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必讀:修煉一事,全在“心”上打轉!

修煉必讀:修煉一事,全在“心”上打轉!


心學一門,為儒釋道三家修養之不二法門。下手在此,了手亦在此。入聖在此,墮凡亦在此。一念聖即聖,一念凡即凡,聖凡之別,全在此心一念之間。或言正心,或言盡心,或言明心,或言煉心,或言寂心,或言閉心,以及人心、道心、天心、本心、真心,凡百名心,皆屬一心耳。

心為“聖君”,亦為“賊王”。戒慎恐懼,謹獨存誠,全在動心起念之際,一刀截斷,即見本來,還歸真體。

人當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亦不思時;當萬緣俱泯,一念不生,不生亦不生時;當喜怒哀樂未發,情慾愛怨未發,未發亦未發時;際此境界,心在何處?爾在何處?汝試道來。

古謂心為思慮之官,凡屬思慮者皆曰心,總管意識、精神、情志、慾念等現象。故荀子謂:“心者,形之君,而神明之主也。”蠲棄物累,澡雪心神,毋為事任,毋為境緣,毋為知役,毋為欲牽,便自得天清地寧境界。

省事心君靜,無慾神明清。十二時中無掛礙,寂然不動駕羲農。心之官----思,心之能----慮,無思無慮,有心常不用,便爾自無心矣。閉心法者,即閉其思慮之謂也。心本無心,動則心生。心生識生,心滅識滅;心生欲生,心滅欲滅;心生情生,心滅情滅;心生念生,心滅念滅。動於其心,生於其心;生於其心,害於其道,故孟子以“不動心”為教,而呂祖謂“千言萬語,只不過發明煉心二字”。煉心者,煉其心使細,煉其心使一,煉其心使寂,煉其心使無也。六祖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即煉其心使一之功夫也。《易》曰:“君子以洗心退藏於密。”洗心亦即煉心功夫;退藏於密,密之極即為無。能於一切處無心,亦無一切心,庶近道矣。

達摩初祖謂“心如牆壁”。心本非牆壁,而必使之如牆壁,此功夫即是煉心功夫,此法門即是閉心法門。閉其心,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內外兩靜,內外兩忘,內外兩寂,內外兩泯,便自可得清虛靜定心境。而可使心君泰然,寂然不動於中矣。

《心龠經》曰:“心動有機,出入有門。杜其機,塞其門,則心自不生,神自不出。斯為閉心法,為入道要妙。”又云:“杜其機,則自心不起念;塞其門,則自神不外馳。”修道最怕動心起念,念頭不起即本心真心,亦即道心;念頭一起即凡心妄心,亦即人心。人心生即凡夫,人心滅即仙佛。滅人慾存天理,滅人心存道心,為入聖門徑。

《心龠經》曰:“靜其心則心自清,定其心則心自寂,虛其心則心自靈,無其心則心自明。下手捷要,在閉心一法。”郝太古謂:“心死則神活,心活則神死。”亦即言閉心之要也。

閉心法要多端,總不外“內”“外”兩途。下手均在“止念”“息妄”。念頭不起,此心不閉自閉;妄心一息,此心不閉自閉。經雲:“不滅照心,只滅動心。”念頭起,妄心生,俱是動心之病。動心之害,始小而浸大,不塞而閉之,使其無出無入,自將以身徇物,以心徇欲,往而不能返矣。

心不動,只是一個虛極靜篤功夫。能虛極靜篤,自然情識雙泯,人我兩忘,而無機心為用矣。老子常教人以“嬰兒”為法,因為嬰兒純一片天真,動與天隨,無絲毫機心存乎其間耳。有機心,則有利害心,有得失心,有計較心,有人我心,諸心交織,萬欲紛牽;不動於此,即動於彼;不計於此,即計於彼,如此又何能上入於虛靜靈明境界。

老子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呂吉甫注云:“心動於內,而吾操焉,是謂有兌;有兌則心出而交物,我則塞其兌而不通,不通則心不出矣。物引於外,而吾納焉,是謂之有門,有門則物入而擾心,我則閉其門而不納,不納則物不入矣。內不出,外不入,雖萬物之變芸芸於前,各歸其根而不知矣。夫何勤之有哉?若開其兌而不塞,濟其事而不損,則我之心直為物之逆旅,莫適守者,何恃而不亡哉?此所以終身不救也。”其解極精,直為玄門 “閉心法”之註腳。世人多以兌為口者,大誤!達摩之“心如牆壁”法,即此塞兌閉門法也。

閉心法,乃息妄心,死偷心,掃欲心,泯人我心,截斷心根下機竅之上上妙法。達摩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此為“閉心法”之“內外兩絕法”。內外兩絕,人法俱舍。即一切相,無一切相;即一切法,舍一切法;即一切用,離一切用;即一切心,泯一切心。富貴功名,譭譽得失,禍福成敗,壽夭生死,萬千慾念,即起即離,即離即掃,即掃即舍,即舍即泯,泯之而至於無,使此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片晴空萬里,便自可徹見本來心性,本來面目矣。

一切心地法門。總從靜定入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心滅則神存。心不能清靜,心不能虛寂,總是一大病痛。

昔郭大年問道,當即授以保身衛生之術雲:“神不漏則可保身,氣不漏則可全生;心不動則可入聖,神不動則可全真。”此為養生要道。心生則欲生念生,而慾障念障隨之,事障理障隨之。精氣兩竭則百病叢生而命自絕矣!心動神搖則萬事無主矣!心性精氣神五者,皆能全其天真,還其本來,則自永生矣。

佛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看來簡簡單單一句話,然而世人多不能辦到,總病在“有所住而生其心”一著上。住名則役於名,住利則役於利,住物則役於物,住欲則役於欲。住事則惑於事,住理則惑於理,住法則惑於法,住空則惑於空。無所住則無役亦無惑矣。

世人大病痛,只在“放不下”。大英雄、大豪傑、大智慧人,尤病在 “放不下”。放不下,即斬不斷。佛常言“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此兩句教,說來容易,做到實難之又難。斬不斷世緣,何能教念頭不起。念頭不滅,雖有萬法閉心,亦是枉然。

萬緣放下,是外築基法;一念不生,是內築基法。緣聲入靜法,觀物入靜法,是“由外打入”築基法;凝神寂照法、心息相依法,是“由內打出”築基法。其餘如胎息法、止息法、三一法、觀心法、存想法、攝念歸元法、神氣相注法、養聖胎法。無不為閉心止念入定要門。

昔雪竇禪師有言:“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閒;斗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青山。”此所謂息心,即玄門《心龠經》之閉心法也。吾嘗謂:“將心遣欲,遣欲心是心;將心止念,止念心是心;將心斷緣,斷緣心是心;將心簡事,簡事心是心;將心參禪學佛,參禪學佛心是心;將心了生死大事,了生死大事心是心。”如此而欲息心,便了不可得矣!如能“清其心源,空其心境,閉其心根,滅其心機”,則即欲生其心。亦自無心可生矣。

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老子之“無我”教也。人一無心便無我,若能無我自無心。以我者身之所形,而身者心之所寄也。故天玄子謂:“莫將我身作有身,將我身入眾生身;眾生不滅我不滅,萬古眾生即吾身。”此即是無身而有身,無我而有我之教也。世人只知以自我為我,而不知以無我為我。以自我為我,則我外眾生,而眾生亦外我矣,斯為小我;以無我為我,則我不外眾生,而眾生亦不外我矣,斯為大我。

天玄子曰:“少年要有我,中年要用我,老年要無我。”白鬢老人曰:“少年要用心,中年要養心,老年要息心。”能息心無我,則榮辱得失,壽夭生死,均無足以動其中矣。

所謂息心者,在息妄心,非息真心也;閉心之道亦然。佛門有十法,任擇一二修持即可。十法者何?一曰觀察法,二曰休歇法,三曰泯心存境法,四曰泯境存心法,五曰泯心泯境法,六曰存境存心法,七曰內外全體法,八曰內外全用法,九曰即體即用法,十曰透出體用法。凡上所舉,均為可行要法。特附錄於後。

道門語要注:心性之修煉,佛門講述尤多。均認為佛家理論高明廣大,殊不知道家,儒家均有修法。且簡而深,精而純。但是儒家實借鑑道家根本思想(儒家秘傳在《易》),而道家修養又密不外傳,故知者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