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姑娘7歲來中國,嫁給比自己大20歲丈夫,60多年沒有生過病


山東省淄博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住著一個現年92歲的俄羅斯奶奶尼娜,中文名叫劉墨蘭。85年前,7歲她隨父母來到中國,17歲那年,經人介紹,結識並嫁給了祖籍山東的丈夫劉春書。劉春書比尼娜大20歲。1950年,尼娜跟隨丈夫回到家鄉淄博,至今,在中國已經生活了85年。尼娜人生經歷曲折,具有傳奇色彩被媒體稱為在中國的“喀秋莎”。

尼娜,1926年生於前蘇聯沃洛格達省瓦赫涅沃村。據老人回憶,自己7歲時,跟隨父母遠離家鄉俄羅斯來到中國伊利,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尼娜的父親是中國人,祖籍河北,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在做生意的時候認識了母親。尼娜說,當時跟隨父母到中國,坐不上飛機,只能坐火車、坐船,甚至坐牛車,整整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從俄羅斯來到中國。

尼娜和丈夫結婚後,生活過得很幸福,然而婚後兩年,尼娜19歲的時候,父母和哥哥在一次戰亂中失去生命,從那以後丈夫劉春書對自己更是疼愛有加。烽火年代,尼娜跟隨丈夫一起輾轉西安、蘭州等地,在此期間他們收養了一雙兒女。


1950年,尼娜才跟丈夫一起回到丈夫老家淄博張店區南定鎮漫泗河村定居下來。回到丈夫老家的尼娜和其他農民一樣,勤儉持家,下地幹活。她和丈夫成為普通農民,過著簡樸的農村人生活,尼娜並沒有感覺到辛苦。

年輕時候的尼娜,勤儉持家,對丈夫關愛有加,生活不好的時候,為了貼補家用、讓丈夫少受累,尼娜就主動外出找零活掙錢,推車送飯,撿煤炭,補衣服等等,尼娜都幹過。後來,為了上戶口,丈夫特意選了寓意高潮的蘭花給尼娜起了一箇中國名字劉墨蘭,尼娜也就正式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雖然過去的生活有苦有累,但是尼娜從來沒後悔過。在他看來,能夠和丈夫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可是就在兒女成家時,丈夫劉春書卻癱瘓了,這一癱瘓就是15年。

丈夫癱瘓後,她花光了所有得積蓄為他醫治,依然沒有見好,後來尼娜就撿破爛換錢來維持生活,一面照顧丈夫,一面維持家庭生活。

丈夫癱瘓了15年,尼娜就照顧了他15年,最後也沒能留住丈夫。再後來,尼娜的女兒、女婿和兒子相繼離世,兩個孫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尼娜就跟兒媳生活在一起。

現在,儘管老人已過耄耋之年,但她的身體依然非常硬朗。受過累、過過苦日子的尼娜深知今天生活的不易,偶爾她會到街上撿拾一些別人不要的垃圾來賣錢。

兒媳和村民都勸她這麼大年紀就不要再撿垃圾了,尼娜卻笑著說“我身體還好,撿拾垃圾又不犯法,出去動動又能活動筋骨,還能掙點錢,挺好”。

尼娜說,“我雖然不會寫漢字,但是能夠慢慢悟出一些中國話的道理,比如說知足常樂,我現在就很知足,有白麵饃饃吃,有兒媳、孫女疼我,就很好。”尼娜說,在她來到淄博生活的60多年時間裡,幾乎沒有生過病。唯獨眼睛,隨著年齡的增長得了白內障。

當有人問老人“離開俄羅斯後,你回去過嗎”時,老人堅定地搖頭說“沒有,從沒回去過。現在這裡挺好,不回了,那邊沒有親人了。”說到這裡,尼娜的眼眶有些溼潤。

據悉。老人從1950年落戶到漫泗河村後,幾乎沒再說過俄語,也很少能見到俄羅斯人,80多年來,她已經習慣了中國的生活。

在村民眼中,尼娜是一個勤快、要強、開朗的人,喜歡唱歌。從《在那遙遠的地方》、《蘇武牧羊》,到蘇聯歌曲《喀秋莎》、《我們祖國多麼遼闊廣大》,她都喜歡唱。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雖然離開俄羅斯85年,但是尼娜依然還記得一些簡單的俄語,尤其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關注金陵倦風,瞭解更多感人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