱溫車是以前傳統的習慣,相反,現在車輛原地預熱溫車不僅對發動機有損壞,還會汙染空氣。首先,如果你長時間怠速熱車,那麼就會導致發動機的進氣量變低,從而使車內的燃油燃燒不充分,最後出現發動機積碳等現象,輕則動力下降、增加尾氣中的汙染物,重則縮短髮動機壽命,使發動機故障!其次,如果經常性的原地怠速熱車,那麼還會導致油耗增加,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原地怠速熱車其實比開車上路更費油!

打著火就走傷車嗎?

雖然發動機的電噴系統對溫度不敏感,但潤滑系統還是敏感的,在低溫環境下,機油的粘性高,潤滑能力差,機械部件之間的磨損比正常工況下要嚴重。所以說不建議冷車高速行駛。應遵循“低轉慢速”的原則,溫柔正常駕駛,避免大腳轟油門。


翼卡車聯網


冬天到了氣溫逐漸開始下降,車主們經常考慮一個問題,早晨開車前用不用熱一下車再駕駛呢?是原地怠速熱車還是低速行駛熱車?針對於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爭論了好多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啊!

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要熱車?

熱車的主要原因是車子經過長時間停放,發動機內的機油又流回發動機下部油底殼裡。因此點火啟動後,機油還沒有完全流經所有需要潤滑的部位,發動機的某些地方處於沒有機油、缺乏潤滑的狀況,這時就需要熱一下車了。

實際上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車子靜待一夜後,第二天早上啟動都需要熱一下車,而冬天所需要熱車時間會長一些,也更有必要一點。不過夏天溫度高,相較於冬天,早上機油的流動性流暢一些,所以夏天很少有人會去熱車。

針對於冬天而言呢,早晨的溫度比較低,車輛就像個冰疙瘩,你讓它一起動就行駛,對發動機肯定會有很大的磨損。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在做劇烈運動之前,也是要熱一下身的,要不然很容易造成肌肉拉傷。

有統計數據顯示,發動機零部件的磨損有超過90%的比例是在冷車啟動後3分鐘內造成的,這也就表示冷車啟動後是需要熱完車才能駕駛,特別是在冬天!那麼熱車的方式有哪些呢?

1:冷車啟動後,原地怠速30—60秒,因為機油泵最少需要這段時間才能把機油分配到每個要潤滑的零部件中。

2:然後掛檔慢慢行駛,油門不要太大,保持在2000轉左右

3:行駛5—10分鐘,發動機溫度表開始動了之後就可以正常駕駛了。


高速警事


熱不熱車已經是老話題了。根據我多年的開車經驗以及學習的汽車保養知識,談點自己的體會。首先肯定無論夏天還是冬天,都需要熱車。只是時間長短問題。春夏季10至30秒即可,秋冬季30至60秒。這是指從車啟動到起步的時間。起步後不可大油門,連續升檔快跑,而應小油門在二三檔行走2至5分鐘。之後就可以正常行駛了。哪怕是夏季,車放一夜後也建議慢行一二分鐘再正常行駛。這樣可以有效保護髮動機。有關冬天原地熱車5一10分鐘的做法完全沒必要,既浪費燃油又不環保,對車輛也沒有一點好處。


週週150602968


冬天北方還是有必要熱車的!只不過時間不宜過長:建議夏天30秒,冬天1分鐘,在這個時間內,調整好座椅、後視鏡、系安全帶。。





其實,隨著發動機機油粘度越來越低,機油低溫流動性越來越好,機油泵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把機油泵到潤滑部位,因此,現代很多汽車保養手冊都是告訴車主:不要原地熱車,汽車啟動以後,慢速行駛至水溫表針有變化,就可以正常駕駛!


眾口說車


我不管夏天和冬天都會熱車,但只熱10秒到20秒就夠了,所以我的車基本沒出現啥大毛病,前面兩臺車都開過20萬公里以上,基本沒啥毛病,所以要想車況良好,必須正確駕駛汽車,不能有太多的傷車行為,輕踩油門,少踩剎車,合理利用安全距離減速,保養也要有規律,不能等出事了才去保養!總之,你愛車,車也會保持良好狀態!


雷神121336781


打著車等高怠速下來!就可以走車了不能大油的走!走那3 5分鐘就正常的走!我就是這樣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