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代。中國的古錢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並由此而產生了頗具中國特色的錢幣之學。

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環錢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布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刀幣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半兩”錢

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五銖錢

唐代開元通寶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開元通寶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紙幣一直流通至今。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交子

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銀錠

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

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