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中國還需要多久才能完全實現農村農業機械化?

農作物農技110


大家好,我是華北老農民,分享農業,農村和農民,帶你瞭解農村的千姿百態,寫完這篇問答,我就下地了。影響著農業機械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本問題,這是根本的因素,其中還有,經濟模式,地形影響,科技水平,人口老齡化等。

小農經濟模式下農民收入低

我們是農業大國,千百年來小農經濟模式一直延續至今,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個人承包集體的土地來經營,農業機械化程度極低,因為收入成本有限,無法承擔大型機械作業的費用,導致機械化進程的緩慢。隨著農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小型機械的發展,使得農業機械化進程有所加快,但是,仍然限制了大型機械作業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地形的影響

我國的地形因素,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地勢,耕地只是部分在平原地區,在崎嶇的山區也是有田可種,這裡根本就無法實現機械化作業,這是外在無法改變的因素,單塊耕地面積小,根本就不需要大型機械化作業。無論發展多少年,山地,梯田,這種地形將無法實現完全的農業機械化。

農村的人口老齡化

農村的人口老齡化迫切的需要大農場經營時代得到來,這將是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的一大舉策,

現在從事農業的這一代人正在慢慢的老去,他們之後的年輕人幾乎不會接手經營的土地,都以京城務工為主,那麼土地當然不會閒置,這就為大農場創造了很好的迎接條件。此刻的農業機械化就會飛速的發展起來,因為有足夠多的土地來經營,也會願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在這裡強調,必須加快土地確權,土地流轉,土地私有化的進程,讓農民充分享有土地紅利,為大農場時代創造良好的繼承環境。

只有這些條件充分具備,那麼農業機械化的日子指日可待。我們不可能實現完全的農業機械化,但是,在允許的條件下實現農業機械化,就已經非常的了不起了。


華北老農民


無農不穩。

國家一直在大量地推廣農機的使用,農民購買農機都有購置補貼。只是這其中影響因素相當多,到完全實現機械化還路漫漫其修遠兮。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經濟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業現在卻是到了一個比較緊要的關頭。隨著老一批農業勞動從業者的高齡化,農業後繼乏人,新的勞動力接替不上,出現了斷層。傳統農業費時費力,靠天吃飯的比重較大,加上我國山區丘陵佔比很大,農業機械化普及困難,致使農業成了投入多收入少的第一產業。可能很多人覺得我包裡有錢,農業不農業跟我有啥關係,這種想法極其錯誤——這是關係到十幾億人吃飽飯的頭等大事,沒有了糧食我們就要捱餓。

荒蕪的田地

現在農村從事種植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年輕人多不願意守著幾畝薄田過日子,農村出現空村化,開始出現土地無人種的現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關係到億億萬萬的百姓吃飯問題,也關係到國家的穩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加快實現土地耕作的機械化。

平原地區對於機械化的推廣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大量土地連集成片,平整肥沃,是國家糧食的主要產區,大型機械也早以使用,山區地方也有大量的小型農機投入使用,但是操作不便,很多年經大的人都操作不了,那麼要更多地開發和使用新的適應性強的農業機械,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的激勵。

要完全地實現農業機械化,國家有政策的激勵,基層有廣泛的知識分子、農民積極參與,相信十年時間農村會出現一個全新的面貌: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自動化,農民也將是一個全新的職業,農民也將是有知識有技術的新一代職業人。



yungkey


中國是農業大國,現在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有的說有8億多,有的說有6億多,也有的說有5億多,因為從農業戶口上來看,應當有8億多的農村戶口,又從實際常住在農村的人口來說,由於統計的方法不同,有的統計的數據是6億多,有的統計的數據是5億多,所以,這樣的說法也都是有道理的!

我們不說中國有8億多農民,我們也不說中國有6億多農民,我們就說中國有5億多農民總是可以的吧,如果中國有5億多農民,那麼這5億多農民,就是生活在農村的,也就是靠種地為生的吧,如果中國的農村都實行了農業機械化,那這5億多的中國農民沒有地種了,那麼他們去幹什麼去呀?又有誰去養活他們呀?

中國的國情就在這,中國還有5億多農民要靠種地為生,中國的5億多農民,還是要靠種地吃飯的,如果中國都實行了農業機械化,那麼,那麼多龐然大物的農業機械一開動起來,就會把這5億多中國農民的飯碗給砸的粉碎,中國農民可能就都吃不上飯了!

所以,為了農民都有地種,為了農民都有飯吃,就明確告訴了中國的農民,土地承包延期三十年不變,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你所分到的土地就是你的,你也不用擔心誰會把你的土地給吞併了去的!

土地承包權是你的,你也可以流轉出去,你也可以承租給別人種,當然,你的土地你做主,你也可以自己去耕種的,所以,我們也就沒有看到,說中國要在哪年哪月去實行農村農業機械化的!

這就告訴農民,你可以用農業機械去耕種你的土地,你依然可以用鋤頭去種植你的土地,你也可以用鐮刀去收割你成熟的糧食的!

這也就是說,在現階段,或者在這一輪土地承包期內,或者說在今後的三十年土地承包期內,中國的農村農業機化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也是沒有具體的時間要求的,如此看來,中國要實行農村農業機械化的話,在這一輪土地承包期內是不會實現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任重而道遠,即所有的人力勞動都依靠機械來完成。

如果說現在實現基本的機械化還是可以的。

以我所在的農村為例,播種、收割、翻耕、打藥、都可以依靠機械來完成,但是灌溉不行。

我所在的地區人均土地不多,平均也就一到兩畝左右。

等到播種的季節,大家都是花錢播種、耕地等。周圍幾個村基本都在幾天內完成。

收割也一樣。

至於農藥無人機是個新鮮玩意,但也不是沒有。

唯獨灌溉不行。採用滴灌等機械灌溉不適用。費用太高。每家就那麼幾畝地,成本幾年才能收回來?而且農村還害怕有偷東西的。所以每季得花時間去澆地。挺累人的!


家有點菜地


包產單幹以上,六十年代開始各個公社都建起了拖拉機站,農機修造廠,農業大部分靠集體力量己經機械化了,包產到戶以後,土地往戶裡一分是一口一塊,大型農機無用了,.全都以廢鐵賣了,一臺八成新東方紅履帶車,60推鬥機也就賣兩千元,.要想全部農業機械化,必須土地面積大,靠單戶不容易搞,主要看國家政策。/


和合共贏262


包產到戶以前,平原,壩子就基本實現農業半機械化,以後這些東西當廢鐵賣了,大田變成小田,隔界佔用了大量耕地,機耕路被毀,1975年的農業學大寨土改,改造出了一些方塊田地,確實由低產田變高產田,以後就再無人提農業現代化了


問天144171851


對於中國完全實現農村農業機械化的時間具體是多久,這不是任何組織、任何人一句話就能實現的,更多的取決於農業市場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發現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看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1. 我國總體呈“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長江中下游和三江平原為代表的東部地區多以平原為主,地形平坦開闊。西部地區則多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崎嶇不平,農田分散且高低落差明顯。


  2. 我國目前農業依然是以“精耕細作”為主,一些不發達地區小農經濟依然是農村經濟主體。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於缺乏靈活性、經濟效益低下。

  3. 農業生產方式依然以“粗放型”為主。主要體現在生產投入高、產出低、科技投放量小等方面。農民依然看天吃飯,產量不穩定,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4. 農業生產者盲目經營,“產銷脫節”現象明顯。現狀就是,生產者與市場脫節,無法第一時間捕捉市場信息,自然沒辦法合理安排生產。導致的後果就是,某樣農產品常常供大於求,價格大幅下降,農民只能虧錢甚至退出農產品市場。

  5. 農機市場發展不健全。主要體現在機械功能單一、品牌公信力不高等,例如目前農機市場上很少是專門用於蔬菜生產的機械,蔬菜的採收大多仍然以人力為主。

結論:目前我國農業行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所以關於何時能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尚沒有確切答案。同時,僅僅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也不能解決農業上的其他問題,結果可能會更糟。


那麼,如何解決現存的問題呢?

我認為根本在於兩點:

1.發展壯大農業市場。根據亞當·斯密的市場理論,認為“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簡單的說,只有當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入農業市場,專業化程度提高了,農業生產者有錢賺了,人們會自發的去解決這些問題,到時候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不過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2.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包括農機具的進口以及優勢農產品的出口,簡單地說就是從農業發達國家(美國、日本、以色列等)進口農業機械,降低關稅,讓農民買的起。通過出口我國的農產品,分擔一部分銷售壓力,提高農民收入。這樣,農民有錢了,市場上有好的機械了,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指日可待。

最後的結論,要想使一個市場變得更好,除了外部施加推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市場參與者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發展壯大市場規模,現存的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知乎那個橘子


本人認為把機械化諉過於分田到戶是錯誤的,機械有大型小型,小田適合小型機械,日本就是,我國許多地方也是,我們十幾年前就實行機械化,、家家都有手扶拖拉機,比牛快得多還免飼養之勞。現在進行土地平整都用上了大型機械。有人說分田後把大集體時東方紅拖拉機賣了買牛,即使有也是極個別的。那時東方紅拖拉機一萬五一臺,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我們公社就只買得起兩臺,農忙時你爭我搶是常態。中國全面實現機械化並不要多久,只要把土地進行平整把小田並大田重新分配就行了,我們這就是土地平整後重新分的,原來我家大大小小七八塊地,現併成二塊。當然山區梯田就難了。


村夫166752287


小農經濟不死就永遠也不能實現機械化,其實按現在的能力隨時都可以啟動機械化進程,但是,不能啊!因為還有大批的人口指望著他們手裡的一畝三分地呢,機械化必須把土地集中,很多村莊都需要拆掉復耕,現在施行機械化那幾億人口怎麼辦?這需要時間,說的難聽一點,在這段時間內要把農村的年輕人幾乎全部的吸引進城脫離農業,對於老農民只能等待他們去世了,四十年時間應該能夠實現這個目標,二輪土地承包還有十年到期,再延期三十年之後正好四十年,四十年之後農村人口所剩無幾時才能啟動機械化進程,在這四十年內恐怕只能緩慢推進做為過渡期吧


末等市民


對於中國完全實現農村農業機械化的時間具體是多久,這不是任何組織、任何人一句話就能實現的,更多的取決於農業市場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發現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看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我國總體呈“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長江中下游和三江平原為代表的東部地區多以平原為主,地形平坦開闊。西部地區則多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崎嶇不平,農田分散且高低落差明顯。

我國目前農業依然是以“精耕細作”為主,一些不發達地區小農經濟依然是農村經濟主體。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於缺乏靈活性、經濟效益低下。

農業生產方式依然以“粗放型”為主。主要體現在生產投入高、產出低、科技投放量小等方面。農民依然看天吃飯,產量不穩定,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都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農業生產者盲目經營,“產銷脫節”現象明顯。現狀就是,生產者與市場脫節,無法第一時間捕捉市場信息,自然沒辦法合理安排生產。導致的後果就是,某樣農產品常常供大於求,價格大幅下降,農民只能虧錢甚至退出農產品市場。

農機市場發展不健全。主要體現在機械功能單一、品牌公信力不高等,例如目前農機市場上很少是專門用於蔬菜生產的機械,蔬菜的採收大多仍然以人力為主。

結論:目前我國農業行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所以關於何時能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尚沒有確切答案。同時,僅僅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也不能解決農業上的其他問題,結果可能會更糟。

那麼,如何解決現存的問題呢?

我認為根本在於兩點:

1.發展壯大農業市場。根據亞當·斯密的市場理論,認為“市場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簡單的說,只有當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入農業市場,專業化程度提高了,農業生產者有錢賺了,人們會自發的去解決這些問題,到時候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不過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2.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包括農機具的進口以及優勢農產品的出口,簡單地說就是從農業發達國家(美國、日本、以色列等)進口農業機械,降低關稅,讓農民買的起。通過出口我國的農產品,分擔一部分銷售壓力,提高農民收入。這樣,農民有錢了,市場上有好的機械了,完全實現農業機械化指日可待。

最後的結論,要想使一個市場變得更好,除了外部施加推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市場參與者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發展壯大市場規模,現存的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