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我爸開始跟我談錢”

“有天,我爸開始跟我談錢。”

證明我已經長大成人了

“有天,我爸開始跟我談錢”

他剛註冊微信沒多久,加了我後聊了兩句後,就再也沒發過消息。

“女兒,吃飯了嗎?最近還好嗎?”

“能不能借爸爸一點錢,最近比較急用。”

像是解釋似的,他又發來一句:

“爸爸會還你的。”


家裡不是很寬裕,這點我很清楚。

但開口跟我談借錢的事,這還是第一次。

隔著微信,我都能想象到他猶豫了好多天都開不了口的樣子。

我很瞭解他的性格,也明白開口要錢的痛苦。

小時候,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向他要錢。

以前家境不好,我留守爺爺奶奶家,他重組家庭。

學費、生活費,每次都是到萬不得已時,我才會拿起電話,猶豫很久撥出那個手機號。

“嘟——嘟——嘟——”

每次聽到這種聲音,就像被處刑一樣煎熬焦躁——

這讓我至今都有接電話恐懼症。

有次,班裡只剩我一人沒交學費,老師讓我站著上課,在所有同學面前責令明天一定要交齊。

被全班人注視的羞恥感,我現在還記得。

那一刻只想趕快長大賺錢養活自己,再也不用求誰了。

甚至還會暗自幻想等我有錢了,就當著他的面大聲說出這句話:

“我把花你的錢全都還給你,我不欠你,你也別管我了!”

現在我工作了,不用再向他伸手要錢了。

可看到他微信消息的那一刻,突然覺得——

微信那頭的他,好像小時候寧願被罰站也不願要錢的自己。


“有天,我爸開始跟我談錢”


開口談錢,不是件容易事。

特別是對於像我和我爸這種自尊心很強的人。

很多事情能自己撐著,就絕不開口。

我和他關係一向不太好,唯一維持感情的就是錢。

需要錢時,我才會給他打電話——

時間控制在3分鐘之內。

好像除了錢之外,我們對彼此的生活了解的都不多,也沒什麼機會和心情多瞭解。

自從上大學後,我跟他的聯繫越來越少。

因為理解他的難處,也受夠了每次要錢那種羞恥為難的感覺,大學時我瘋狂賺獎學金、做兼職賺學費、生活費。

當發現終於不再需要向他要錢後,就幾乎沒怎麼給他電話了。

時間久了,連他的電話號碼都忘記了。

偶爾有次他給我打來,抱怨道:

“怎麼也不打電話過來了?跟爸爸越來越生分了。”

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只好打趣地回道:

“給你打電話就是要錢,不打電話你不開心嗎?”

好像不談錢,我們連關係都維持不住了。


“有天,我爸開始跟我談錢”


我很少談論自己的家庭,幾乎不寫跟父母有關的文章。

因為對我來說,家可能是眼淚最多的地方。

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也會有很多說不出口的話。

所以寧願跟朋友或陌生人袒露心聲,帶著這種愛恨交織的感覺,直至長大。

成長是件複雜的事情,它可能就發生在某個瞬間。

電影《狗十三》的導演曹保平在接受採訪時說:

“沒人注意到

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

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

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

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父母可能不知道那個瞬間是什麼。

可能是一場在親戚面前的指責,一頓氣急之下的打罵,一次偶然忘記的承諾,一個被掩飾的謊言,一回回沒到賬的生活費,甚至是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話。

但在那一刻,我們感到受傷了。

也曾試著跟父母發出求助的信號。

比如,跟他們講道理,故意不聽他們的管教,甚至哭鬧著反抗。

但這些嘗試,大多被這些常見的話懟回去了:

“你是個小孩子,懂什麼?”

“爸媽是為了你好,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你委屈大了,你有什麼委屈你說,我聽著!”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失望中——

我們放棄依賴他們,選擇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大人。

“有天,我爸開始跟我談錢”


突然想起去年春節的那個午後。

那天我在陽臺下曬太陽,玩手機。

隔壁屋裡,爺爺在給我爸打電話。

他先是說過節錢收到了,接著抱怨著老家這邊人情禮節費又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其他錢是怎麼花的……

開口閉口,講得都是錢。

恍惚間,覺這樣的畫面很熟悉。

原來我曾經歷的一切,爸爸已經承受了這麼多年。

退出聊天界面,我直接撥出了那個很久沒打出去的手機號——

原來這麼久沒用,這11位數我從未忘記。



作者寫得很好,很有感觸,出來工作三年了,每隔兩三個月,爸都會瞞著我媽偷偷給我轉錢,每次我都退回去,可是他總說“爸的私房錢,沒事,你媽不知道,自己去買點新衣服買點好吃的,照顧好自己。”末了再加一句“噓,這是我們的秘密”。每次想起爸媽心裡都是暖暖的,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在家也能照顧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