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後,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為何失敗?

好酷龍仔


三國時期,劉備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他出身貧寒,後依靠投奔他人起家,最終劉備得諸葛亮等人相助,取荊州,佔益州,攻漢中,最終三分天下。



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公元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

為何劉備要發動夷陵之戰呢?劉備東征,發動戰爭除了為了奪取荊州大本營外,還是有其考量的。

當時關羽已死兩年, 劉備又已經稱帝,蜀國內部北方元老派系,荊州派系,東州派系和益州派系之間矛盾重重,但是經過一兩年的安排,劉備政權暫時站穩了腳,內部暫時比較安定,而且經過一兩年的生息,後勤糧草有穩定的保障,劉備對於發動戰爭有了充分準備。


劉備漂泊半生,終於在晚年打下一片地盤,但是劉備看人很準,深知自己兒子未來很難在如此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有所斬獲,自己已經五十歲了,天年不假,自己去要盡力為兒子爭取更多的地盤,而對面孫權很年輕但是並不好惹,因此進攻孫權顯得很迫切。而跟隨自己到處征戰的老兵們大多來自北方和荊州,老兵們肯定渴望打回荊州和北方,而且隨著這些人年齡增大,軍隊必然逐步被蜀地人逐步取代,未來自己軍事集團的規模和戰鬥力能不能保持和現在一樣很難說,因此必須要在自己的軍事力量減弱前進行行動。

外部局勢也很明朗,曹操去世,曹丕繼位。曹丕不能領兵打仗,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將領,將領有兵權會威脅到自己,最好的結果是不打仗,或者只打有把握的仗,或者只進行規模有限的小衝突依靠軍事實力進行恫嚇,外部吳蜀不敢進攻,內部的政敵不敢輕易妄動。這使得曹丕的軍事行動一直顯的比較保守而且後動,他沒有吃掉吳蜀或者拿下戰略要地的決心。劉備也是充分分析了這個情況,所以才敢對東吳全力壓上。

曹魏的兵力大部分在東吳前線,劉備出兵伐吳,直接讓孫權面臨兩線作戰的威脅。最好的結果,自然是孫權受不了壓力,乖乖送還荊州求和,甚至消滅東吳;即使打敗了,劉備退回來就完了,吳軍也無法擴大戰果,於是經過一番考量以後,劉備於公元221年,東征孫吳。

那麼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大敗呢?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為:“蜀軍分居險地,前後五十餘營,”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為:“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為:“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這三段史實記載,說明蜀軍有三大弱點:首先 ,放棄水軍,只以陸軍沿長江前進; 其次, 進攻時間很久,人馬疲勞,思想放鬆,偷襲容易得手; 最後, 營壘分佈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利於部署攻擊。 佔據各地險要,實際乃蜀軍的優勢,只是後來,兵敗如山倒,沒有發揮作用罷了。



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


源稚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蜀立國後對吳發動的一場大的戰役,歷時近一年,與“赤壁之戰”、“官渡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役。此戰劉備先勝而後大敗,多名將領或死或降,蜀漢的精英集團受到很大程度的打擊。這場戰役之後幾年間,魏、蜀、吳均進入防守階段。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東吳殺關羽,奪荊州三郡”而引發的劉備復仇之戰。目的是奪取東出門戶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荊州位於長江中游,三國時期的荊州下轄九郡,後世稱之為“荊襄九郡”,分別是:南陽、江夏、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襄陽、章陵。關羽北伐身死後,荊州被曹操和孫權瓜分。荊州為三國必爭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魯肅說荊州地區是:“此地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那麼劉備出兵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下:

首先是政治需要。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一統天下的戰略部署,而荊州地區是重中之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因此,劉備為了自己的漢室正統,為了一統天下,實現霸業,必須出兵伐吳。

第二,為了“義”之名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義結金蘭,情同手足,關羽更是對劉備忠心耿耿,為蜀漢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身為兄長,向來以以德服人彰顯於世人面前,劉備也曾向天下人起誓,誓死維護三兄弟情義。若不伐吳報仇,張飛有會寒心,更會被天下人恥笑為沽名釣譽之輩。這也是他不得不出兵的理由。

第三,為了個人的威望。關羽死於220年初,221年初劉備立國稱帝,三個月後伐吳,按說劉備剛稱帝,應該穩定局勢,處理內政,發展經濟,提高國力,再圖中原才對,為啥要這麼急出兵伐吳呢?在這點上,曹魏看的非常清楚。在劉備還沒有出兵前,魏主曹丕就諮詢群臣,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劉曄認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這也可說明劉備當時的心理,剛稱帝,必須用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為什麼不用諸葛亮為帥,趙雲為將呢?因為諸葛亮和趙雲都反對伐吳。種種因素,讓劉備不顧文武眾臣的反對,以報仇為名,在參謀團隊沒有組建完成,大將也不齊的情況下,御駕親征,親自掛帥,即顯示蜀國的兵威,也顯示劉備重情重義,更符合武力爭奪天下的戰略目標,還能通過勝利實證自己的雄才偉略,百利而無一害,何不為之!但也說明了劉備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心理。但這也是劉備出兵伐吳最主要的原因。


下面再探討下他失敗的原因。

首先是天時。秦宓勸劉備是說:“天時不當,必難取勝”。劉備初稱帝,百廢俱興,外憂內患,正需安撫民心,穩定朝政。且北方與曹魏對峙於漢中,東與孫吳隔三峽而治,西南更有羌、氐、南蠻等少數名族虎視眈眈。而荊州是吳國的西大門,就好比漢中是蜀國的北大門一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因此,孫吳必會舉全國之力抗爭,而曹魏更是不會看劉備勢大的,因此,無論如何,其結果都必然以失敗告終。

其次是地利 。當時兩國的邊界在三峽巫山附近,長江三峽為兩國的主要通道。劉備軍前期自奉節出兵,奪取峽口,攻入吳地,佔領秭歸。吳國在陸遜的帶領下,果斷實施戰略退卻,全面退防至夷道、猇亭一線,至此,吳軍轉入戰略防禦階段,並退出秦巴山脈不利地形,集中兵力,遏制蜀軍,準備擇機決戰。而蜀軍只能在兵力難以展開的幾百裡山地停留駐守。而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水軍只能屯兵長江兩岸,而劉備主力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的山區安營紮寨。兩軍相峙半年之久,因酷暑難耐,只好令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數百里的山道上,後勤保障非常困難,且加上劉備分營駐守,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魏曹丕評價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其三是人和。劉備欲起兵伐吳,眾文武大臣均勸阻,諸葛亮勸說:”不可,方今東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詭計,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趙雲也勸其先放下仇恨,聯合孫吳,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那麼關東地區也會相應。到那時,孫權就不值一提了。但劉備一意孤行,讓諸葛留守,派趙雲守江州,更是把秦宓打入大牢。自己帶7萬餘人就想拿下荊州五郡,可他沒注意到自己所帶的謀臣太少,武將不齊,而且戰士們年年征戰,士氣低落,疲憊不堪,且孫吳軍有5萬餘眾,且君臣用心,上下一致,佔據有利位置,以逸待勞,劉備焉能不敗!

最後,就是劉備自身的原因了。先是盲目自信,目中無人。馬良曾對劉備說:“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而劉備:“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在內心看不起陸遜,認為吳國已不堪一擊,抱著這種思想,咋能不敗啊!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更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其次是不能審時度勢,順應戰場變化。在戰爭之初,馬良就勸他說吳國是誘敵深入,劉備卻認為是自己天下無敵,而當陸遜不再退卻了,又認為是退無可退了。在僵峙幾個月期間,仍不反悔,顧自己見。最終落個兵敗身亡的下場。第三是不聽忠言,剛愎自用,應對無策。馬良看到了依山而建,分散紮營的缺陷和問題,向劉備進言:“近聞諸葛丞相在東川點看各處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將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本,問於丞相?”劉備卻說:“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諸葛亮在知道劉備的部署後拍案叫苦說:“漢朝氣數休矣!包原隰險阻而結營,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拒敵乎?禍不遠矣!”

而陸遜看到蜀軍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對眾將說:“備乃世之梟雄,更多智謀,其兵始集,法度精專;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為此上書吳王,開始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並最終大敗劉備。

此戰過後,劉備鬱悶而死,蜀國國力由強轉弱,魏、蜀、吳進入相對和平期。而劉備一統中原的夢想也徹底破滅。


歷史中的往事


劉備發起夷陵戰役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荊州是劉備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重要一環。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就提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一旦失去荊州,僅僅靠益州一隅之地,不僅力量大打折扣,而且不能威脅到曹操的核心地區,北伐將事倍功半。

第二、劉備長期佔據荊州,因此手下的荊州人很多,比如馬良、馬謖、張南、馮習、傅彤、龐林等人,諸葛亮也長期居住荊州。這些人裡大部分都希望奪回荊州,其他的即使不支持,也是持默認態度的。

第三,劉備一向以“弘毅寬厚”,待人有“高祖之風”出名,對部下寬厚仁愛是眾多人追隨他的原因。而關羽不僅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更是劉備軍中的首號大將。如果關羽被害而劉備不做任何反應,那麼對於劉備的聲望是很不利的。

所以劉備討伐孫權,去爭奪荊州是有其必要性的。

而失敗的原因主要一是蜀漢當時力量還很弱小,荊州之敗讓蜀漢損失了很大一支力量,孟達的背叛又丟了上庸,漢中為了防禦魏軍也不得不留下相當部隊守禦,能用於對孫權作戰的兵力很有限。

二是劉備在指揮上輕敵,面對陸遜依靠地利堅守不戰的情況下沒有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蜀軍遠離後方,後勤保障困難,吳軍避而不戰然蜀軍鬥志渙散,劉備又因為天熱酷暑讓部隊在密林中紮營,最終讓陸遜抓住戰機實行火攻,大敗蜀軍。



不沉的經遠


關羽丟失荊州後,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明面上劉備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就是為奪回荊州,重拾戰略主動】

荊州是天下之腹,四通八達,不管是南下還是北上,荊州都是必爭之地,其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極為重要。

首先荊州地區位於長江中上游,是東吳的命脈所在。同時荊州又扼南北咽喉,是南軍北上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

再看蜀漢劉備集團,沒有了荊州,蜀漢政權將被困在益州山川之地,再難有發展。所以,如果劉備集團要跳出益州山川之地,要重拾戰略主動權,要爭霸天下,就必須拿下一個與益州相連的地盤【比如西涼、荊州】以實施戰略進攻和擴張。而劉備選擇打荊州而不打西涼,除了私人情感以外,還有捏軟柿子的原因【魏國強大,打不過,先打弱的。劉備自信能夠打贏東吳】

再看劉備兵敗夷陵。

再演義中劉備兵敗夷陵的主要原因是安營紮寨的問題上出現了失誤,讓陸遜鑽了空。



在演義中,劉備兵團有壓倒性的數量優勢。但是在正史中卻不是這樣,劉備軍並沒有數量優勢。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過於匆忙【匆忙稱帝后數月便調兵遣將出兵了】

夷陵山川之地不利於步騎兵佈陣、作戰。

劉備自赤壁之戰後迅速奪荊州、益州、漢中,連年用兵,雖連戰連捷但早已是強弩之末。此次更是勞師遠征【兵疲馬乏、士氣低迷】



【數量不佔優勢、部隊士氣低迷、戰鬥力發揮不出來、具體的作戰方案(也就是戰術)實施也不是很到位(全程顯得很被動)】這樣一個情況怎麼打得贏!


左將軍


現在很多人評論劉備伐吳,基本上是以結局議初衷,或純粹從利弊角度出發。但是我們必須從劉備的角度看問題。

首先,荊州之於劉備,其實就是第二家鄉。劉備在荊州呆的時間很長,那裡是他的起點,有他的夢想。有荊州,劉備才象有家的人,有荊州,劉備夢想仍在。

其次,關羽之於劉備,既是臣子,也是兄弟,更是死黨,孫權偷襲荊州,殺害關羽,此仇不能不報。

其三,劉備的手下,很多都是荊州人。劉備如果不奪回荊州,他怕這些人心寒。

其四,劉備在荊州比較得人心,從他在赤壁之戰後很快奪取四郡可以看出,劉備如果放棄伐吳,他怕荊州的人心不可收拾,到時候荊州永遠失去了。

所以劉備一定要徵吳,否則他就不是劉備了。

為什麼夷陵之戰劉備必敗?

一、劉備失去荊州,代價慘痛,從此成為最為弱小的一方,劉備與孫權力量不再對等,只能力求速勝,反而制約了劉備取勝。

二、蜀國內部一片反對聲,對劉備軍隊的士氣有很大的影響。

三、地形因素。蜀軍出三峽攻吳,後勤補給是大問題,就算劉備取勝,後續的支援和補給終究是問題。

四、東吳立國已久,基礎很好,也很穩定,絕不會一戰而亡,雙方很大可能陷入相持,比消耗,劉備耗不起。

五、吳蜀相爭,蜀國就算勝了,最終也是對魏國最有利,因為魏國實力比吳蜀二國總和還強。

所以,夷陵之戰,劉備必敗。


羽書遲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必爭之地。在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雙方就在荊州發生了一次大的衝突。當時孫權派呂蒙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和關羽已經準備和東吳開戰了,只不過恰好曹操平定漢中,劉備怕蜀中有失,不得以趕緊同孫權中分荊州,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屬劉,東部的江夏長沙桂陽屬孫。

219年,關羽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包圍樊城。而孫權背信棄義,通過背後偷襲奪下荊州,可以說是很不厚道的,道義上是理虧的。再說,劉備對關羽恩若兄弟,怎麼能坐視關羽父子被孫權斬殺?

當然,劉備之所以敢御駕親征,發動夷陵之戰,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認為東吳周瑜魯肅呂蒙等都已經不在了,剩下這些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是結果卻是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

歷史不能假設,如果不是一直秉承漢賊不兩立的信念,劉備也學孫權那樣,邀請魏國在荊州和合肥兩個方向同時出擊,自己率領大軍水陸並進,相信東吳一定難逃滅頂之災。可那樣就不是一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皇叔了。


靖遠0204


關羽失荊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失荊州首先來說一下,參於者東吳呂蒙曹魏于禁,也就是東吳跟曹操串通一氣奪荊州,奪了給孫權,也就是說孫權稱臣於曹操,作為本來聯盟孫劉,孫權叛盟,所以劉備也不讓孫權好過,也要拖孫權一起下水,反正孫劉沒戲了,不如也拖孫權一起亡國,荊州之敗定勝負,曹操勝。


歷史文筆記


太倉促,準備工作沒做好。沒有聽取諸葛亮,趙雲的意見,一意孤行。上了東吳的當。


展翅125698472


我認為主要還是意氣用事,沒有統籌全盤之得與失,缺乏對天時、地利、人合三要素的細緻剖析與權衡,失去了一個主帥應秉持的沉著與穩定,造成失敗再所難免!


手機用戶62277769735


地盤被孫權搶了,要急於拿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