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府兵由誰創立?為何稱為北府兵?

幻紫狐狸


北府兵最初是由東晉謝玄建立,以抵禦北方日益強大的前秦,但論及北府兵的由來,卻要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天下陷入諸侯混戰,大量百姓為避戰禍流離失所,成為所謂的流民。這些流民相互聚集,並在流民帥的帶領下四處求生,成為亂世中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國鼎立的亂世終於結束,天下重歸一統,但是流民卻並沒有隨著統一而消失。西晉並沒有其他大一統王朝的朝氣和活力,反而在司馬氏的帶頭下迅速的奢靡腐化,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大多數百姓並沒有獲得安居樂業的生活,只得依然選擇成為流民黑戶,四處流浪,以躲避西晉繁重的賦稅。

不久之後,八王之亂爆發,司馬氏自相殘殺,之後更是引入胡族參與,最終導致了永嘉之亂,西晉滅亡。

為了躲避中原戰亂,超過百萬的中原百姓南渡江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史稱永嘉南渡。

但事實上,在這些南渡百姓中,佔據絕大部分的是中原的豪族門閥,士大夫階級以及宗親貴族。當時的南方遠遠還不能和後世相比,有限的資源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人口。北人南遷擠佔了當時南人的生存空間,引起了本地大族的敵視,在司馬睿初到時,甚至得不到各南方大族的承認。

這時候王導利用了王氏門閥強大的勢力和影響力,居中調節緩和雙方的矛盾,才使東晉最終能順利的建立,因此也留下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這部分中原士族也得以在南方定居下來,併為了區分本地士族,被稱為僑姓。

但大部分中原普通百姓,尤其是流民被東晉政權阻擋在外。他們一部分向西投靠了當時中原唯一的漢人政權前涼張軌,一部分投靠了胡人政權,但更多的則是建立塢堡定居在東晉和胡人政權之間,在雙方勢力之間左右搖擺。

這些流民勢力因為從東漢末年開始就四處流浪,平日裡經常靠打家劫舍為生,甚至有時候會向各諸侯勢力下手,因此每一個流民的男女老幼都被鍛煉出了優秀的軍事素質,這也是未來北府軍強大戰力的來源。

早在東晉初年,祖狄北伐就是依靠在這些流民中招募了兩千左右的兵力,並得到了各地塢堡武裝的幫助,才屢屢以弱勝強,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使石勒不敢南侵,保護了當時立足未穩的東晉政權。

雖然這些流民勢力生活在雙方的夾縫之中,但大多畢竟是漢人百姓,因此更傾向於東晉政權。在祖狄北伐時,就依靠招募這些流民迅速壯大,並在祖狄死後,這批被招撫的流民選擇了南遷歸附東晉政權。而郗鑑在祖狄死後退守壽春,防備石勒,同時統帥這部分流民,成為了東晉方勢力最大的流民帥。

這郗鑑便是故事“東床快婿”中的另一個主角,王羲之的岳父,其孫郗超之後更是桓溫的謀主。

郗鑑本身是士族出身,因此被士族門閥接受,其本人又忠心於晉室,所以能夠順理成章的成為流民盟主。並在他的作用下,其統帥的這支流民逐漸轉變為了正規軍,從未成為東晉最強戰力,也就是北府軍的前身。

與歷史上將領招募軍隊不同,流民數百年來的流浪,相互配合作戰,使得它成為了一支成型了的強大戰力,而是屬於軍隊招募將領。但是自郗鑑死後,這支流民軍缺乏有力的統帥。

一直到苻堅逐漸統一北方,日漸強大,《晉書·劉牢之傳》記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劉玄所招募的劉牢之等人都是掌握一定武裝力量的流民帥,所以劉玄才能快速獲得一隻成型戰力。而“北府軍”名字的由來,主要是謝玄當時為兗州刺史,兼領徐州,並鎮守在廣陵、京口一帶,而晉人一般稱京口為北府,而且從晉初開始,徐、兗二州都督以北為號,所以謝玄建立的軍隊也就被稱作北府軍。

此後,北府軍在謝玄的帶領下屢建戰功,並在肥水之戰中發揮了主力作用,乘勢收復大量北方失地,從而成為了東晉抵禦北方胡人政權和左右東晉內部勢力的重要力量。謝玄之後,北府軍先後被王恭、劉牢之統帥。

在劉牢之投降桓玄後,北府軍也被桓玄吞併,宣告終結。但是之後出身北府軍的劉裕,在檀道濟等原北府兵將士的支持下,代晉自立,建立劉宋,依然對之後的歷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潘不安講究史


東晉北府兵是由東晉的謝玄所建立。因為是以抵禦北方前秦基本一統北方後對南方的進攻壓力、由北方逃難到南方的難民組建、駐紮地為北府(當時也叫京口,即今天的鎮江市),因此稱呼為北府軍。

北府軍的歷史:

1、377年,由於前秦基本統一北方,東晉受到了前秦在北方的空前壓力,因此東晉皇帝下詔要求尋找良將鎮守北方抗禦前秦。當時的權臣謝安推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擔當。於是東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守廣陵。謝玄到任後,在廣陵和京口(也叫北府)的大量從北方逃難到南方的難民中選拔並組建了一支軍隊,這就是北府軍。

2、379年,謝玄改鎮京口,謝玄所組建的軍隊,正式被稱呼北府軍。

3、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大軍,並乘勝追擊,其中北府軍的劉牢之更是一度追擊到河北的鄴城。北府軍一戰成名而留青史。

4、387年,東晉孝武帝和丞相司馬道子出於加強皇權目的,以北府軍的河北戰事不利(藤括敗給翟斌、張願反叛並投降慕容垂)為由解除謝玄對北府軍的指揮權,讓宗室司馬括擔任,後來又讓王恭擔任。

5、397年,王恭因為不滿東晉朝廷而率領北府軍反叛;

6、398年,劉牢之反叛王恭,並取代王恭成為北府軍領袖;

7、劉牢之成為北府軍領袖後,致力於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兵。

8、402年,劉牢之率領北府軍攻打在荊州反叛的桓玄,但不久劉牢之投降桓玄。投降桓玄不久後,劉牢之因為桓玄要削減他的兵權,於是想要反叛,但因為無人支持最後不得不自殺,致使北府軍陷入癱瘓。

9、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在京口重建北府軍,並聯合劉毅、何無忌、諸葛長民等人起兵反抗桓玄。從此重建後的北府軍就成為了劉裕的軍事支柱,也是劉裕建立南朝宋的基礎。


北府軍的四個歷史階段

田餘慶在其著作《東晉門閥政治》一書中認為北府軍有四個階段

1、328年到369年,由希鑑建立並由其繼任者控制,其作用是平衡門閥政治各勢力的爭鬥;

2、377年到387年,謝玄建立並由謝氏家族控制,其作用是抵抗北方民族的南下進攻和平衡荊州桓氏勢力的壯大;

3、劉牢之為統帥的階段,北府軍正經歷從門閥士族軍向次等士族轉變的過程;

4、404年劉裕重建北府軍,已經完全是次等士族軍,其作用是摧毀桓玄篡奪東晉形式的門閥士族政治,重回傳統門閥政治。

也就是說,北府軍其實就是士族門閥政治之軍。


歷史哨聲


東晉赫赫有名的北府兵,是由南兗州(治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刺史謝玄招募的北來僑民所創建,因駐京口、廣陵(今江蘇揚州市)的軍府習稱“北府”,故稱之為北府兵。

東晉太元元年(376),前秦天王苻堅攻滅前涼與代國,結束了北方七十年的戰亂,完全統一了北方。雄心勃勃的苻堅不滿足這種小統一,他的遠大志向是大一統,便開始對偏安東南半壁的東晉政權虎視眈眈起來。

為了對抗北方磨刀霍霍的前秦,東晉朝廷下詔求賢,精選文武良將鎮御北方。丞相謝安遂舉賢不避親,任命侄子謝玄為南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並負責組建訓練新軍。謝玄臨危受命,走馬上任,豎起招兵大旗招募健兒。南徐、南兗等州的北來僑民紛紛應募入伍,劉牢之、何謙、諸葛侃等人皆“以驍猛應選”。謝玄任劉牢之為參軍,率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為東晉勁旅,號為“北府兵”。

作為東晉的精銳北府兵,在其後的戰事中大顯身手,屢立奇勳。383年十一月,北府兵大破前秦三十萬前鋒部隊,取得淝水之戰的大捷。384年,東晉北伐,謝玄率領北府兵先後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鄴城,打出了東晉的威風。387年,朝廷徵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內史,謝玄自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後來北府兵漸漸成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火拼的工具。南朝宋政權的開創者劉裕雖然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時他的軍隊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


風光藝境


前面的答主百度的也太明顯了。而且還是錯誤的,真正對東晉歷史瞭解的都知道,北府兵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元帝明帝時期的京口郗鑑。

北府顧名思義,就是指北部的軍府。這裡為何京口是北部,是因為它位於首都建康的北部。東晉的西府也是如此,西府可以指荊州也可以指豫州歷陽,他們都位於建康的西部,故號西府。

北府兵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流民帥及其率領的流民。這些流民有北方躲避戰亂難逃的平頭百姓,也有北方抗胡的塢堡勢力與地方豪族武裝力量,長期與胡族作戰,戰鬥力也比較強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