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姑娘在中国生活85年,捡破烂照顾瘫痪丈夫,会唱《喀秋莎》


山东省淄博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住着一个现年92岁的俄罗斯奶奶尼娜,中文名叫刘墨兰。85年前,7岁她随父母来到中国,17岁那年,经人介绍,结识并嫁给了祖籍山东的丈夫刘春书。刘春书比尼娜大20岁。1950年,尼娜跟随丈夫回到家乡淄博,至今,在中国已经生活了85年。尼娜人生经历曲折,具有传奇色彩被媒体称为在中国的“喀秋莎”。

尼娜,1926年生于前苏联沃洛格达省瓦赫涅沃村。据老人回忆,自己7岁时,跟随父母远离家乡俄罗斯来到中国伊利,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尼娜的父亲是中国人,祖籍河北,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在做生意的时候认识了母亲。尼娜说,当时跟随父母到中国,坐不上飞机,只能坐火车、坐船,甚至坐牛车,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从俄罗斯来到中国。

尼娜和丈夫结婚后,生活过得很幸福,然而婚后两年,尼娜19岁的时候,父母和哥哥在一次战乱中失去生命,从那以后丈夫刘春书对自己更是疼爱有加。烽火年代,尼娜跟随丈夫一起辗转西安、兰州等地,在此期间他们收养了一双儿女。


1950年,尼娜才跟丈夫一起回到丈夫老家淄博张店区南定镇漫泗河村定居下来。回到丈夫老家的尼娜和其他农民一样,勤俭持家,下地干活。她和丈夫成为普通农民,过着简朴的农村人生活,尼娜并没有感觉到辛苦。

年轻时候的尼娜,勤俭持家,对丈夫关爱有加,生活不好的时候,为了贴补家用、让丈夫少受累,尼娜就主动外出找零活挣钱,推车送饭,捡煤炭,补衣服等等,尼娜都干过。后来,为了上户口,丈夫特意选了寓意高潮的兰花给尼娜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刘墨兰,尼娜也就正式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虽然过去的生活有苦有累,但是尼娜从来没后悔过。在他看来,能够和丈夫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可是就在儿女成家时,丈夫刘春书却瘫痪了,这一瘫痪就是15年。

丈夫瘫痪后,她花光了所有得积蓄为他医治,依然没有见好,后来尼娜就捡破烂换钱来维持生活,一面照顾丈夫,一面维持家庭生活。

丈夫瘫痪了15年,尼娜就照顾了他15年,最后也没能留住丈夫。再后来,尼娜的女儿、女婿和儿子相继离世,两个孙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尼娜就跟儿媳生活在一起。

现在,尽管老人已过耄耋之年,但她的身体依然非常硬朗。受过累、过过苦日子的尼娜深知今天生活的不易,偶尔她会到街上捡拾一些别人不要的垃圾来卖钱。

儿媳和村民都劝她这么大年纪就不要再捡垃圾了,尼娜却笑着说“我身体还好,捡拾垃圾又不犯法,出去动动又能活动筋骨,还能挣点钱,挺好”。

尼娜说,“我虽然不会写汉字,但是能够慢慢悟出一些中国话的道理,比如说知足常乐,我现在就很知足,有白面馍馍吃,有儿媳、孙女疼我,就很好。”尼娜说,在她来到淄博生活的60多年时间里,几乎没有生过病。唯独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得了白内障。

当有人问老人“离开俄罗斯后,你回去过吗”时,老人坚定地摇头说“没有,从没回去过。现在这里挺好,不回了,那边没有亲人了。”说到这里,尼娜的眼眶有些湿润。

据悉。老人从1950年落户到漫泗河村后,几乎没再说过俄语,也很少能见到俄罗斯人,80多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中国的生活。

在村民眼中,尼娜是一个勤快、要强、开朗的人,喜欢唱歌。从《在那遥远的地方》、《苏武牧羊》,到苏联歌曲《喀秋莎》、《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都喜欢唱。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虽然离开俄罗斯85年,但是尼娜依然还记得一些简单的俄语,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喀秋莎》。关注金陵倦风,了解更多感人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