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会忘记自己不想承认的年龄?

烟道网电焊网MZ


岁月无情,时间不停,曾经幼稚的我们,变得成熟了;昔日快乐的我们,变得忧虑了。

长大了,我们都变了,经历了坎坷波折,变得不爱笑了;见识了人情冷暖,变得不简单了。

日子一天天滑过,时间一秒秒走过,而我们也在一点点变老,没有了年少时的矫健和热情。

虽然岁月催老了容颜,但是却改变了我们的心态。很多事看淡了,很多人放下了,不再事事较真,耿耿于怀。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变老的路上,我们增长了年龄,却依然有一份好心态。

在变老的路上,要善待自己,不再为了谁把自己委屈。别人的议论,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变老的路上,善待自己,烦恼痛苦别背着,不要整日想太多。该吃就吃,该歇就歇;该玩就玩,该乐就乐。

在变老的路上,善待自己,别为了钱财累坏身体,别为了名利唉声叹气,只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最重!

在变老的路上,善待自己,糊涂一点,不较真;潇洒一点,不委屈;大度一点,不生气。看淡财富,过轻松的人生;忘记年龄,做最好的自己!



早安莓


1

首先,分析你的问题:“怎样才会忘记自己不想承认的年龄?”

你的问题里包含两层意思:(1)不想承认年龄; (2)怎样忘记年龄?

两个意思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不愿面对现实。这个在心理学上,称为“理想化意象”。 展开说,就是不接受现实,试图以无意识的行为制造完美假象,进行自我欺骗。

你这个问题,就像有些走入老年的人,不敢看镜中的自己,总觉得镜子里那个人不是自己,自己应该更加年轻貌美、身强体壮才对。

你是这样的吗?

2

其次,说说这种心理可能会对你造成的影响。

即便有什么好方法让你暂时忘掉了自己的年龄,靠假象造出了另一个自我,你得到了自我的满足。但是,正如镜中月、水中花,很容易在现实中瞬间破碎。对你来说,损害是巨大的。因为这样的假象不单让你生出了无视现实、自恋自夸的毛病,而且后果也是惨重的。

因为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的话,很可能让你有神经症的倾向,一旦你意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按照神经症的两个极端思维方式,你要么就是极力维护,要么就自暴自弃,最终你可能会陷入人格分裂中,而难以自拔了。

3

再次,说说为什么会危害这么大。

本质上讲,理想化意象往往是无意识的。旁人都能看出你的虚假,可你并不知道自己正在把自己理想化,也不知道这种意象有多怪异。甚至,你可能还会想:追求更年轻、更完美,这是我多么值得骄傲的优点啊!从特点上讲,理想化意象不同于理想。它已经成了一种僵化的观念,牢牢地锁住了你的头脑。理想让人去努力,理想化意象则让人去否定或者隐藏自己的缺点。

但不幸的是,它的第一大功能就是,确实能解一时之需,替代在现实中找不到的自信。第二个功能就是在和人比较时,得到超越他人的自我满足。因为在现实中,你感到的是无比的脆弱,总是觉得自己被别人轻视或羞辱。理想化能让你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有了意义。理想化还有第三个功能,就是防御。你给自己造了一个僵化的、更年轻的理想化意象,就能抵抗自己内心的冲突。

最终,理想化意象会让你陷入深深的自恋:我很年轻、我很健康、我还很能干。这些或许是你的潜力,但你却把它们当成了事实,你用这样的完美替代了现实中并非完美的自己。理想化创造出的意向,让你无法容忍自己现实中的真实形象。拼命抹掉真实人格而突出理想化自我的结果,就是分裂。由此,正常的发展被阻碍了。你的生命中,虚构的理想化越多,就越有可能像个火山一样,表面安静,但随时可能爆发。

而且,你还会从情绪上变得更脆弱,无法忍受任何外界质疑;任何一次不符合你理想化意象的行为,都会让你焦虑甚至崩溃;你必须限制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免受危险。

但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你造出来的,终究只是自己的想象,你根本就忘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你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无法忍受真实的自己。表面上,你用理想化替代了你的真实形象,得到了一时安慰,但后果,是你更加无法忍受自己真实的一面,更加不满自己。反反复复的内心挣扎,终将让你陷入巨大的失望、茫然和自我疏离。

4

最后,说说怎么办。

当小孩子说谎时,你可能会教育小孩子说:“不要说谎哦,你说一句谎,就要说十句圆回来。多累呀!“这句话,事实上,你也可以讲给自己听。

焦虑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造了一时的假,却要花十倍的精力去维护这个假象。想想看,时间一长,能不累,能不崩溃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逞强不是什么好事。你可能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但老了就是老了,接受现实,保养身体,心态平和,才能长寿。

趁你现在还只是有个想法,早早地断了这种念头。正视现实,在真实的生活里,活真实的自己,这才是长久之计。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如果你觉得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再次感谢!


杜豆豆万卷好书读书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