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執政時期,蜀國連年北伐,“國內很穩定”,這是為什麼?

y530436112


蜀漢北伐時期,“國內很穩定”,這只是相對的,其實從劉備接手益州之後劉備集團就受到西南蠻族的激烈反抗,雖然通過“七擒孟獲”(演義橋段非史實)收降了一部分蠻族但是抵抗並沒有就此結束,即便是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這樣的反抗也是存在的,因此“國內很穩定”只能是相對的一種說法。

但是以成都為主的益州平原確實很穩定,沒有出現激烈的不穩定事件,究其原因為已下幾個方面:


1.劉備入川之初就制定的嚴刑峻法的統治政策,而這一政策在劉備死後得到了諸葛亮的繼承與發展。

“訓章明法”、“勸善黜惡”

這一政治高壓政策對蜀漢時期國內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北伐集全國力量,是蜀漢政權的主要矛盾,其它的國內次要矛盾在主要矛盾的對比下失去活力,比如政治勢力的矛盾以及民眾訴求等等,在北伐時期這些次要矛盾轉移至主要矛盾層面。這也是蜀漢堅持北伐的原因之一。


3.諸葛亮的個人魅力以及對蜀漢政權的影響。諸葛亮的個人魅力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極具領導性。諸葛亮利用這樣的影響力打造了一個廉潔的蜀漢官場。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諸葛亮從自己開始堅持廉政,並把廉政與禮法、法律、人格魅力結合起來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這對蜀漢政權北伐時期的國內穩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諸葛亮之所以在《三國演義》裡被神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廉潔自律一心為公為了蜀漢嘔心瀝血的付出形象與新中國的周總理一樣偉岸!


古事今説


諸葛亮連年北伐,為的就是完成劉備一通天下的遺願,但是無奈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雖然諸葛亮連年在外,但是蜀國一直很穩定,我覺得可能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並不是連年征戰,諸葛亮很懂的養民,每次出祁山,無功而返的時候,諸葛亮都會親自指導農民耕種,更是發明了車流木馬這種工具,提高運輸效率。

二,周邊環境穩定,北伐期間,蜀國已經和東吳結盟,諸葛亮又解決了孟獲這個大難題,所以邊境線不用擔心。

三,蜀國不僅有諸葛亮,還有李嚴,李嚴是劉備的重臣,自然有一定的才能幫助後主治理國家。

四,蜀國人民渴望安定,連年征戰,百姓水深火熱,迫切的希望安定。

五,劉禪可能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無能,在處理國內小事上,還是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古大少爺


請大家記住,戰爭並不是戰爭,它永遠是一種政治手段,甚至是治國的手段。


我先舉一個例子作為前引,大家都熟知,漢武帝劉徹對外戰爭不數,有人認為他就是個打打殺殺喜歡武力征服的暴君,但實則不然,合理的對外戰爭,是很能提升國家凝聚力,匯聚文化民心的。


我們可以發現,自漢武帝之前,六國遺民,還是有相當大的地域固化思想,我是趙人,我是秦人,我是魏人,我是楚人等等等等。


但是自漢武帝之後,不論是哪國哪裡人,我們都是漢人這個思想意識,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強化,人們發自內心認同了這個大統一的漢王朝,人的本性是崇拜強大威武的,漢朝很明顯達到甚至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以漢人自居何等驕傲!這就促進了原先戰國時期割裂的國家民族觀念,在漢武帝以後基本統一了起來。


當然,萬事講究一個合理範圍,戰爭也是有一個度的,如果過了這個度,那麼只會起到反效果,漢武帝晚年,國家財富因戰爭消耗殆盡,有地方也鬧了民變,這就是因為對外戰爭程度超出了合理範圍, 所以當漢武帝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也進行了改正。


那麼說回蜀漢的情況,雖然蜀漢跟情況不同,但這個方法也是通用的,蜀漢的政治組成很複雜,有益州派、荊州派等等,為了增強國家凝聚力,各階級階層必須擰成一股繩,那麼有什麼理由讓他們擰成一股繩呢?對外進行北伐戰爭,無疑是一個正當的理由,這是蜀漢的立國原則,也是治國的方法手段。


當然了,不是說一進行對外戰爭,國家內部就會抱成一團,這也需要內部制度的支撐,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諸葛亮在蜀漢推行相當公正公允公平的法律制度,不分派別、不分內外,一視同仁,這就有利於使上下信服。



最後,諸葛亮的北伐力度也控制在了比較合理的範圍內,保持在國力可以承受的水平以內,在戰爭和經濟兩者之間,做到了較好的平衡,雖然連年北伐,但國內總體還是很穩定的,像是後來的姜維北伐,則破壞了這一原則,弄得“民皆菜色”,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反而是內憂外患並起了,所以萬事都要辯證地去思考。



——————————————————————————————————————

我是《逆三國志》的作者鄭勳,這是我回答的第20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注三國領域,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



鄭說古今


知道劉禪為什麼投降那麼快嗎?自從劉備入川就沒幹過好事,無絲毫恩惠於兩川軍民,轉眼成其炮灰。吳使入蜀回吳主: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皆菜色,恐不久矣!

誰規定姓劉的就是正義的?打個旗號就代表正義?川蜀民心向魏,只想在亂世中有口太平飯吃?結果漢中之戰,十四歲的參戰,婦孺納餉運糧,年近六旬還得上戰場。猇亭之戰死了多少川中男兒,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窮兵黷武,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為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口號,去問問孤兒寡婦的眼淚,川蜀軍民巴不捨有人來解救他們,希望劉氏荊州集團早點死呢!

再看看劉禪投降的情形,和當年的劉璋是不是一模一樣?所以說人在做天在看,天道輪迴,報應不爽。那種自欺欺人的事,終究逃不過公道的審判!


晨曦微露




在三國演義當中除了諸葛亮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控制這蜀國的內部,這個人就是李嚴。早在白帝城劉備即將去世的時候把蜀國託付給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劉備這麼做一方面是留給諸葛亮極大的發揮空間,有事在一方面壓制諸葛亮,隨著蜀漢局勢的發展這諸葛亮和李嚴逐漸開始鬥爭,最終諸葛亮獲勝,李嚴因押運糧草延誤時日,觸犯軍規貶為平民但是這兩個人惺惺相惜,在得知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時,悲憤交加的死去。諸葛亮分別在政治經濟軍事的貢獻平衡著蜀漢。

在政治上實行廉政,事必躬親;制定法律,嚴格執法。

在經濟上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修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方法發展經濟,開拓農業,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在軍事上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嚮明天過度


其一,北伐頻繁,不代表連年北伐。我們首先要清楚的瞭解這一個隱藏的概念。雖然諸葛亮北伐的次數較多,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兩兩北伐之間的時間點是錯開的。因此,儘管諸葛亮北伐,但其後備的物資還是跟得上的,並不是所謂的窮兵黷武,不善民情。

其二,人心所向。要知道,劉備是靠仁義建國的,他治下的國名或多或少都能深切感悟到劉備的仁政,儘管劉備死於白帝城,但其擔子被諸葛亮挑起了,而且諸葛亮在一定基礎上,治國理念也可以算得上是“仁政”。因此,在上層建築的影響下,再經過一些政治宣傳,那樣就可以保證國民對北伐的支持,而這也是蜀國軍隊能不斷填充的主要緣由。

其三,攘外必先安內。從《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麾下比較著名的兩大群體,老一派的荊州群體和老一派的益州群體。這兩大集團矛盾重重,其根本原因當然還是利益問題。而這種利益矛盾,根本不是靠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賢明短期之內就能化解掉的,它必須經歷很多年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行。而諸葛亮的北伐,正好可以不斷消磨這些群體之間的摩擦,把矛盾點一致對外。

其四,是“依法治國”的源頭。劉備是靠仁政,但那是還未建國的時候能起最大的作用,但是當建國後,且到諸葛亮成為相國的那一時期,仁政這一主要手段已經不適用在不滿足各自利益的大家族手中了。所以“依法治國”必須應用到施政當中,因此,在諸葛亮北伐時,馬謖失街亭被斬,諸葛亮自罰便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是借用北伐這一戰爭手段來展示依法治國。這一手段也更好讓蜀國能公正,且減少幾個群體間的利益摩擦。

其五,各種機關的應用。諸葛亮北伐,不都是靠人力,還靠著不同的小發明,比如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發明。而這些發明,不但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還在一定程度上威震了對手,達到奪人先聲的效果。

因此,儘管諸葛亮頻繁北伐,但蜀國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穩定發展的。


韶華傾夢


劉備死後,實際上在西蜀有很多政派,不全是諸葛亮能指揮動的。諸葛亮的作用實際上是平衡,當個和事佬,儘可能的使西蜀力量團結在一起。當這種矛盾開始無法調和時,北伐是最好的辦法。一旦起戰爭,全國上下全都調集起來,一切為戰爭服務。內部矛盾也就被壓下了。說是收復中原,但結合當時歷史條件,根本不可能。無論從內政還是從軍力方面講,西蜀根本鬥不過曹魏。就算加上東吳也不行。充其量最多自保,進攻遠遠不夠的。更何況東吳面和心不和,也不一定出力。所以北伐儘管用意是好的,但目的卻不在於此?這也是諸葛亮無奈的地方。


鴻曦子


諸葛亮北伐之前,平定南中,結好東吳,所以沒有後顧之憂。而且諸葛亮最大的亮點是治理內政,他興修水利,鼓勵農耕,使得百姓安居樂業。至今,都有蜀地裹白布為武侯戴孝的說法,可見諸葛亮在蜀地的威望,深入人心。


劍膽琴心005


當然穩定。嚴刑峻法。

諸葛亮以北伐作為政治大旗,切實掌握一大半軍隊和一半的政府財政開支,手上有錢有糧有軍隊,誰都把諸葛亮沒有辦法,就算是劉禪也不行。


四川達州


諸葛亮執法荷刻,故國政相對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