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對外戰爭勝少於敗,宋對外戰爭勝多敗少。為什麼認為唐強宋弱?

偉大的安格斯


首先,唐朝中前期,基本都是進攻戰役。深入邊疆地區,而宋軍絕大部分都是防禦戰。進攻的難度,肯定是要超過防禦,而遠離首都,深入邊疆作戰,則更加加劇了這種難度。另外就是,宋軍失利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戰鬥太少。以元朝最後滅亡宋朝來說。

從1268年,元軍開始圍攻襄樊,一直到1273年襄樊失守。隨後元軍南下長江,元軍征服整個長江以南,南宋國土的整個過程當中,就幾乎再也沒有正經戰鬥了。元軍一路馬不停蹄,追趕南宋小朝廷,一直到崖山,才有了1次正經戰鬥。

簡單說,比如唐朝滅高句麗,失敗了很多次中等戰鬥,但是在幾次大決戰當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舉滅亡高句麗。如此單從勝敗次數看,唐軍失敗次數多,但是,戰果巨大,一舉滅亡對手。

而宋朝是捱打次數多,別人打自己,自己抗住了打,沒有被打死,那就是一場勝利。關鍵是宋軍極少出現,唐朝那種汗快淋漓的大型殲滅戰。最後,就是宋軍絕大部分戰鬥都是在國內守衛捱打。

而唐軍很多失敗是在遠征塞外的時候發生的。另外,安史之亂這樣的唐軍之間的內戰,也造成了唐軍很多失敗戰例。


深度軍事


這個說法來自於一篇網文《99%中國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這篇文章提到唐朝對外勝率55%,宋朝勝率為70%,因此有人認為宋朝比較強。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可信。

我們仔細看宋朝的對外戰爭,會發現,宋朝的勝利一般都是小規模擊潰戰,或者是防禦戰,不是殲滅戰。擊潰和防禦很容易,打退了對方就算贏,可能對方才死了幾十個人,而你自己付出的代價還要超出對方。

從統計上看,宋軍在對外戰爭上勝的次數要比輸的多,區別在於,勝百場僅斬敵千百人,輸一陣百萬人亡。宋軍確實經常打勝仗,有統計宋軍御外敵之戰有六百幾十場,其中六百次是防禦作戰,宋軍不動如山,斬敵20,自損800,敵軍羞愧而去,宋軍上報大勝。其他幾十場是純粹的戰敗,自行崩潰,損兵數萬數十萬。

由於唐末武將亂國的教訓,宋朝以文制武,發展了文官制度,構建一個超穩定的人文社會。宋代無論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方面都十分突出,“四大發明”有三個出現在宋代,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抑制商業的朝代,北宋時期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製造加工工廠。造船、火器、造紙、印刷、織布、燒窯等工廠比比皆是。

宋朝的工商發達,經濟規模龐大,百姓酷愛奢靡消費,催生了一個絢麗的帝國,照耀著整個亞洲,硬實力很一般,但軟實力槓槓的。

宋太祖聽到這話,一定大哭:知我者本文作者也!

那麼,宋朝很強麼?

當然不是,宋朝具有強大的軟實力,但有點軟過頭了。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沒有武備,經濟再繁榮、文化再燦爛,也會被別人攫取。宋朝領軍的文官,很多也是知兵的,並非課本上講的文官集團都是軟蛋,不懂戰爭的葉公。他們只是不會打勝仗而已。

宋朝的禁軍,相當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全訓的野戰軍。是一支裝備精良,演武楊威,特別養眼,每次上元節燈會,禁軍的閱兵和演習都完美無缺,給人深刻印象,因而特別受百姓擁戴的軍隊。宋朝各地軍州,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地級市,置有禁軍2000人,規模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步兵團,戰時可留守500,出戰1500名戰兵,再配備輔兵和廂軍參戰,規模可擴充至一個步兵師。

北宋時期的捧日軍,是具裝重騎兵,禁軍四大主力之一,駐守京師,所有官兵均一米八以上,裝備精良軍服華麗,俊俏異常,是宋人的自豪,每次亮相都引來無數歡呼,每次金明池演武都能勇得第一。後來他們上了戰場露了餡,被白山黑水的野人,以及塞北河套的蠻子,摁地上摩擦。

宋代禁軍的戰兵,武器裝備配備是世界上最豪華的,有最好最堅固的鎧甲,最犀利的弩箭,最鋒利的斬馬刀等等,總價200貫以上,這是什麼概念呢,一貫等於1000文銅元,200貫是20萬銅錢,西門慶內時候的宋朝銅元跟現在美元沒啥區別,是硬通貨,一文錢能買好幾個燒餅。20萬文銅錢,至少相當於現在40萬人民幣,這可能要比現在美國軍隊的單兵武器和裝具值錢多了。宋朝的武裝力量,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缺點是不會打勝仗。


科羅廖夫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你解答,唐王朝在過去一千年裡,被史學家公認為中國最強盛的時代和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中國奴隸制王朝的巔峰是西周),並不是空穴來風。如果你有耐心看,那我就有耐心寫。

第一,唐朝與宋朝的版圖對比


由於中國古代並沒有疆域這個概念 ,而是提出了江河所照,日月所至,皆為漢土的說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話雖如此,但你實際能控制領土還是與國力的強弱有關,而中原朝廷對傳統的漢地和邊遠地區的控制力又有強弱的不同。從628年開始,李靖的軍隊進入蒙古高原,6支唐軍合力消滅了的東突厥。之後10年內,唐朝擊敗了青海的吐谷渾和西域的高昌諸國,目的是打通河西走廊,恢復漢朝的絲綢之路。李唐版圖極盛時是663年左右,另一說是669年。663年,左武衛大將軍薛仁貴擊破了桀驁不馴的突厥系鐵勒九姓部落10萬餘人,此前,唐朝名將蘇定方的軍隊已經進入中亞,消滅了西突厥,回鶻諸部對唐臣服,此時,唐軍的足跡已經到達鹹海,

史稱,自波斯灣以東,蔥嶺以西,俱為唐土。而669年,李勣終於消滅了自南北朝以來就威脅中原的強敵扶余政權高句麗和另外的百濟,劉仁軌擊退倭奴的援軍,唐軍的版圖也進入到朝鮮半島中部,這是因為唐朝試圖恢復漢武帝時期的4個郡來管理朝鮮。此時唐朝的版圖,東到朝鮮中部,北越俄羅斯貝加爾湖,西到哈薩克斯坦的鹹海,李白就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疆域的南部也到達了越南北部,而西南部進入到了今天雲南的東部(當時雲南地區尚沒有出現強大的南詔,因為洱海附近的六詔內鬥,無法抗衡唐軍),唐朝極盛時總面積約1237萬平方公里。晚唐時期,國力衰微,國內節度使爭霸,外部吐蕃與回鶻趁機連續入侵唐朝,唐的版圖已經基本縮回漢地,但是河西走廊(甘肅)和遼東,以及越南北部依然保有。北宋的全盛時期,版圖只有320萬平方公里左右,其疆域範圍北上不出河北,南下不出兩廣,北宋建國前,中原王朝依託的幽雲地區(長城)已經落入遼人手中,遼東也在五代時期被遼國奪取。雲南和貴州西南部被大理佔據。宋朝前期多次出動主力與遼軍作戰爭奪土地,但都被遼國的騎兵圍殲 宋太宗在高粱河之戰受傷,後來舊傷復發而死,之後宋朝在100多年裡沒有進行擴張。宋徽宗時期,北宋西征達到青海地區,開拓河煌三千里,準備圍殲西夏,但不久之後,北宋被金國滅亡。南宋王朝進一步退到淮河以南,疆域狹小,遠小於晚唐,甚至連正統地位都被女真金國所挑戰(古代認為佔據中原者為中國正統,而南宋已退到淮河以南)。我的對比,是唐朝極盛時比北宋極盛時,晚唐與南宋版圖對比。

第二,主要對手的對比

唐朝時期,1、突厥系的對手,主要有4個。東突厥雖然衰落到不復當年,但東突厥的騎兵依然可以從蒙古高原劫掠到渭水流域和河東地區,可見突厥汗國依然是個強敵,東突厥滅亡後,西突厥依然是中亞的霸主,與唐軍纏鬥了數十年才被蘇定方所滅。薛延陀汗國也是突厥的一個分支,部眾有數十萬之多,以驍勇著稱,糾結了其他部落割裂北疆,但被李績所滅。後突厥汗國是武則天執政時(唐高宗因病喪失了執政力)崛起的,武則天出於配置黨羽的目的打壓李唐舊將,對外鎮壓突厥貴族,激起突厥的反叛,他們奪回蒙古高原,直到數十年後唐玄宗與回鶻合兵才消滅後突厥汗國。2、高句麗。這個國家佔據朝鮮中北部與中國東北以及遼東地區,實力強大,從南北朝以來(383-589)到689年間 ,中原都無法消滅高句麗,隋煬帝出兵百萬,結果損兵折將,導致隋朝衰落而被農民軍滅掉。3、青藏高原的吐蕃汗國號稱控甲40萬 但實際應有騎兵10萬以上,唐時的吐蕃並非宋時的吐蕃諸部可比。史稱,唐時吐蕃之強,東掠劍南(四川),西威天竺(印度),北攝安西(新疆),南越尼泊爾。唐與吐蕃戰爭不斷,總體上唐軍保持著優勢,但雙方傷亡都巨大,吐蕃是唐的強敵 自身實力強大,又利用青藏高原居高臨下的優勢吞併青海地區,與唐纏鬥,雙方兩敗俱傷。而從唐朝內亂之後,吐蕃長期蠶食唐朝疆域,最後擴張過度,又遭到唐軍的激烈抵抗,在9世紀終於瓦解為吐蕃諸部。4強敵南詔,白族的祖先建立的西南強國,南詔起初弱小,是洱海的小部落,借唐朝的軍事和物資力量統一了雲南中部,但後來反唐而依附吐蕃,並依據雲南險要,擊潰唐軍進攻的主力,並趁機吞併雲南東部和貴州,四川部分地區,晚唐時期,南詔的軍隊多次進攻到成都地區,成為西南大國。

北宋的主要敵人則主要是遼,西夏與後來的金國。1遼國控甲數十萬,佔據著蒙古高原和幽雲,其版圖東達庫頁島,西到中亞,2倍於宋,遼國人是契丹建立的政權,契丹人在唐朝時期本來是臣服於唐 的遊牧民族,只在武則天時期多次反抗武則天統治,並大敗唐軍進攻河北,後來被王忠嗣所敗 退回關外放牧,之後一直臣服於唐100餘年。唐朝滅亡後,遼國建立者一直自認為自己才是唐朝的繼承者而不是宋朝,遼太祖曾說,吾修文物,彬彬無異於中華。可見遼人受到唐朝文化影響之深。遼是北宋最強的敵人,在遼宋戰爭中,宋軍缺馬,據說北宋全國騎兵不超過5萬人,與遼軍接觸只能擊潰戰而不能合圍其軍,與此相比,唐朝消滅遊牧民族大多依靠銳利的騎兵,因此宋軍與遼作戰雖然勝得多但無法消滅遼軍,而等到遼軍主力重新集結就會立刻反撲,大破宋軍。2西夏國的建立者是党項羌的李元昊,党項羌原先也是臣服於唐朝的遊牧民族,在唐末時期,党項羌的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夏州軍節度使,賜李姓,夏州軍靜觀五代十國內鬥而保存實力,後來又臣服於宋,實際上控制著河套地區。但宋真宗以後,天下承平日久,加之宋朝重文輕武,宋軍幾不能戰 ,被党項羌人輕視。宋仁宗時期,李元昊野心勃勃終於反叛,不再接受宋朝號令,自立成國。西夏建國時,先後殲滅了來攻夏的宋軍10餘萬人,北宋舉國震恐,西夏依靠騎兵之利圍殲宋軍的步兵,比比皆是。西夏佔據了唐朝時期的河西走廊,宋朝與西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完全斷絕,而河套地區則是中原王朝歷代都依賴的產馬地,失去河套地區後, 宋朝國內能夠產馬的地方極少,只能通過貿易與遼人、夏人換馬。3金國是女真建立的國家,也是滅北宋的國家,據說女真族起兵時只有2500人,後來逐步壯大,12年間,先後消滅了遼與北宋。特別是滅宋時,金軍只有9萬人,而宋軍號稱著百萬,但金國人攻破太原後,抗金的宋軍基本上一觸即潰,金軍從河東和山東撕開兩條口子,一直攻到北宋國都汴京。宋徽宗從民間搜刮少女和婦女送給金國人糟蹋,但最終國家還是被金國所滅。宋徽宗的公主和妃嬪都淪為野蠻民族的性奴隸,飽受摧殘,宋徽宗本人也病死在了北方。泱泱大宋,強幹弱枝。

第三,唐與宋對周邊的影響力對比

唐朝時期,周圍的遊牧民族大多都收到唐朝文化影響,例如南詔與吐蕃。周邊的國家如新羅,日本也是唐文化的繼承者,在今天的日本依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仿唐代建築,而且唐朝在軍事,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影響著周圍地區,這是唐朝文化開放,包容的體現。即便唐朝滅亡後,遼國依然遵循著唐制,並以中華的身份對其他的國家進行文化輸出 這一點遠比宋朝顯著 以至於今日,俄羅斯,烏克蘭都稱中國為契丹。北宋王朝在經濟和科技水平上超過了前代許多,但在軍事和文化影響力要上弱得多,遼認為自己是正統而與北宋對峙。北宋的精神文化面貌是守內而虛外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而不是包容而博大,因此宋朝文化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小得多,因為地理原因,北宋與歐洲和中亞的交流機會也要小得多。日本在唐朝時期,曾經通過朝鮮半島與唐朝聯繫,而北宋時,由於遼東被遼國攻陷,因此日本與中國的交流只能通過更遠的海路,所以中日文化交流機會也在減少。在經濟上,北宋超過了唐,也超過了後世的元,這是一個富裕的朝代,北宋為減少戰爭,對西夏與遼國都給予歲幣和絹,而西夏又對遼國稱臣卻不對宋稱臣。


歷史的荒野


所謂宋朝對外戰爭高勝率,一句話就解釋了——高勝率來自於高捱打率。

因為整個宋朝歷史上,幾乎很少有主動出擊的情況,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捱打的地位,防禦戰自然勝多敗少,如果防禦戰都是勝少敗多的話宋朝早就亡國了。而唐朝則一直是主動出擊,唐朝對外戰爭最有名的一次敗仗是怛羅斯之戰,在中亞怛羅斯,與數倍於唐軍的阿拉伯帝國軍隊遭遇,唐軍最終殺傷了數倍於己的阿拉伯軍隊後敗退,阿拉伯帝國慘勝。但阿拉伯帝國從此對唐軍恐怖的戰鬥力心有餘悸,再也沒有向東方擴張的念頭。


唐朝與敵軍開戰,在新疆以西,在河西走廊,在遼東雪原,在蒙古大漠,一路擴張最終打下了幾乎半個亞洲,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版圖。

而宋朝與敵軍開戰,在山西河北,在寧夏陝西,到了南宋更慘,直接沿著長江打拉鋸戰,一直被敵人的刺刀頂著鼻子生存。偶爾雄起一把,無論是高粱河大戰還是開禧北伐,無不以慘敗告終。所以宋朝即使在極盛的時候,面積也不到衰敗的唐朝的三分之一。

唐朝的皇帝,被周圍的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聖旨一下四方的藩國紛紛出兵隨從征討。而宋朝的皇帝,對金元皇帝稱臣納貢,徽欽二帝被抓到五國城給金國皇帝牽馬墜蹬,真是窩囊死了。

這樣的王朝,說他對外打仗勝多敗少,有什麼意義呢?


小約翰


這個道理,其實好比足球場上的勝負,不能單純靠數字加減來定:如果足球場上,靠比拼對方射門數與控球率來判定輸贏,那比賽就荒唐了。戰爭的道理也一樣。

誰強誰弱,不單看的是勝負數字,更是戰爭的後果,造就的強弱態勢!

一場勝利,徹底解除敵人威脅,甚至打出十年百年的和平,這才是真正強者的價值。如果單純只是被動抵抗,甚至是胡亂指揮,哪怕賬面上勝利再多,也是白白流血犧牲!

為什麼說唐強宋弱,因為唐朝正是前者,宋朝卻是後者。

唐朝強在哪?不止強在強大的軍事體制,高精尖的裝備與兇悍戰力,更強在自身的戰略決策體制上,終唐一世,無論初唐盛唐還是中晚唐,絕大多數時間擔負唐朝高層軍事決策的,都是專業軍事人員,所以越到關鍵時刻,越能做出犀利準確的戰略判斷!

所以我們看唐朝的戰爭,真正的印象,除了摧枯拉朽的勝利,就是立竿見影的後果。幾乎所有的勝利,都是在最正確的時間地點發動,不但給敵人慘重打擊,更從此形成絕對優勢的戰略態勢,確保強者身份與持久和平。

最典型的,就是唐朝滅突厥,對比漢朝戰匈奴,唐朝解決突厥問題,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貞觀元年時還被人兵臨城下,三年後就漂亮翻盤,抓住敵人最混亂時果斷出擊,

戰就將整個東突厥打滅,漂亮席捲漠北草原。這種果斷的戰略抉擇和精準判斷,盡顯強者之風。

而且和其他王朝被動應對不同,唐朝的軍事抉擇,大有先發制人風格,對周邊潛在的軍事威脅,始終保有極強的嗅覺,哪個政權具有較大上升空間,立刻及時作出應對,果斷出手將其拍下去,甚至為這個目標,可以毫不猶豫上馬大戰,比如對付高句麗,歷經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代,終於滅掉這潛在威脅,又比如對日本,日本剛露出點狼子野心,唐朝艦隊立刻跨海撲來,在白江逮住一通狠揍,揍得欺軟怕硬的日本對中國服帖千年!

而且哪怕在戰事中,唐朝遭遇挫折,甚至處於不利局面,唐朝也依然擅長迅速修正思路,第一時間確定最正確應對,特別是對吐蕃戰爭,在開初遭到挫折時,唐朝更改的,是安西和河西兩個戰場上的應對方案,特別是在河西走廊,針對吐蕃的騎兵作戰,迅速轉型為積極防禦的堡壘戰,順利穩住戰線,在安西戰場,則發揮自家優勢,多次發動奇襲戰。後人常津津樂道吐蕃對唐朝的勝利,其實看看安史之亂前的狀況就知道:當時唐朝對吐蕃,已經是絕對的優勢地位。

說到安史之亂,這也是唐朝被詬病的地方,確實安史之亂暴露了唐朝軍制的弱點,更刺激出藩鎮大禍,但實事求是說,僅歸罪於節度使制度是片面的,因為哪怕安祿山起兵前,唐朝節度使防區的劃分,依然相互牽制型,對於可能的叛亂,也是本有預備。比如安祿山叛亂後,起初其實一度陷入不利,只要哥舒翰能守住潼關,給郭子儀李光弼時間,這場叛亂根本鬧不了八年,本可以短時間平定。無奈造化弄人,攤上老年腦子短路的唐玄宗,外加小聰明的楊國忠,這對極品君臣的瞎指揮,讓唐朝一把好牌打臭,無奈由盛轉衰!

但哪怕是衰敗時期,唐朝的國防戰略,依然不是沒有亮點,比如對中後期的最大對手吐蕃,唐朝在遭到幾次大虧後,也確立了陝西四川兩個戰場的呼應戰術,並終於形成了優勢局面。無奈混亂的藩鎮,令唐朝終於無法形成對外的拳頭,縱有雄心壯志,終於無奈。但即使這樣,軍人是不該背鍋的,大唐的榮光輝煌,是中華民族的榮耀。

那為什麼又說宋朝“弱”?哪怕勝率高也是弱?

從制度角度說,宋朝軍事,好些真比唐朝先進:杜絕了藩鎮隱患,且以嚴格的訓練管理制度,長期保持禁軍的戰鬥力,被詬病弱宋的宋軍,戰場上更不弱,勝率實打實,只是有樣唐朝的強項,宋朝真是弱:戰略抉擇!

這個弱在哪?宋朝文官帶兵,執掌軍事戰略決策的,也基本是文臣為主,立足點是守內而非擴張,這個立足點不能說有錯,但必須專業人士來執掌,而宋朝的官僚體制,卻叫坐到這位置上的,常年都是外行人扎堆!

於是看宋朝的戰爭,就好像是看沒頭的蒼蠅,倒是打的勇敢,可是戰略眼光方面,卻是經常短板。比如開國早期,就忽略了對河套的經略,放任了平夏部的做大,後來王安石變法,好不容易走上正確軌道,誰知新舊黨爭,司馬光上臺就割地,白白出讓了宋軍血戰成果,更加劇了西北戰禍,導致宋軍禁軍主力長期集中西北,中原兵力空虛,一個靖康之恥就輕鬆打穿!

甚至到了南宋,這個毛病還是不改,後人常哀嘆南宋為什麼不能北伐,其實真正原因不是缺馬,看看宋孝宗北伐就知道,還沒開打,就主動放棄了收復的陝西國土,導致中路宋軍孤軍作戰被圍毆。後來的韓侂冑北伐,更是什麼都沒準備好,就沒頭蒼蠅往上衝。金國滅亡後,南宋又是在糧草都沒到位的情況下,貿然端平入洛,結果又被蒙古毆打,宋蒙戰爭提前爆發,直到悲壯滅亡。

從這過程看,宋朝比唐朝弱的地方,也是顯而易見 ,不是缺血性志氣,也不缺戰鬥力,就是缺腦,缺成熟卓越的戰略抉擇。謀而後動的古訓,兩宋軍事工作者用了三百多年,基本沒做到!


我們愛歷史


道理很簡單。。。。。。

先看結果再看過程。。。。。。。

唐雖勝少,還有屈辱的城下之盟。。。。。。。

但是,勵精圖治後將強大的對手突厥一擊斃命。從此,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天可汗時代。。。。。。。





唐雖勝少,但在與關鍵對手的關鍵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宋勝多,但從兩個方面都暴露了宋的問題。

一,小勝多大勝少,殲滅性戰役更少。說明了宋在山川河嶽守衛戰中有很大優勢,但是野戰能力不足,往往無法擴大戰果。



二,戰爭頻繁,正說明了宋王朝缺乏對周邊各族的掌控能力,導致邊境狼煙四起。崇文抑武的政策又使得武將、士兵地位地下缺乏進攻的積極性。

然後,就是靖康之恥了,那可以算是漢民族政權歷史上最大的恥辱。



先後兩帝,文武百官,後宮佳麗居然被人一掃而光。

南宋雖滅,宰相背幼皇帝投海殉國。



明滅亡,崇禎皇帝也不屈殉國。

只有這個北宋,兩帝皆俯首為奴苟活於金人胯下,後被折磨致死。

宋徽、欽二帝上不能保社稷以報先帝,下不能御外辱以救黎民。

此二人尤其是宋徽宗對北宋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可憐靖康之後,中原黎明塗炭,後又經蒙古入侵華夏陸沉,明雖中興犁庭掃北,但是漢民族再沒恢復到漢唐之時無敵天下的赫赫威名。


耀哥講故事


因為唐對外戰爭勝少敗多,而宋對外戰爭勝多敗少。

所以唐弱宋強。

這不知道是哪位數學家兼歷史學家天才般的推斷出來的公式。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場足球聯賽中,一支是五連冠的冠軍球隊甲隊,一支是鐵定降級的副班長球隊乙隊,結果雙方打成零比零。

看結果,你會得出雙方實力大體一致的結論。

但你沒有了解整個比賽過程,甲方圍著乙方的半場猛攻,射門達數十次,而乙方一次都沒能將球攻到甲方半場。

那你說孰強孰弱?

唐宋兩朝的戰爭便是這兩種不同的境遇,唐代對外戰爭,在安史之亂以前均以爭霸戰為主,唐太宗時代三年的時間平東突厥一洗白馬城下之盟之恥,唐高宗時代擺平了拖死隋帝國的高句麗,白江海打得小日本數百年不敢指染朝鮮半島,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都是極漂亮的手筆。

而大唐的幾次“慘敗”,太宗五徵高句麗。高宗時代怛羅斯之戰,大非川之戰均是在遠離大唐本土的中亞爭霸戰。其結果也喪失中亞霸權。對於本土安全絲毫沒有影響。

而宋的對外戰爭,卻均是防禦遊牧民族進攻的防禦戰,所謂的勝多也是說宋帝國成攻的防禦戰,如東京保衛戰,黃天蕩之戰,采石之戰,釣魚城之戰均是這樣,而兩宋不要說與遼金蒙古爭霸東亞,就是開國國力最盛之時連幽雲十六州原本長期屬於中原漢民族政權的地盤都收不回來,更不用說南宋只能偏安東南,連岳飛收復中原都成了趙家王室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夢想。

大唐不缺名將,兩宋也不缺名將,都處於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文化鼎盛期,但兩宋開國即重文輕武,守內虛外,武將地位低下,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文人監軍,外行指揮內行,失缺幽雲,沒有先天的戰馬基地,文人黨爭,戰和不定,連個小小的西夏都敢在老趙家拉屎拉尿,最後發紅包買平安成了慣性動作。最後還是免不了先後兩次滅於異族入侵 。

說兩宋軍事強,冠以鐵血強宋,甚至認為強於李唐的,那就是真的在自欺欺人了。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宋朝人口更多,經濟也大部分時間更好,但是呢,如果一個國家的精氣神不夠強,那麼這些東西也不過是紙面實力而已。

唐朝黑點一堆堆,你要說吹唐朝,我能吹上天不重樣。

你見過哪個王朝強盛時首都能有三成外國人的?你見過那個王朝軍隊裡有三成外國人的?你見過哪個王朝歷經外敵入侵,內地叛亂,後宮干政,皇子爭位,外戚干政以後還越來越強的?之後安史之亂,藩鎮都要上天了,國都三陷,天子九遷,就這樣唐朝頂著藩鎮和宦官硬是挺了150多年。

唐朝的強大是一種自信,不僅僅能從吸納外來文化上來看,你從唐宋文人上就能看出來,皆有風骨,但是豪放意氣風發在唐。

宋朝為什麼不能把契丹西夏蒙古女真都征服?為什麼挺不起腰板?

趙匡胤一代人傑可他得國不正啊,他弟弟更是得國不正,對國家就產生了形象,自己覺得江山來的不夠光明正大,國家政策也就少了大氣。

本來趙家皇帝也是要北伐的收復失地,但是呢,一打起來,很難打,發現用歲幣就可以解決,而且歲幣雖多,但是通商後宋朝掙得更多,當國家遇到艱難第一次不邁過去而是退縮的時候,就註定了永遠用不了堂堂正正取勝的法子,宋朝武備並非廢弛,而是用武之心休矣。


唐朝的軍隊不多,大多的時候都是以少戰多而毫不遜色,唐朝軍隊的活動範圍是宋朝的兩倍有餘,這個想必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宋朝,你妥協了一次你就會妥協一萬次,妥協到靖康恥,妥協到直把杭州作汴州。


歷史區總柴




發兩個有意思的圖自己體會吧。


相關人士82208362


唐對外戰爭雖然勝少敗多,但是取得了幾次關鍵性的勝利,勝利的戰果得到了擴展延伸和有效利用。宋對外戰爭勝多敗少,但是勝利戰果沒有產生相對應的作用。第一,政治策略和軍事體系不同。唐朝的戰爭大都是專業軍事人員佔有絕對軍事指揮權,從唐初到唐末,人才輩出,期,人才輩出,其中的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爾、薛仁貴、郭子儀、李光弼、李晟、韋皋及李李愬等十大名將,有的為大唐的建立征戰四方,有的在維護邊疆安全中戰功累累,有的在維護中央統治,對地方藩鎮的戰爭中屢立戰功。他們都是威名赫赫。反觀宋採取的是限制武將的發展,不惜用“杯酒釋兵權”來解除武將的權利。同時,不斷擴充禁軍力量,減少地方和邊軍的力量,禁軍的即戰力明顯不足。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是,戰爭剛結束,就被不斷降職使用,其實他還不算純正的武將。




第二,戰爭的屬性不同。唐大部分對外戰爭都是主動作戰,屬於對外擴張和爭霸的戰爭,想要謀求更大的利益。宋大部分都是被動應付,是防禦戰和守城戰,以敵人撤兵為重點。最典型的,就是唐朝滅突厥,對比漢朝戰匈奴,唐朝解決突厥問題,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貞觀元年時還被人兵臨城下,三年後就漂亮翻盤,抓住敵人最混亂時果斷出擊,一戰就將整個東突厥打滅,漂亮席捲漠北草原。這種果斷的戰略抉擇和精準判斷,盡顯強者之風。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別與金和元一起聯合抗擊遼和金。雖然取得過階段性勝利,實際上是引狼入室之舉。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而且加在中間的遼國和金國還可以作為緩衝地帶。再看東京保衛戰雖然取得了勝利,擊退了金人的進攻,但戰與和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最終還是議和、賠款了事。




第三,戰爭的對手不同。例如,宋的主要對手遼國,當時已經有完善的國防理念,有成片的城池,並且有幽云為縱深,宋的軍隊很難打擊到遼帝國的心腹。反觀唐朝,雖然周邊有二十多個對手,主要有突厥、高句麗、吐蕃,其中高句麗在隋朝時期就被多次打壓,一直不過是個部落並沒有發展成為真正意義的國家。而吐蕃也是以部落為主,雖然戰鬥力比較強悍,但是一旦到了平地戰鬥力沒有什麼優勢了。而突厥,隋利用軍事與政治手段經過打擊,同時由於突厥內亂,突厥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各自內部鬥爭激化,隋就死死壓制突厥。雖然,隋朝滅亡後,突厥實力有所恢復,一直沒有恢復到鼎盛時期,所以唐朝時機有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