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秦能滅六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茗茶不薄溫


最核心的要點在於制度上的碾壓,軍功制,21級軍功制度。秦的大勢建立在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將生產力轉化為戰鬥力的基礎上的,所以秦的統一是必然的。哪怕秦孝公之後連出昏君庸臣,只要其制度不荒廢,無非是晚個百十年統一。


秦對六國的優勢,從秦孝公時就開始了。所以賈誼《過秦論》一開篇就說:“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孝公即位初期,秦國的國際地位還很低,所謂“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但到孝公末年,秦已然以強橫的國力面對山東六國了。

孝公為秦國所做的工作,主要有這麼幾項:

1、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的意義,無論如何高估也不為過。他廢井田, 開阡陌; 重農抑商 ,獎勵

耕織; 實行連坐 ,厚賞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鬥; 合併鄉邑 ,推行縣制; 徵收軍賦 , 統一衡制 ;遷都咸陽,謀求東進。從而從根本上,對秦國的政治、經濟、戰略、文化進行改革,將原有的舊體制打得粉碎,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軍國體制。《史記·商君列傳》稱“行之十年, 秦民大悅, 道不拾遺 ,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 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道不拾遺、山無盜賊”估計是誇張,但“家給人足,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則應該是事實。

當然,六國也有變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等等。但如果把它們和秦國的商鞅變法對比,就會發現六國變法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不如。

2、奪取河西。河西指的是晉陝之間的黃河河道以西至洛水之間的地區,這一地區在春秋時本為秦國疆域,當年秦晉兩國曾在河西展開數次決戰。但到了戰國初年,秦國國力大為衰退,卒為魏國所奪。魏文侯奪取河西之後,交由吳起鎮守,魏武侯曾說河西之地為“魏國之寶也”,這是對河西之地戰略地位的清醒認識。秦國要 向東發展,必須重新奪取河西之地,用商鞅的話來說,就是“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於是在孝公時期,秦國接連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同時還聯合山東趙、齊、楚等國家同時對魏國發動進攻,即賈誼所謂“連橫而鬥諸侯”,《史記索隱》引《竹書紀年》曰:“二十九年五月,齊田朌伐我東鄙。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魏世家》雲“秦用商君,

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最終取得了河西的大部分土地。魏國失去河西,徹底喪失了和秦國逐鹿的資本。吳起被讒離開河西之時,痛哭流涕說:“西河為秦取也不久矣,魏國從此削矣。”至此終於得到了驗證。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即位,他繼承孝公的基業,再接再厲,“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守要塞之郡”,使得秦國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

3、奪取巴蜀。秦惠文王更元9年(公元前316年),秦派司馬錯伐蜀,巴、蜀皆亡,其地盡入秦版圖。奪取巴蜀,使得秦國版圖擴大了一倍多,這又是秦國勢力的一大擴展。史稱“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4、奪取漢中。秦惠文王更元13年(公元前312年),秦與楚大戰,《史記·秦本紀》:“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漢中的奪取,使得巴蜀與關中連為了一體。

5、奪取上郡。秦惠文王9年(公元前329年),秦國攻佔了魏國河東的汾陰、皮氏及焦等地。次年(前328年),魏國又割讓包括少梁在內的上郡十五縣。至此,秦國基本控制了陝北的黃土高原。

6、奪取函谷關。函谷關對於秦國之重要自不待言,這一佔領要地就是在惠文王時期得到的。函谷在春秋時叫做“桃林之塞”,為晉國所有,晉國曾派詹嘉處瑕守桃林之塞,以阻秦人東進之路。後來三家分晉,桃林之塞落到了魏國手中。現在這一戰略要地終於從魏國人手中奪了過來。秦一得到此地,就立刻修建關塞,是為函谷關。自此而後,函谷關就成為了秦國門戶,函谷一天不破,戰火一天燒不到秦國本土。六國疆土烽火遍地,甚至國都被圍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唯有秦國本土幾乎未遭兵燹,這都是函谷關的作用。

惠文王的開疆拓土,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此之後,秦國國力已經遠超山東六國,秦統一天下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這麼評述這段歷史:“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確是的評。到了秦昭王時期,秦國憑藉強盛的國力,對山東六國已經是完全碾壓的形勢了,這時六國提起秦國,往往稱之為“虎狼之國”,其畏懼之態,昭然若揭。

在這一時期,秦國主要是在戰場上不斷削弱六國。如秦昭王13年(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白起大勝韓、魏聯軍,斬首24萬;秦昭王28年(公元前279年)的鄢之戰,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國軍民數十萬;秦昭王34年(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白起又大勝趙魏聯軍,斬首15萬;秦昭王48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白起又坑殺趙軍主力45萬。其他的戰事暫且不說,就單單是白起指揮的這四次戰役,就

殺死趙、韓、魏、楚國軍民一百萬以上。遭受這麼嚴重的損失,六國還有什麼實力可以阻止秦國的統一?


努力奔跑的的螞蟻


你覺得秦能滅六國主要原因是什麼!

林子也不說什麼大歷史!大的史觀都在教科書裡面!

林子就說一點那就是上升空間!


商鞅在秦國制定改革方案的同時也打通了底層人民的上升空間!

而反觀六國的變法,無非不是為了貴族的利益!這和秦國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秦國一個奴隸可以通過軍功而改變自己的身份,甚至能成為一位將軍!


而在六國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從分封制開始以來,階層的固化讓各國的百姓淪為了貴族的牲畜罷了!

六國的百姓聽聞秦國有這樣的好事紛紛歸附!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人口才是一切的實力象徵!

秦國的實力大增以後,先後啟動了滅六國的政策!
六國不是亡於秦國而是亡於自己!


一點少年郎


按今天的教科書式的口吻說的話,就是秦國代表了當時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代表了當時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當時先進的文化方向。hh這樣說較籠統。

其實,這樣說就更易理解,是當時秦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適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解放了當時的生產力,尤其商鞅改革措施中,庶民分得小塊自己的土地,確立了小農私有制經濟這個基礎,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使秦國強大了起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國也不例外,從井田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庶民到獲得了人身自由和自己的私有田地的農民積極性大增,這是秦國最核心的力量,吸引聚集了各路人才,瓦解了周朝以來落後的生產方式,能全國團結一致,因此,即使六國聯手,秦國卻能依然如秋風掃落葉般迅速瓦解他們,實是解放了當時的生產力,適應了歷史發展規律前進的方向了。


再升一級


是當時的大環境,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法度得以持續,未被廢除,使得國家國力得以逐漸增強。滅六國之前,秦國的國君幾乎是代代明君,而六國的國君明君鮮有,且多半昏庸。

2、韓國弱小,申不害變法圖強,但是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沒有發展的空間,以至於被其他國家軍事攻擊後國力炸的一乾二淨,變法失敗後,國君昏庸,又流失法家人才韓非,距離秦國最近,秦的“遠交近攻”政策正好試用,韓國最先被秦所滅。誒,韓非也是生不逢時啊,倘若他生在申不害的時代,可能就要改寫歷史了。

3、趙國在戰國時期可謂是個很能打的國家,軍事實力很強,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了兩個,李牧與廉頗,只可惜君主昏庸,秦國打不過趙國,就用反間計,可惜兩位老將軍都被秦國的反間計害了,被罷了軍權,反間計竟然能一次又一次的得逞,這樣的國君,國怎能不滅。

4、魏國自李悝變法後,國強民富,只可惜,也是君主昏庸,魏國流失了很多個頂尖級人才,令秦國翻天覆地的法聖商鞅,曾經被老丞相公叔痤引薦給魏王,而魏王棄之;吳起曾經也在魏國,被棄後來去了楚國;齊國軍事家孫臏在魏國被陷害後,被人營救去了齊國;范雎原是魏國大臣,被人陷害逃去了秦國做了丞相;魏王的弟弟信陵君,被魏王所不容,去了他國,後來被反間計,信陵君心灰意冷,不久死去。這麼多的頂尖級人才魏國都流失了,而被他國所重用了,魏國豈能不滅。

5、楚國政治上被訛詐,還疏遠忠臣;軍事上又拋棄楚國“尚武”的傳統,不斷兵敗。楚國的意識形態及政治制度逐漸落後於時勢,且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他國家大大小小都變法,而楚國變法時間最短,影響最小,舊勢力強勢,國力衰弱,而楚國地大物博,山河廣袤,楚人好戰,秦國一戰未能滅,秦國二十萬大軍一去不返,秦國二戰出傾國之兵才得以滅楚。

6、燕國國力弱小,荊軻刺秦王惹怒了秦國,進而讓秦國找到了理由,加速了滅亡。

7、秦國滅了五國之後,齊國孤立無援,根本不是其對手,齊國朝無賢臣,野無精兵,人心渙散,不戰而降。


古都小贏


戰國後期秦始皇先後滅掉了,韓趙魏齊楚燕六個國家,最終一統天下,做為戰國時期地理位置偏僻的秦國,為何能夠在激烈的戰國爭鬥中擊敗當時的東方六國呢?

很多人說這和秦朝的商鞅變法有關,秦朝能夠擊敗東方六國確實和商鞅變法存在著非常大的關係,但是當時的東方六國中的很多國家也進行了變法,為什麼最終秦國卻能統一天下呢?這主要是因為秦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爭鬥不止,東方六國的戰爭此消彼長,秦國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自己的勢力,並且逐漸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東方六國經過多年戰亂反而疲憊不堪。

秦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像戰國時期的魏國,雖然在戰國早期的時候是最強的國家,但是地理位置的缺陷造成了他的四面環敵,所以魏國的強大並沒有持續多久。而楚國和齊國雖然都是邊緣位置國家,但是所處的位置大多數是平原,也很容易被人攻擊,秦國則是擁有很好地形優勢。而且秦國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也不是太大,像趙國不僅要和東方六國作戰,還要和遊牧民族作戰,非常忙碌,而秦國大多數時候都是他主動去打別人,東方六國很少聯合起來打秦國,主要就是因為秦國的地理位置優勢,易守難攻。

而且秦國的國家比較穩定,像齊國出現了田氏代齊,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但是秦國的國內鬥爭的規模和程度都比較小,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的一系列獎勵生產和獎勵耕戰的措施,秦國的軍隊在當時也被稱為虎狼之師。佔據了好的時機,又擁有比較好的地理位置,而且國內還相對比較團結,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也在情理之中了。


大馬哈魚籽醬


秦孝公變法圖強,能與山東列國爭短長;秦惠文王開疆拓土,強秦東出撻伐六國;秦昭襄王遠交近攻,削弱天下、殘破六國。秦始皇振六世餘烈,一舉東出、統一天下。百餘年時間便定鼎天下,其原因大體如下:

以耕戰為核心的舉國體制

商鞅變法便奠定了秦國以耕戰為核心的舉國體制。直至秦亡,這一舉國體制都沒有根本變化。秦國秦人就兩件事,一是耕地產糧;二是戰場殺敵。其他諸如商業、手工業以及司法活動等都要服從和服務於耕戰這個核心。之所以說是舉國體制,是因為不僅是秦國政府和高層的全部活動圍繞耕戰展開,而且秦國普通民眾的全部生產生活也是以耕戰為主要矛盾。

以集權為方式的權力安排

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決定了各大戰國的軍事動員能力,而軍事動員能力直接決定了戰爭較量中的勝負。這一方面,秦國做得最好。從商鞅開始,郡縣制就一以貫之。秦國能夠最大限度的集中力量參與到爭霸戰爭和統一戰爭之中。

以法制為保障的政治設計

如何保障耕戰為核心的舉國體制、如何保障集權為方式的權力安排,秦國的方法就是以法治國。楚國也變法、魏國也變法、韓國也變法,而且變法之時皆有成效,但最後人亡政息。變法君王死了之後,變法取得的制度成果就全部蕩然無存。但是,秦國自秦孝公直至秦始皇,其變法成果不僅沒有削弱,反倒是逐步強化的。其原因既有變法使秦愈來愈強,但以法制為核心的治國手段,是不容忽視的。即便君主更替、即便變法重臣失勢(如商鞅被車裂),秦國的變法成果也能持續下來。

以招賢為手段的用人制度

自秦孝公招賢令始,秦國的對外招賢就沒有中斷過。自商鞅後,除樗裡子為秦人外,其他歷任秦國丞相幾乎均為六國士人,如魏冉、范雎、張儀、呂不韋和李斯等。而且這些人幾乎都是平地而起、破格提拔、直進權力核心。在當秦國丞相前,這些人要麼為逃犯、要麼為小吏、要麼為白丁、要麼為富商。其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秦國國君的一言九鼎。這樣既保障了秦國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政權能夠及時新陳代謝,也保障了最優秀的人才有機會有可能進入到秦國的執政核心。

這裡著重從制度上闡述秦國能滅六國的原因,其他諸如六國自身的問題、秦國的地理環境、秦人的普遍彪悍以及適宜養馬等客觀因素就不贅述了。因為這些優勢六國不是沒有,比如齊國和楚國的地理位置也很不錯,齊國後方是大海且最富,而楚國南方為蠻夷之地、國土面積最大,也有統一的可能。而秦國自身也不是沒有問題,秦武王嬴蕩之時,秦國國政也出現過危機。我想秦國能滅六國,主要是其制度的因素,也就是戰勝於朝廷。


減水書生


建議去看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評秦始皇,論述的很透徹。


中冀張宣李俊


一條給窮人改變命運的時刻你的政府就會成功!


回事lT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徒為他人做嫁衣


丨千兵一卒


秦國不是傳統分封制的世襲諸侯,不是啃老族,是在謀生存、求發展的拼搏中逐漸壯大起來,危機感始終伴隨著秦國一路前行,無論是春秋時期的晉與西北遊牧民族,還是戰國時期的趙、魏、楚,以強國的姿態虎視眈眈,迫使秦國民眾與王室凝聚力強於六國。特別是商鞅變法的的成功,使秦國政治體制脫胎換骨,接著的惠王、昭王大智大勇,傲視群雄!相反的,足以威脅秦國的魏、楚等諸侯變法失敗,體制腐朽,國力被世族、豪強肢解、削弱,俯首退出了諸侯爭霸的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