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不該“低調”的陳半丁篆刻

作為中國近現代篆刻史上繞不開的大家,陳半丁以為人拓印起家,師承印壇巨匠,融會貫通,終成大師。

世紀30年代,陳半丁已經成為了北京畫壇的中堅人物,在他的身邊圍繞聚集了一大批畫家,一直到解放初,陳半丁和齊白石都是並駕齊驅的。可是,40年之後齊白石仍然享有大名,市場上的作品價格也不斷攀升;而知道陳半丁的人卻不多,陳半丁的市場價位更是平平。就現狀而言,陳半丁印作與齊白石印作的市場價格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文革”期間陳半丁因直言敢諫、剛正不阿而遭受了不公正的批鬥與打壓,最終含冤病逝。這一原因是其改革開放以來藝壇地位受到影響的主要因素,也正因為此,在改革開放之後關於陳半丁藝術的研究一直沒有形成規模,社會對他的接受與認識也還有待深入,他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價值與地位還需要重新評估。

由於對陳半丁篆刻藝術研究的缺乏和不夠深入,就陳半丁印章的拍賣情況來看,其價格還相對偏低。不僅不能與齊白石、吳昌碩等人相提並論,就連和他同時代的陳巨來、王福廠等人相比也差距甚遠。其實早在1996年中國嘉德的秋季拍賣會上,陳半丁的一對獅鈕醬油青田印章就曾以1.1萬元的高價成交,但此後一直到2000年,陳半丁的印章在市場上很少露面,偶有出現,也都以流拍而告終。

2001年,在天津文物拍賣公司的秋季文物展銷會上,一件陳半丁刻雞血石章以4.07萬元成交,此後10年間,其印章的價格一直徘徊在這個價位左右。在2010年12月的西泠秋拍中,陳半丁、唐醉石、方介堪、吳嶽四名家刻的共5方玉和青田石章,一共拍出了53.2萬元,平均每一方印章價位約在10萬元左右。而同年在中國嘉德春拍中,陳半丁1936年所刻白芙蓉雙獅鈕“琴韻書聲”章也僅以5.04萬元成交。陳半丁治印的最高價出現在2012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上,一方壽山石平鈕章拍出了63萬元的高價,遠遠超出其估價。

此章高4.6釐米,刻於民國時期,通體呈金黃色半透明狀,石質均勻,印文為“泮澄”二字,當為陳半丁的私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陳半丁所治印章的市場成交價長期以來徘徊在一個較低價位,有較高的升值空間。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上,有“京派”“海派”“嶺南派”三足鼎立一說,每一派又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然而對各派之間的淵源流變、互動關係很多人就未必瞭然。細心的觀眾可以從近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陳半丁誕辰140週年紀念展”上,窺見不同畫派之間成員流動變化、相互作用的歷史。


從紹興孤兒到海派弟子

陳半丁(1876—1970),名年,因雙生,後號半丁。紹興柯橋人,世代以行醫務農為業。其6歲喪母,9歲時父親和外祖母又相繼去世,轉由叔嬸收養,學業中斷,平日挑擔、務農、擺攤、織帶無所不做。14歲被趕出家門,幸遇姑父將他帶往蘭溪,先後在大來商店和一家錢莊做學徒,雖飽受人間苦難,但“嗜書畫入骨,飢餓猶不顧也”。19歲回到故里,恰逢表叔吳隱(石潛)返鄉,遂被帶到上海嚴信厚(小舫)家的小長蘆館做夥計。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1876—1970)

陳半丁在上海以拓印、刻帖及楹聯為生,業餘時間一心學畫不止,然苦無師承,力絕摸索,難期進境。不久,嚴家聘請了吳昌碩(缶翁)、蒲華(作英)等海上著名書畫家,所謂“旦夕得同室深研,有十年之久,獲益匪淺”。《陳年》一印,刻於陳半丁到上海後的第三年即1898年,由邊款可知此印系由吳昌碩篆寫印稿,陳半丁刻成,刀法有不夠成熟的地方,但已不是初弄鐵筆了,或許有一兩年的印齡,也未可知。

在我看來,這樣一方尚顯稚嫩的印作,價值有三:第一,這是目前所見陳半丁最早的篆刻作品;第二,是陳半丁與海派結緣的一個鐵證;第三,這種“吳篆陳刻”的方式,是否是缶翁篆刻教學的獨特方法?六年以後同樣一方名章《陳年》,由半丁獨立完成,章法妥帖,刀法也爽勁了許多,與前一方已不可同日而語。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其間陳半丁曾往任伯年(頤)處補習翎毛、人物,可惜不足一年,任伯年便故去。《風塵三俠》帶有明顯的任伯年風格,有了相當水平,人物畫得非常傳神。款由蒲華所落,曰:“風塵三俠,靜山作。作英題。”這張陳半丁最早的繪畫作品,是海上小長廬館那段畫史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也間接印證陳半丁向任伯年學過人物、翎毛這一史實。關於這張作品的創作年代,應該在陳半丁來滬(1895)以後到離滬(1906)之間。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之外,陳半丁還得“海上名人如吳榖祥、吳石仙、金瞎牛、高邕之、胡菊鄰、楊伯潤、陸廉夫、費餘伯、黃山壽諸輩多方評論,方知筆情墨趣,用意立法,超逸枯潤與氣味神韻,虛靈巧拙之奧”。海上十年,陳半丁既全面繼承了吳昌碩書畫印的衣缽,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傳,還有轉益多師的博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06年,他應邀在寧波會館作畫,與金城(北樓)偶遇,金城甚為歎服,遂力邀陳半丁北上。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從海派後勁到京派領軍人物

剛到北京的陳半丁,寓居金城家中。後因畫吳可讀像,被推薦到肅親王那裡,得到賞識,待為上賓。陳半丁恪守先人遺訓:一不做官,二不入幕,自言“清風明月是家傳”,只是一心專門做藝術。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在清末民初,他先後成為無聲詩社、宣南畫社、冰社、造型美術研究會成員,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國立北平藝專教授,成為“南風北漸”的重要畫家,又為“南風北變”以及“京派”的形成作出貢獻。他與陳師曾一樣,同樣有功於齊白石的“衰年變法”。梅蘭芳早在清末就拜他為師學畫,名媛江南蘋、陸小曼、凌叔華都是他的弟子,張學良還向他學過梅花。

在陳師曾、金城相繼去世後,陳半丁於1927年當選中國畫學研究會副會長。這標誌著他開始躋身“京派”的領軍人物行列。他與會長周肇祥一同改組畫會,繼續倡導精研古法,博採新知,先求根本之穩固,然後發展本能,對於浪漫傖野之習,深拒而嚴絕,以保國畫之精神,形成了20世紀中與海派、嶺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繪畫。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北平淪陷後,他辭去了國立北平藝專的教授之職,刻《強其骨》《不使孽錢》二印為座右銘,堅持以賣畫刻印為生。抗戰勝利後,周肇祥由於與日偽的關係,在政治上失去地位,影響力逐漸下降乃至消失,陳半丁的作用更加凸顯。

目睹國民黨接收大員的腐敗和給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後,陳半丁常用作品給予抨擊,他刻《只見江山不見人》一印,在邊款中指出:“勝利尚非實,更何況人乎?一群無恥(之徒),禽獸不如也。”並對國民黨政府希望他去南京舉辦展覽的邀請予以拒絕。

北平解放前夕,陳半丁選擇留下,他“與鄧寶珊、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馬家為解決和平問題,熱誠參加活動”。可見陳半丁對北平的和平解放,也盡了自己一份心力。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新中國成立後,陳半丁迎來了藝術創作的春天,也迎來了人生中最為輝煌的階段。他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尼友好協會會員,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出任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長等職,有了更大的責任與擔當。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在1956年2月第二次全國政協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陳半丁提出《擬請專設研究中國畫機關案》的提案,希望政府對於中國畫“可以和中醫中藥一樣,設立專門的研究機關,延攬各地專家討論。並於綜合大學、各級師範設立中國畫系,分門研究。並多方設法彙集以往優良作品,做深入專門討論。培養中年、青年畫家,予以機會和策勵。以扭轉輕視國畫的成見,打開中國畫的出路”。陳半丁的提案,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最終北京中國畫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這對新中國的國畫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之後,廣東、上海、江蘇等地相繼成立了畫院。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誠如陳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國畫界一個關心國事的。”由於他的地位和影響,更由於他率真的性格和對國畫的感情,使他成為北京畫壇有著重大擔當的領軍人物。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從博學厚養到真我之境

正如啟功指出的:“我看陳老先生的畫,卻不像趙雲壑諸先生那麼亦步亦趨,這也可以見到陳老先生的創作態度,吃進口裡,消化在胃裡,營養在身上。這是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藝術修養的原則吧!”確實如此,在陳半丁的花卉作品中,吳昌碩的影子日益淡化,這與其溯源明清文人畫傳統有關,也與其書風由碑入帖的轉變有關。部分作品初視似胎息缶翁,其實在氣息上完全不同。缶翁以石鼓文入畫,有疏樸粗獷之氣,半丁以具書卷氣息的帖書入畫,這也是半丁畫作的最大特點。所謂“盡得力於缶翁者,而清雋過之”。這在“吳派”弟子中是不多見的。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秉持儒家“中道”的觀念,晚年的藝術更充分地體現了溫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學原則,在藝術創作上表現為蘊藉含蓄,深鬱篤厚,樸拙平淡,生動自然。

不過多強調自我和個性,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自然沉靜,潤物無聲。唯其靜,故入人至深,唯其無我,方是大家,這也是真我之境。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新中國成立後,政協禮堂、北京飯店等處,需要佈置大量超常尺寸的藝術作品,陳半丁創作大畫的卓越功力得以發揮,留下了大量我們鮮為一見的儒雅清新、瀟灑自然、氣象恢宏的鴻篇鉅製。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共向和平》《春滿乾坤》等一批巨幅傑作,依然陳設在釣魚臺國賓館和政協禮堂等重要場合。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的書法由缶翁入,復師諸多明清文人畫家之書,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轉換;再溯源“二王”,筆筆中鋒,點畫精整而內斂;後由米芾出,使筆鋒收、放、聚、散自如,書風一變為流潤放縱、意趣橫生;晚年復生出寬展平和與倉滿老辣相參的境界。陳半丁書法為畫名所掩,其實他立於百年一流書家行列,絕無愧色。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礎上上溯吳讓之,復更加廣泛深入地師法秦漢及先秦古璽,極富變化。在樣式豐富多變的同時,又能統一於含蓄厚重之中。他放棄了吳昌碩的“鈍刀硬入”和“錐鑿做印”,又不取齊白石的單刀(復刀)猛衝,而採取工寫之間既爽利又含蓄抒情的刀法。早年章法頗多奇構,晚年印風一變為樸拙淳厚,章法不復作大疏密和欹斜之狀,刀法似衝似切似疾似徐,不椎鑿做作而已臻渾茫、浪漫、天成之境。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縱觀陳半丁的藝術世界,無論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還是書法、篆刻,都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轍於中華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脈,他是在“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儀傳統的文人筆墨,另一方面又深諳大眾的審美心理,將文人之雅與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迎得了各個階層的喜好,堪稱20世紀不可多得的詩、書、畫、印兼擅的藝術大家。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誠如學界眾多專家指出的,當代中國畫的現狀,工筆畫往往流於製作,而“寫意畫就是粗筆大抹,沒有寫意精神,更沒有筆墨的韻味與意境,粗製濫造,千篇一律,沒有出現高峰”,“和陳半丁、齊白石這些老一代的畫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傳統文化修養的匱乏”。因此“陳半丁誕辰140週年紀念展”雖“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但可以視作醫治當代畫壇怪象的一服良藥。通過近距離考察、觀摩陳半丁全面的修養,深湛的筆墨功力,嚴謹的創作態度,人們從中或許能得到啟示。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陳半丁:篤厚蘊藉 樸拙平淡(附40幅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