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

中國五千年封建社會,可以說男性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甚至時至今日,依然有著“戰爭讓女人走開”這種說法。但就在一片金戈鐵馬之中,有一支巾幗紅顏格外引人注目,甚至成為女英雄的代稱,她們就是“楊門女將”。

歷史上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

一直以來以穆桂英、佘太君為代表的楊門女將都活躍在中國的各種藝術形式中,譬如戲劇、話劇、電影、電視劇等,以至於讓很多人確信歷史上真的存在過這樣一支娘子軍,保家衛國,馳騁沙場。但是有人也會心存疑惑,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為什麼不見於諸多史料之中呢?那麼,就讓我們一起撥開層層迷霧,隨宋詞君一起來了解歷史上真正的楊門女將吧。

歷史上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

北宋時期,廣西儂智高叛亂,宋朝派狄青出征平定,雙方在崑崙關、歸仁鋪大戰,儂智高不敵,最終被平定。 這次戰鬥中是確實是有女將的,而且女將也是隸屬於宋朝軍隊,這是有史可查的。據《宋史·狄青傳》和《宋史·蠻夷傳》中記載:狄青平儂智高,“頗得蕃落騎兵之力,中間當有徵自播州者。”播州(今遵義)楊氏,是播州的世襲土官姓氏,而且楊氏收復播州,就修建了一座專門養馬的城池,組建了一支騎兵部隊。狄青藉助楊氏的力量,平定了儂智高叛亂,可以知道的是楊氏派了一名女將出徵。

這名女將英勇善戰,幫助狄青在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所以宋代著名畫家黃宗道專門為該女將畫了一幅《宋播州楊氏女崑崙策馬圖》,圖畫中女將身著將軍服,披堅執銳,佩劍持弓,颯爽英姿。在戲劇中,穆桂英的功績中,平南打敗儂智高是其一大功。當然歷史上平南打敗儂智高叛亂的女將並不叫穆桂英,而是另有其人。但這名女將確實可以看作是楊門女將的歷史原型。

歷史上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宋代程朱理學盛行,相比民風開放的大唐盛世,女子從服飾、倫理等各方面都受到很大束縛。甚至一項對女子身心極大摧殘的行為——裹小腳,大多認為也是自宋代開始。所以有人會指出,一旦裹了小腳,走路都成問題,怎麼可能騎馬打仗?可見楊門女將是編的。裹腳的確實興起源於宋代程朱理學,限制女子的自由行動從而限制女性的自由意志,從根本上確立男權主義社會。

歷史上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

但是宋朝只是興起,裹腳的正式確立源自於明朝,強大的國家機器將人丁與土地綁定,如張居正“一條鞭法”,為了增加稅收的可控,勞動力的流動被嚴格限制。同時,控制女性成為一個重要的男性社會議題,女性地位嚴重下降。裹腳在清朝進一步盛行。滿人入關,一統天下,旗人女子不裹小腳,只是存在纏足的另一種方式,其目的是把腳纏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與我們所理解的裹腳不同。同樣統治過中國的蒙古人也不裹小腳,只是不反對而已,其他如藏人、回人也都不裹腳。清朝入關,男子削髮,作為屈服清廷的象徵。一開始女子裹腳的風俗,也被禁止,但並未達到目的,可能是漢人士大夫將漢女子裹腳作為一種反抗形式,以此來對抗清廷,在當時有“男降女不服”的說法。

歷史上楊門女將真的存在嗎?

儘管在我國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但也不乏一些優秀女性脫穎而出,在有宋一代就湧現如李清照這樣的優秀女詞人,也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篇章。而楊門女將作為女子參與保家衛國的象徵,從另一方面來看,其實也是對宋詞積貧積弱的政治軍事局面的一種諷刺。

弱宋無兒郎,巾幗赴沙場。拋卻紅妝換戰甲,豔血染邊疆。均道楊氏一門皆忠烈,誰憐滿門孤寡碎心腸。喪夫失子亦不悔,無男扛槍女扛槍。不墮凌雲志,不負美名揚。如人人皆堪比楊家女,靖康之恥何至嘗!

不管楊門女將是否真的存在,但那種堅強獨立的精神和保家衛國的愛國之心,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尊重。英雄的光輝不朽。更為慶幸的是,現在的我們已經處於男女平等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