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給人類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淮上秋陽


首先,大戰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全面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持續時間長達4年零3個月。在這次戰爭中,參加國家多達30多個,約1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共動員了7351萬人上前線,有些國家如法國超過半數的男性公民走上前線。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有900萬軍人在戰場上犧牲,受傷者更是達到2000多萬,此外還有大約1000萬平民在戰爭中餓死女或病死;按當時的美元計算,參戰國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也達1516億美元,在戰爭主要發生地的歐洲,有人估計,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其次,大戰也造成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這三個歐洲的老大帝國崩潰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起來了,同時,在舊帝國的版圖上出現了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和匈牙利共和國等資產階級共和國。英國和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它們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削弱。相反美國卻在戰爭中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當歐洲國家忙於戰爭之際,美國人在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例,1913~1920年間,歐洲製造業的生產量下降了23%,而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也佔世界產量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欠下了美國鉅額債務,其中,英國欠美國40億美元,法國欠美國30億美元。1930年,全世界有40%的黃金儲備在美國手裡,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日本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獲利者,它趁歐洲列強忙於戰爭之際,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大力拓展勢力。1914~1919年,日本的工業總產量實際增長了1.8倍。儘管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英法等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通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維持著對世界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它們已經無力控制世界。所以20世紀30年代,它們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表現為一味妥協退讓,以求太平。

第三,大戰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當時,除了俄國十月革命之外,還爆發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以及歐美國家的許多政治罷工。從此,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並日益發展壯大。

第四,大戰還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戰爭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都在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從而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民族資產階級和民族無產階級得以壯大起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相繼爆發。


淮上秋陽


當時一戰大概是用了一千萬人的生命,換來了無數的飛機坦克還有短暫的和平。於是不久,合約變手紙,承諾變放屁。二戰又開始拉稀了,現在的聯合國就是拉稀過後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