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崛起與衰落,清代為何把“國語騎射”作為立國之本?

王潮濤


在乾隆帝之前,特別是雍正帝的時候,八旗已經幾乎不可逆地變質了,康熙帝統治時期已有皇室貴族不諳國語(清語,指滿語)、不能騎射。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更震驚地發現:

近見挑選之侍衛、護軍,棄其應習之清語,反以漢語互相戲謔。

乾隆帝繼位之後,企圖恢復滿洲舊俗,不遺餘力地鼓勵國語騎射,他不僅三番五次告誡八旗子弟要保持“國語騎射”,而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以帝王之尊帶頭堅持“國語騎射”幾十年。乾隆帝還說過這樣的話:

我旗淳樸素風,嫻國語,習騎射,旗人果有足錄,均可量能擢用。

(《乾隆射獵圖》局部)

乾隆帝此舉,並不是就國語騎射論國語騎射,從本質上是為了恢復八旗制度作為滿洲老家酋長聯盟的部分性質,降低統治成本。然而,此時的八旗中層已經士大夫化,以參與科舉制度成為舉人、進士為榮,而八旗下層,則拿著乾隆帝發下去給他們回東北墾荒的錢把種子農具賣光繼續跑回京城北京聽戲唱曲、提籠架鳥。

乾隆帝氣得七竅生煙,但是沒有絲毫辦法,到了嘉慶帝仿效皇阿瑪將“國語騎射”作為皇子必須掌握的傳統,但是對整體的八旗子弟,他已經完全放棄治療了。


談古論金


不請自來,我是朱子彧,歷史發燒友,歡迎關注、交流!\r

八旗乃是清崛起的軍事基礎,也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的軍事支柱,因此,加強八旗國語騎射是為了延緩八旗的衰落,更好的維繫和加強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這兩個問題可以合為一個問題,八旗的興起和衰亡以及衰亡過程中清政府所做的努力(加強國語騎射)。\r

因此就此問題做一個淺析。\r

八旗的興起:八旗制度始創於努爾哈赤,最早可追溯至金創立的猛安謀剋制度。努爾哈赤統一建州衛後,底盤和人口逐漸增多,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著手改造和建立一套新的軍事體制,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固山漢語即為旗,一旗滿員為7500人,努爾哈赤初建四旗,以黃白紅藍純色為辨,後擴充至八旗,在純色基礎上加鑲邊稱鑲黃、鑲紅、鑲白、鑲藍;皇太極時期擴充漢軍八旗、蒙軍八旗,將八旗力量擴充至約20萬人。

八旗的崛起及特權:八旗旗丁戰時為兵,閒時為民,是清代前期依仗的主要軍事力量,八旗軍隊在後金初創及滿清擴張取得全國政權的戰爭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戰鬥力,“女真不滿萬,滿萬不能敵”及出自明軍將領的評價,也因此得到了極為豐厚的報償和特權,包括土地、財富、人口等,建國後憑藉這些實力和軍功,八旗旗主及各級甚至旗丁形成滿清獨特的一個軍事貴族集團。\r

全國政權建立後,本著“居重馭輕”的原則,從順治朝開始,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駐防京師,而讓下五旗分別駐防全國的重要省會、水陸要衝、邊疆海防,以綠營兵穿插駐防,構成全國的軍事控制網絡。這樣做不僅以較少的兵力更好的控制全國,同時也便於八旗對綠營等漢軍力量的監視與控制。

同時,滿清統治者一方面強調滿漢一家,心裡卻因為建國之初漢人的極力反抗,也擔心滿人被全面漢化如歷代少數民族統治者一樣被融合,因此,滿清統治者極力防止駐防各地的旗人被漢人同化,在很多地方建立了單獨的生活和駐紮的地區,被稱為“滿城”,旗人被給予了諸多特權與限制,旗人在經濟上享有特權,不許與漢人通婚,有專門的教育與法律制度。\r

八旗的衰落:在順治康熙時期,在優厚的經濟條件下,旗人已經開始腐化,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這種情況下,滿清政府為了保證旗人的戰鬥力,歷代皇帝均多次強調“八旗為我朝根本”,皇帝每年都要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行“木蘭圍場”,滿蒙文武官員都要比賽射箭,不及格的要罰俸、革職。皇帝還專門立法鼓勵旗人去學習滿文、滿語。因此可以說“騎射國語”之原因在於八旗之清政府可以倚重之根本,而騎射是八旗擁有持續戰鬥力不至於腐化墮落的保證,國語則是防治八旗被漢化的重要措施,然而這些措施並未能挽回滿人漢化,八旗腐化的趨勢,而木蘭圍場從乾隆朝開始卻已經慢慢形式化。\r

八旗的敗亡:乾隆中期以後,八旗軍已是頹風難挽,腐化墮落,不習武備已然是習以為常。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 

而隨著八旗人口的增加,旗人的部分特權也被逐漸減少和剝奪,到了後期,部分旗人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晚清時期,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r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衝擊下,毫無戰力的八旗軍駐防的重要城市多處被起義軍攻破,隨著僧格林沁的敗亡,八旗軍已經名存實亡,從此,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起家的湘軍和淮軍維持統治;\r

在清末辛亥革命時期,八旗軍早已軍政久馳,歲以為常,染鴉片者十之六七。這樣暮氣沉沉的軍隊又何來戰鬥力,因此在新軍為袁氏竊取而八旗又無兵可用的情況下,清廷不得不宣佈退位,交出國家政權。\r

可以說,八旗的崛起伴隨著清政權在全國的建立,而八旗的腐化墮落也伴隨著清政府的腐化自大,隨著清政府的覆亡,八旗也被掃進了歷史的塵埃裡。






大明朱子彧


滿清的開國者憑藉武力奪取天下!史載:後金兵過萬則不可敵矣。足見其勇武剛狠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但建國以後,情況逐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統治者的後代不但坐享其成,還貪心不足,驕奢淫逸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田地。後來,很多八旗後代更蛻變成手提鳥籠,邁著羅圈步招搖過市的紈絝子弟,例如,宣統皇帝少年時就只識站在櫈子上用草撩駱駝鼻子讓其打噴嚏取樂.,還以殘虐下人為豪,與其騎馬彎弓打天下的前輩根本不可同時而語,所謂"不忘創業艱難,沿習騎射"早就成為一句空話、形式,統治者腐朽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滅亡亦成為幾千年朝代興替的不變規律!


阿拙哥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敵人是農耕民族的漢人,而漢人騎射功夫不如他們,如果大力發展火器大炮那他們還憑什麼去奴役漢人?


胡不歸17


因其祖先努爾哈赤以馬上奪天下,文韜武略天下無敵,,所…以重視弓馬騎射,秋圍劣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