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何不繼續向西南或西北面擴張?

賽肯貝貝小殭屍


蜀漢為什麼不繼續向西南或西北面擴張?因為蜀漢的西南面就是東南亞,西北方就是青藏高原,所以這個問題也可以換個方式來問,即中原王朝為什麼很少把領土擴展到東南亞,在元朝之前也很少把領土擴展到青藏高原?


從後世的經歷看徵緬之難

蜀漢的西南方是哪呢?其實就是現代的越南和緬甸一帶了。那麼中國歷史上對這些地區是否進行過統治呢?要說也是有過的。比如在五代十國之前,越南北部是屬於中國的,在元朝時也曾經在緬甸北部建立過緬中行省。

三國時期的形勢

但越南北部在三國時期是屬於吳國的,所以長期和吳國結盟對抗魏國的蜀國當然也不可能去跟吳國爭奪越南北部地區。而緬甸地區則已經深入熱帶,和包括蜀漢所在的川渝地區在內的中原地區相比,氣候差異極大。所以包括蜀漢在內的中原王朝想跨越這種氣候差異,在東南亞地區立住腳確實是非常困難的。

那麼具體有多困難呢?咱們就以中原王朝真正征服了緬甸北部的元緬戰爭為例,來看看中原王朝想征服緬甸有多困難。在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就遣使到緬甸蒲甘王朝要求其臣服,緬王先是假意應允,還派使節回訪北京。但卻拒不按照忽必烈的要求派王族子弟進京示好,後來還把雲南派到緬甸的使節給殺了,而且還經常攻擊已經歸降元朝的部落,最終促使元朝在公元1277年決定派兵討伐緬甸。

公元1277年到1287年之間元軍在緬甸征戰地點(紅叉處)

當時雙方軍隊在今天雲南南部的牙嵩延展開激戰,緬甸方面出動了800頭戰象,6萬軍隊,而元軍則只有1.2萬人。開戰之初元軍戰馬因為沒見過戰象這種怪物,大批受驚,後來元軍戰將忽者指揮軍隊將戰馬都繫於附近森林內,而讓士兵下馬,以密林為依託用弓箭大量殺傷緬軍戰象,最終將其擊敗。但元軍追擊緬軍進入緬甸之後,雖然招降了不少當地部落,但卻很快遇到了無法規避的炎熱氣候和熱帶疾病侵襲,不久之後只能班師。

元明清三朝徵緬的遭遇

六年之後,元軍再次徵緬,並再次在牙嵩延與緬軍展開激戰,還殲滅了上萬緬軍。之後元軍沿伊洛瓦底江南下,並在公元1285年初攻佔蒲甘王朝國都附近的罕林城。蒲甘國王放棄國都逃亡,並在兩年之後投降。之後元朝在蒲甘故地設立了緬中行省對其進行管轄。

但11年之後,此地就再次發生叛亂,元朝再次派1.2萬軍隊前去平叛。雖然元軍將叛軍團團包圍,在戰場上仍然佔據了相當優勢,但炎熱的天氣和嚴重的熱帶疾病再次使元軍減員嚴重,最終元軍被迫於公元1303年退出緬甸,事後大量將領受到處罰。

元朝對緬甸的征服雖然一度取得成功,但最終還是因為氣候原因被迫退出。而有些歷史常識的朋友恐怕都知道,當時的元朝軍隊可是有大量剛剛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的,但這樣強悍的軍隊到了緬甸,面對炎熱的氣候和熱帶傳染病也是鋒芒全無,一籌莫展。

描繪清緬戰爭的古畫

後來緬甸和明朝及清朝也曾先後爆發戰爭,甚至還從明朝手裡奪走了今天緬北地區的撣邦和克欽邦等地區。跟清朝大戰數場最終也只是以名義稱臣告終。而其實相對於蜀漢時期,元明清三朝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大幅前進,對熱帶氣候的適應能力也提高了很多,但即使這樣,這三朝也都無法克服緬甸熱帶氣候與傳染病帶來的阻礙,那麼大家也就很容易想像1000多年前並不算強的割據政權蜀漢如果發重兵對緬甸進行征服行動,結果會怎樣了。

而青藏高原在早期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因為青藏高原和內地之間也不屬於同一個氣候體系,而且存在極大的地理阻隔,所以中原王朝想要將其征服成本極高,征服之後的統治成本也非常高,駐紮軍隊因為高原病等自然原因減員非常嚴重,這對於將近兩千年前的蜀國來說,也是遠遠超出其能力了。不過高原病相對於熱帶病還是簡單一些,元朝以後人們逐漸有了一些應對方法,所以元朝以後中原王朝和青藏高原的命運就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從中國地形圖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來,青藏高原古代在地理上就很難逾越


但這一切對於蜀漢來說都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好像要求明朝去登月一樣,跨越不同地理與氣候區域的王朝至少要到蜀漢之後一千年才能出現。那麼在蜀漢的時代,諸葛亮他們不去向西南和西北發展,而選擇七出祁山和九伐中原也就是再正常也不過的選擇了,因為雖然可能性也很小,但跟不可能相比,總還是相對可行的。但在這裡要強調的是,本文裡所說的困難是對將近兩千年前的蜀國無法逾越的,但現代在人類科技取得革命性的發展之後,許多問題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應對方法,所以蜀漢時代的情況是不能套用到現代的。


桃花石雜談


三國時期,蜀國明顯是最弱的一方,於是就有人提問:為何蜀國不向西南開拓疆土呢?對此,很多朋友也是腦洞大開,甚至有人想象蜀國將領土發展到印度洋。

那麼,蜀漢究竟有沒有向西南發展的機會呢?且看三國鼎立形勢圖:

單從地圖面積而言,東吳和蜀漢與曹魏的差距並不大,但為何曹魏被公認為最強大的一方?這還是基於人口而言,在公元263年,蜀國大約有一百零八萬人,而魏國則有四百四十三萬人,而到公元280年,吳國也才發展到二百五十六萬人,也就是說,魏國的人口比蜀國加上吳國的總和都要多。

或許有人又會說,人口不夠,那為何對外發展去掠奪人口?對於這一點,六甲番人認為,治國不是單純的數學題,還是要根據當時的經濟、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制定治國方略,我們可以再看下蜀漢當時的地理環境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時在蜀國的西邊是青藏高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所以要發展只能往南邊方向了。

南邊那時還沒形成強大的國家,那個什麼蒲甘王朝,要800年後才建立,有點實力的也就是位於今天緬甸的驃國,理論上是可以往南打的。

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開疆闢土,需要人,也需要錢糧,蜀國能否支持?

蜀漢早期,諸葛亮南征孟獲時,孟獲僅有2萬兵力,諸葛亮也才用了3萬人,卻是幾乎動用了全蜀國可機動兵力來打這場戰爭,當時孟獲所在的南中地區在東漢時期已經屬於益州轄區內,諸葛亮七擒孟獲名義上也是平叛而已,再往南,就要面臨更復雜的形勢了。

不過,理論上還是有機會的,根據後來的《舊唐書》記載驃國在“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餘裡,去上都 一萬四千裡。其國境,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大約是在今天緬甸的位置,驃國在唐朝初期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個城鎮,在三國時期應該更少,蜀漢如果不亡,還是有機會打下來的,也有機會發展到印度洋,前提是北邊和東邊無戰患。

但是,蜀漢有過不打仗的時期嗎?當然沒有。實際上,不單蜀漢,整個華夏民族在三國時期確實錯失了很多向外發展的機會,在嚴重內耗人口減少大半的情況下,孫權還能收復交州、新闢夷洲,如果早日統一,比如曹操赤壁大戰贏了,那麼後來又會是什麼情況?

可惜的是,歷史就是歷史,所以,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三國不停地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口不停地減少,最後迎來五胡亂華的痛點。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章武元年(公元221 年)春。

從劉備於成都登基開始,蜀漢其實一直都在向外擴張。除了沒有向西擴張外,其它七個方向都有擴張的實際行動或者擴張預案。只不過由於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名氣太大,掩蓋了其它方向的擴張,導致這些擴張都不太有名。

下面分開細說。

先說蜀漢為什麼不向西面擴張。這個原因很簡單,蜀漢的西面挨著青藏高原,看似好像很近很近,一步就跨上去了。但實際上,當時從成都平原往西,根本就沒有上青藏高原的路。沒路怎麼擴張?歷史上第一次將青藏和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時期的吐蕃人。所以蜀漢不可能向西擴張。(中原王朝從四川向西藏擴張,那還要等到明清時期)


向東擴張——失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由於關羽丟了荊州,劉備集團被困在了巴蜀之地。當時的蜀漢,面臨著一個抉擇問題——自己這個政權的前途在何方?

永遠待在蜀地行不行?

不行!不出徵,不對外擴張,與等死無異。

那麼,既然要擴張,應該往哪個方向擴呢?

首先,趙雲給出了意見,他認為應該北伐國賊曹丕——這是一個政治正確的意見。

但是,劉備認為應該向東,也就是向東吳方向擴張——這是一個穩定軍心的方案。

當然,也有人認為應該不要動,也就是什麼都別幹——這是一個混吃等死的臭招。

最後,劉備堅持了自己的意見,提兵五萬向東征討東吳(其中有一萬是蠻夷兵)。這便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夷陵之戰。


關於這一戰的過程和結果就不提了。這裡只說說影響。影響有兩點:

第一、蜀漢瀕臨亡國!

除了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之外,其它地區基本全部造反了。甚至就連離首都成都不遠的漢嘉郡(雅安市)也造反了。諸葛亮看似白撿了一個國家的統治權。但實際上,他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權,幾乎就相當於是二次創業

第二、確立聯吳抗魏的國策。

從劉備病死於白帝城開始,蜀吳和好。自此蜀漢便不再向東面和東南方向進行擴張。因為這兩個方向都是東吳的地盤。

截止這裡,八個擴張方向中的三個方向被徹底的Pass掉。

向東擴張是東吳,那是盟友。所以Pass

東南方向也是東吳,一個樣。直接Pass

向西擴張沒有路,勞民傷財。於是Pass


向南擴張——中途而廢

劉備病死的當年,諸葛亮回到成都,先派人平定了漢嘉郡的叛亂,穩定了蜀漢在巴蜀核心區的穩定。在經過兩年的休養生息後,蜀漢的經濟得以恢復後,於是對外擴張的討論再次被拿到了檯面上進行討論。

當時,他提出了擴張方案:一是北伐,討伐曹丕;二是南征,穩定後方

巴蜀本土士族代表譙周認為,咱們巴蜀是天府之國,自保足以。咱哪都別去,北方被曹魏佔了,佔了就佔了,反正我們也打不贏他們;南方的蠻族造反,反了就反了,反正他們那邊也都是窮地方,我們派兵去征討,太特麼不划算了。總之就是一個觀點,我們窩在四川盆地就行了。

荊州外來戶的代表諸葛亮認為,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就算我死了,北伐這個政策也是要貫徹下去的。但是北伐之前,咱們的南方不能有隱患。所以我決定了,先南征,再北伐

。總之就是打!我們不能這麼窩在蜀地等死。否則我對不起先帝,也對不起我年輕時的政治理想。



公元225 年,諸葛亮南征南中蠻夷。隨後大獲全勝,蜀軍主力回師成都。他這次軍事行動的成果,絕對是矚目的。首先南中數郡被重新收復,蜀漢的國土面積增加了;其次是南中蠻族的一萬多壯男被編入軍隊,部分地區乖乖上繳金銀丹漆、戰馬耕牛。蜀漢在南中的影響力加強了。

後來有人說諸葛亮這次南征,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南中問題。在《襄陽記》中更是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返。“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諸葛亮的部隊剛走,南蠻就叛亂,殺了蜀漢守將。其中有兩個郡的太守還是諸葛亮親自委任的(南中叛亂時,永昌郡有兩個人堅決支持蜀漢。諸葛亮大力表彰了他們的英勇行為)。可惜的是,諸葛亮的軍隊一離開,這兩個人就被南蠻幹死了。最後,幸虧建寧當地的土豪李恢出馬,才平定了叛亂。

由此可見,儘管諸葛亮名義上搞定了南中的叛亂。但實際上,蜀漢對南中的控制力,仍然是不足的。

不過諸葛亮沒閒心管南中的爛事。他的目標在北面,他要北伐曹魏,光復漢室。

於是,諸葛亮的南征因此便半途而廢。蜀漢的第一次向南和西南方向的擴張,也就此打住。


蜀漢向北、西北的擴張

關於諸葛亮的北伐,就不細說了。這裡主要談影響,有兩個影響:

第一、保證了蜀漢北面的穩定,使得魏國對蜀漢不敢小視,並且還拿下了兩個郡(曹魏放棄的武都郡、陰平郡)。

第二、用事實告訴了之後的繼任者,北伐是一條困難重重的路。於是,接替諸葛亮執政的蔣琬,直接將北伐方案叫停。雪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只允許姜維以偏師對魏國進行小規模的襲擾)

另外,誰說蜀漢不向西北擴張了?岐山就在漢中的西北方向。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他的目標就是西北!蜀軍以趙雲為偏師出箕谷,吸引魏軍分兵。主力則兵出岐山,直撲隴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這不就是在向西北擴張麼?



第二次向南擴張——依然中途而廢

公元234 年,諸葛亮去世。他死後,蜀漢的北伐政策被叫停。這一停就是二十年,直到二十年後才又開始向北擴張。而在這二十年中,蜀漢的主要擴張方向都是南面。

為啥是南面呢?前面已經說過了。諸葛亮南征的效果並不好,南蠻其實根本就不服,對蜀漢南面造成極大的隱患。就在諸葛亮病死的前一年,南蠻又反了,帶頭的叫劉胄。當時的庲降都督張翼搞不定,是諸葛亮派出馬忠協助張嶷才把劉胄乾死。


比牂牁郡劉胄造反更讓人頭疼的是,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簡直就是個三不管的地帶。那些當地的蠻人雖然名義上歸順蜀漢,但卻一直不服從中央,諸葛亮一直到死,都沒有騰出手來收拾他們。比較搞笑的是,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遠遠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縣,“遙領”越嶲太守……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裡,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

由此可見,南中之於蜀漢,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服帖。平定南中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長期且艱鉅的大工程,諸葛亮只是開了個好頭,但是並未完工。之後他就專心去搞北伐了,沒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即不留兵,也不運糧,玩“南人治南”。

這一切,在諸葛亮去世後被慢慢改變了。

公元235 年,蜀漢平南中行動正式開始

。當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駐地,從平夷縣遷到了味縣。也就是從現在貴州的畢節移到了雲南的曲靖。蜀軍向南中延伸了幾百裡,這是強龍要壓地頭蛇的節奏。

蜀漢大將馬忠駐紮建寧郡後,靠著武力逼著南蠻對他又愛又怕。到了240 年,中央覺得時機成熟,該收拾越嶲郡那幫蠻人了。於是馬忠的部下張嶷被任命為越嶲太守,帶兵去教蠻夷做人。(順便也幫越嶲太守上任,不能總是遙領吧)

三年(240年)春,使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三國志·馬忠傳》



張嶷帶兵殺向越嶲後,恩威並施,不服的就直接殺。殺的越嶲蠻夷紛紛叫他“爸爸”。三年之後,張嶷風風光光地將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邛都縣。

在官三年,徙還故郡,繕治城郭,夷種男女莫不致力。——《三國志·張嶷傳》
延熙五年(242年),乃還舊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興復七縣。——《華陽國志》

隨後,張嶷又接到命令,將定莋、臺登、卑水三縣的蠻夷殺的服服帖帖,因為當地的鹽鐵漆等資源,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我們知道,南蠻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白羊。張嶷能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離不開中央對他的大力支持。張嶷遷回邛都縣後,在當地設置了七部營軍、四部斯臾。後來發現兵不夠用,中央又給他配備了赤甲、北軍二牙門和斯臾督軍中堅,確保能對叟夷的威壓。若是沒有中央的支持,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辦到的。

因此,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對南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南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將實際佔有的國土向西南方向進行了延伸,並鞏固了對南中的統治。

只不過,蜀漢北面有曹魏的壓力,東面也要防著東吳,加之它自身的實力不足,影響了向南擴張的速度。截止到姜維北伐前,蜀漢還沒有徹底搞定南蠻。

既然連南中蠻夷都沒有搞定,蜀漢也就不可能繼續向更靠西南的緬甸擴張了。

向東北擴張——腹死胎中

諸葛亮死後,蜀漢大將軍蔣琬另行規劃了兩條伐魏路線:一條是東征,即順著漢水、沔水東下,襲擊上庸、魏興,直入荊州;另一條是西進西涼,立足於關外,與曹魏共存。

建興十三年(235 年)四月,蔣琬被拜為大將軍。當時曹魏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也想趕時髦做皇帝,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公然與曹魏叫板。

蔣琬看到魏國內亂,便想趁此渾水摸魚,與東吳聯合出擊,興兵討魏。第二年,蔣琬帶領大軍屯住漢中,虎視眈眈。

可惜,當蔣琬開始下達出戰號令時,司馬懿已經平定遼東,勝利班師。落井下石的想法落空了,蔣琬和姜維只得打道回府。

回到成都後,蔣琬開始換思路,他下令蜀國工匠造船。姜維大驚:要南水北調,然後坐船去打魏國嗎?

蔣琬認為,諸葛亮多次從出兵秦川,那裡道路險峻,運輸艱難,終無所成。我們乾脆順著漢水、沔水東下,襲擊上庸、魏興(今湖北陝西交界處),直入荊州。

對於這個方案,朝中對蔣琬的伐魏路線產生了劇烈的反對意見。有些將領認為,沿漢水東下太冒險。萬一作戰不利,我們會逆水而退,很難撤兵。

蜀後主劉禪向來沒主見,蜀漢朝廷一直是誰說話的嗓門大,大夥就聽誰的。蔣琬一個人吵不過一群人,然後他就去漢中了。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麼?

蜀漢延熙四年(241 年)十月,劉禪派費禕和姜維去給蔣琬做思想工作,讓他回來。結果沒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現了。蔣琬、費禕和姜維一碰頭,這三個由諸葛亮指定接班人湊在一起一商量,居然達成了共識。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不北伐中原,我們死也不回去!

三個人在漢中揹著劉禪達成了分工協議:蜀軍計劃對涼州展開猛攻,蔣琬駐涪陵,姜維駐涼州,兩人東西併力,姜維為主,蔣琬鎮後,互相策應。根據這一協議,蜀不再圖謀關中,而是立足關外;不再圖謀消滅曹魏政權,而是與魏國並存。

然而,延熙六年(244 年)十月,正當蔣琬進駐涪陵,準備實施他的“東西併力”的戰略規劃時,他的病情加劇,不能理事,朝廷遂任命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代理蔣琬負責軍國大事。蜀漢內部為了維持穩定,於是蔣琬提出的“東西併力”的計劃就此擱淺。


向西北擴張—徒勞無功

公元253 年初,蜀漢大將軍費禕被刺殺。同年夏天,姜維取代了費禕的位置。他上臺之後,蜀漢立即停止了所有方向的擴張,改為向西北擴張。

姜維向西北擴張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是涼州天水人,他的擴張方向是自己老家。而涼州就在蜀漢的西北。

姜維在接替費禕之後組織的第一次北伐,是他十一次北伐中原的第六次。這次他憋足了一口氣,動員了幾萬人馬,大舉出徵。以蜀漢的國力,肯定是經不起南北雙線開戰的。於是254 年,在南方殺的蠻夷叫爹的張嶷就從越嶲郡被調回,加入姜維的北伐隊伍。然而同年張嶷戰死。他的死也標誌著蜀漢對南中重點經營的結束。

從254年—262年,蜀漢把重點全部放在了西北方向。可惜的是,姜維不給力,連續六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公元263 年,魏國三面伐蜀。鍾會率領的主力魏軍從漢中進攻,鄧艾率領西路軍從西北方向的陰平郡殺向成都平原。

姜維十一次北伐,幾乎每次都向西北方向發動進攻。結果鄧艾就這麼反攻了一次,蜀漢就滅亡了。

最後做個總結:以蜀漢為中心,共有八個方向可供擴張。其中正西方向無路可走,直接排除掉。正東和東南方向由於是吳國,也直接排除掉。東北方向,蔣琬提出過設想。但是反對的意見太大,最後腹死胎中。

接下來是向北擴張,也就是直取關中。諸葛亮的後兩次北伐就是這個方向,但是難度非常非常的大,兩次都失敗了。

最後是正南方向、西北和西南方向,蜀漢也一直在擴張。其中西南方向,蜀漢花了二十年時間經營南中,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西北方向更是蜀漢後期的主攻方向!姜維在這個方向整整打了八年之久。

因此,蜀漢並不是沒向西南和西北擴張。蜀漢確實是擴張了,只是礙於實力不足,每次都是無功而返。


Mer86


漢昭烈帝劉備死後,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吏治清廉、經濟繁榮、軍事強大。蜀漢的國力與魏國、吳國相比,沒有什麼優勢,所以蜀漢應該嘗試向其它方向發展。

蜀漢的西北方向,是青藏高原,致使蜀漢無法往此方向發展。然而蜀漢的西南方向,是廣袤的東南亞。當時東南亞的土地上,基本為原始形態的土著部落。諸葛亮本可開疆拓土主宰東南亞,但這些原因,阻礙了其向西南方向發展。



原因一,地理因素。與蜀漢接壤的東南亞地區,基本山巒疊嶂、氣候溼熱。憑藉古代的科學技術,難以開發廣袤的熱帶原始森林。而且每當雨季到來,漢族人也不適應幾乎天天下雨的天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原因二,人文因素。由於東南亞的土著人,與漢族人語言不通、意識形態不同,便會經常爆發衝突。即使如孟獲般,長期歸順漢朝的土著首領,也會時不時地反叛。於是諸葛亮不得不“七擒七縱”孟獲,以換取土著部落對蜀漢的信任。——東南亞土著人,不會如內地省份的百姓那樣,欣然接受蜀漢統治。

原因三,價值因素。諸葛亮以“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為其畢生的追求。所以當蜀漢國力強盛後,諸葛亮便揮師北上統一中國,而不是向西南發展主宰東南亞。——可惜諸葛亮北伐失敗,使蜀漢再也沒有實力往西南方向發展。



這就是為何,即使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後,蜀漢卻沒有繼續向西南方向發展。


愛暢想歷史


其實蜀漢一直在向西南和西北進行擴張。

歷史上諸葛亮在北伐前,曾首先率兵平定了南中(雲貴)的叛亂。但實際上嚴格來說,諸葛亮南下並不算是平叛,而算是攻佔南中,拓展版圖,因為此前,南中這個地方本來也沒有直屬於蜀漢。

在西漢時期,西南這個地方本就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還各自建立有政權,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夜郎國,只不過這些地方政權名義上歸附漢朝,但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還是自成一體的。

到了漢武帝時期,通過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的方式,逐步的將這些地區納入到漢庭的直轄當中,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直到東漢末年時,劉璋父子對南中所能掌控的區域也僅僅侷限在犍為屬國和益州郡,而且即使是已經設置了郡縣,這些地方的郡守等官吏也是由南中大姓掌控的,朝廷對這些地方採取的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政策,也就是高度自治的辦法。

劉備入蜀後,以朱提為基地,向南中展開招降、安撫的政治攻勢,即最大程度爭取這些地方的擁護和支持,當時受劉備派遣進入犍為屬國任都尉的鄧方就是其中之一。史載:“時南中夷落未附者猶多”。所以,劉備去世時,南中對於蜀漢而言,並不算是領土,而只能算是一種藩屬關係,蜀漢並不能直接從這些地區徵調兵員和賦稅。

劉備夷陵兵敗後,除滇西永昌郡太守呂凱繼續擁蜀外,其他地方的夷帥都倒向了東吳,成為東吳的藩屬。所以,諸葛亮南征,雖然被後世解讀為平定叛亂,但本質上其實為蜀漢開疆拓土,也為了穩固後方。

諸葛亮的南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最終不僅實現了夷帥們對蜀漢的臣服,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打破了過去西南完全由南中大姓以及夷帥們掌控的局面,原有的四郡被重新分割,蜀漢朝廷任命的官員也開始掌握實權。自此,南中不僅真正成了蜀漢的版圖,而且蜀漢也可以從中直接徵調糧草兵員(無當飛軍就成了一支勁旅)。

那麼既然南中已經平定,為什麼諸葛亮不繼續向廣袤的西南進兵呢?有人就提出為何不乾脆拓展到印度?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蜀漢國力太弱。歷史上,國力鼎盛時期的秦王朝,尚且費盡周折才勉強將南越納入版圖,而此時國力不及秦朝十分之一的蜀漢,面對情況更加複雜的西南地區,顯然也是力不從心,因為攻城容易,攻心最難。即使諸葛亮有心繼續向西南進軍,蜀漢的國力也無法支撐起對這些地區的有效管理(包括軍隊駐紮、官吏任命、幫助西南各族同胞開發等

相比繼續向西南挺進,北伐反而相對容易。因為北伐的目標區域原本就是漢文化傳統區域,百姓對蜀漢、曹魏,認同感是一樣的,不會認為你的文化、習俗不同而產生對抗心理,攻佔這些地區後,可以直接進行生產恢復,而不需要經歷開發這個漫長的過程。

歷史上,諸葛亮數次北伐,目標都是瞄準了西北地區,因為這些地方是曹魏統治的薄弱地區,蜀漢一旦攻佔,不僅可以對曹魏形成居高臨下的態勢,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區可以為蜀漢提供糧草、戰馬、兵員,即使不能短期內統一,也可以不斷蠶食曹魏地盤。比如第一次北伐時疆域拓展到了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後因戰略失誤丟失),第三次北伐時又攻佔了武都、陰平。

所以,總體而言,諸葛亮主政時期,蜀漢的疆域確實是從西北、西南兩面在擴展,只是因為多種因素在內,導致蜀漢的戰果並不大罷了。


秦皇漢武


爭霸中原還真是必須的,就三國時期而言,中原乃富庶之地,人口物產最為豐富,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蜀漢以漢朝繼承者自居,其立國目的就是收復中原、光復漢室,從這一點出發,原漢朝境內的曹魏和東吳是蜀漢最主要的敵人。

三國中曹魏實力最強,抵得上蜀漢和東吳的總和,這使得蜀漢需要和東吳聯合抵抗曹魏,儘管東吳是盟友,但跟蜀漢也生過齷齪,與東吳交界的東面、東南面無法擴張,但必須派兵守衛。

而北部的曹魏是蜀漢軍事進攻的主要目標,北伐是蜀漢軍事行動中最為頻繁也最為出名的,只是屢戰屢敗,戰果不佳,但為了防止曹魏反攻,北部也必須駐軍。

話說回來,在北部擴張屢次受挫後,蜀漢沒有考慮過向南和向西擴張嗎?還真考慮過,只不過因為地理環境的限制和軍力、財力的限制戰果寥寥。

蜀漢的西面是青藏高原,是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到如今都不算交通發達,三國時期更是連路都沒有,蜀漢要想往西打,難度係數爆表,而且苦寒高原對農業文明幾無裨益,難不成蜀漢會打下青藏高原再繞道從西北進攻中原?這是唐朝時吐蕃的做法,可蜀漢跟吐蕃有天壤之別,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當時提都沒人提。

蜀漢的南面和西南面是南中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雲貴和四川南部,儘管諸葛亮七擒孟獲很出名,但這地界直到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才真正納入中央管理,蜀漢當時只是名義上統治著這片土地,接受各部落的進貢和蠻兵,地方上還是以各部落為主。

況且這一片都是士人眼中的蠻荒之地,興趣本就不大,如今已經臣服,要經過南中、越過群山峻嶺去征伐東南亞的土地,別說蜀漢沒興趣,就算是有,難度實在太大,成功率極低。


平沙趣說歷史


一個是蜀漢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的資本。蜀漢總共兵力也就64000人,預備役兵力40000多人,全國總動員總共兵力疊加起來也不過10萬出頭。當時蜀漢帝國的領土面積大約是100萬平方公里,跟魏國的領土交界線有500多公里。這麼點兵力用來防禦魏國已經非常困難了,再分出兵力去打西北根本辦不到。

其次,蜀漢不缺土地,缺人口。而往西發展那裡全部是蠻荒之地,那裡是遊牧羌族人的領地。蜀漢帝國扣除部隊之後的總人口不過93萬人不到,這麼一點人口分散到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根本就不夠用,比現在成都的一個區的人口還少。當時整個蜀漢帝國都沒有多少城市,人口分得很散,統計後大致是,成都有人口29萬人,漢中有大約15萬人,巴郡永安各有10萬人,江州城12萬人,南中地區有大約15萬人,其他的都沒有多少人了,整個國家裡零星幾百裡都是荒無人煙。像這樣的國家就不應該打仗,而應該大家窩在屋子裡拼命造人,修養生息個幾十上百年。

最後,西南遊牧民族不好惹。他們的土地同樣地廣人稀,大部分是無人區,打起遊擊來死纏爛打,追還追不上。蜀漢只有三千騎兵,就這麼一支騎兵部隊還是馬超帶來的西部遊牧人。蜀漢只能跟他們和平相處,想要跟遊牧民族打仗會先把自己窮死掉。


優己


蜀漢為什麼不往西南和西北方向發展?這是一個地理問題,不是歷史問題。

先來說蜀地的地理環境:四周都是高山,中間是成都平原,所以四川其實就是個盆地,中間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這三條江在四川盆地內)和金沙江(已屬於川西高原)四條大江,所以才叫四川。

古代的蜀地,不包括現在的川西地區。不是古代的君王不想往西邊發展,而是因為川西地區乃是高原,地形複雜,而且西部屬於少數民族,諸葛亮出師表裡寫的是“西和諸戎”,也就是隻能和他們維持“和”的局面,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因為就算要打起來也很難,地形複雜進行軍事行動的成本很高,而且就算打下來也很難經營,因為氣候惡劣,無法生產,難有錢糧。再者,“諸戎”難以開化,兇很好鬥,就算打下來也難以維持局面。

同理,西南方向也就是現在的雲南地區,也是高原地形。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寫的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的環境和川西高原差不多,無法生產,更不要說經營其地了。同時,諸葛亮深知這裡的蠻族難以教化,所以重在收服人心,才對孟獲七擒七縱,讓他心服口服,不敢再起來作亂。

至於西北方向,那就更惡劣了。也就是現在川西北和青海、甘肅地區。川西北和青海地區現在都是無人區,那疙瘩氣候寒冷,農作物根本無法生長,連牧民都無法在此放牧。而當時甘肅地區屬於曹魏的領地,想要發展那就要幹仗,難!

綜上所述,往西南和西北發展,不是蜀漢集團不想,而是不能,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lixiang1984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明白擴展是為了什麼。

從戰國七雄不斷的吞併小國,不斷的攻破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從而進到中原爭霸來看,擴展的目的在於擴充土地,人口,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從而提高自己在中原爭霸的基礎或者說侵略他國或保障本國的基礎。

所以擴展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實力,也就是要獲得土地,獲得人口以及重要的戰略要地。

那麼我們來看看,三國時蜀國的西南或者西北面是什麼。

先說說西南面。蜀國當時疆域已經包括了雲南全部,緬甸一部分,再往西南就是要取緬甸全景的節奏。可問題是在當時雲南這地方已經少有人煙,更何況緬甸了,而且這些地區屬於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林木資源豐富,但開墾良田難度很大,如果要開發則勢必要遷移大量的人口,前期投資太大,回報時間太長,蜀國支撐不起,而且諸葛亮為什麼要七擒孟獲啊,就是因為佔領這些土地後,無法管理好,需要孟獲替他去管啊。所以往西南這條路不通。

再說說西北面。蜀國西邊是橫斷山脈,那裡都是崇山峻嶺,白雪皚皚,在當時有沒有路都不知道,即使有路可以去佔領,那麼這麼片地區佔領了後能得到多少可以耕種的土地,又能得到多少人口,即使是現今那片地區也只有旅遊業能夠興盛。而過了橫斷山脈就進入西藏高原了,那上面雖然可以放牧,但一般的平原人進去能不能適應還不知道 更不要說佔領了。西北邊是青海,也是青藏高原,況且魏國已經在西寧設立了郡守,會等著你蜀國去開拓嗎。所以向西北面開拓也不通。

那麼就只剩下東邊和北邊東北邊了。東邊是吳國,秉持著交好東吳共抗曹魏的理念(二三聯合抗第一),所以東邊不能擴展,那麼也就只要北邊東北邊的魏國了。而且漢中地區也是戰略要地,通過漢中可以進入關中,進入河洛地區,也可以往河西走廊擴展,這些地方都是良田,都是人口密集地區,佔領後如果治理得當實力可以很快提升。


時光之意



蜀漢為何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擴張?

蜀漢崎嶇外,江湖莽蒼中。劉備戎馬一生,歷經艱辛,才擁有蜀漢一片江山,在奪取漢中後,蜀漢成為能與曹魏匹敵的政權。而關羽北伐,大意失荊州,致使蜀漢的土地面積、人口、軍隊大幅度減少,關羽被殺,劉備誓死要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彰武元年(221年),劉備率舉國之兵伐吳,與東吳大都督陸遜在夷陵地區決戰。


只可惜劉備被火燒連營七百里,這樣蜀漢幾乎喪失了全部的人才兵力,再加上失去荊州,可以說動搖了蜀國的根基。夷陵之戰後,蜀國成為三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諸葛亮北伐也就只有十萬軍隊,人才凋零,蜀中經濟發展下滑。然而積貧積弱的蜀漢為何沒有向西南或者西北擴張?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為何沒有向西南擴張。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為了北伐,曾帥兵七擒孟獲,平定南方,而平定南方後,諸葛亮並沒有繼續向南或者向西南進軍,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其一,諸葛亮平定南方,是因為當時南方的孟獲叛亂,為了更好的北伐,才鎮壓孟獲,收服南方少數民族。至於再偏南或者偏西南的地區,那裡並沒有叛亂,諸葛亮要出兵,就會師出無名,必然會激起更多的民族仇恨,蜀漢更不想四面樹敵。


其二南蠻地區,地困人伐,經濟發展極其落後,而且是割據的部落,每個部落間雖然有聯繫,但卻是彼此封閉的,這樣落後的地區就算得到了,對於蜀漢也沒有太大幫助。如果再向南或者西南發展,那裡更為落後,荒無人煙。三者,南蠻地區武器發展落後,有的甚至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部隊幾乎沒有什麼作戰能力,對於諸葛亮的北伐也沒太大用處。


其次分析諸葛亮為何不向西北發展。西北為雍涼苦寒之地,也是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但西涼有一個好處,就是西涼人身強體壯,而且西涼軍驍勇善戰,從呂布和馬超的西涼軍就可以看出來。然而西涼卻早劉備曹操佔領。曹操在西涼地區實行三策,即屯墾、養兵、養民,曹操曾讓中原之人赴西涼屯墾,可以免收三年的稅租,而西涼本土人士,也可以三年不交租。


並且承諾數年之內不在西涼徵兵,讓雍涼地區好好休養生息。因此曹操在雍涼地區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雍涼地區與關內中間隔著祁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就曾佔領隴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並想以此為根基,切斷雍涼和關內的聯繫,乘機佔領雍涼地區。然而卻派馬謖守街亭,致使蜀軍第一次北伐失敗,因此諸葛亮不是不想往西北擴展,而是沒有機會吧。


再次蜀軍的主要任務是克復中原,匡扶漢室。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踐行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策略,其主要任務是匡扶漢室,還於舊都。因此諸葛亮除了南下平定南蠻,並沒有去襲擾其他地區,因為蜀漢本來就積貧積弱,沒有更多的力量去四處征討,消耗掉蜀漢的元氣,曹魏可以輕易的滅掉蜀漢。再者說諸葛亮要想攻城略地,掠奪財富和人口,中原是最好的選擇,而諸葛亮自恃能力過人,也更不會畏懼蜀漢,因此並不會王顧左右而言他,所以蜀漢兵峰所向,直指曹魏,而不是西南或者西北地區。

你是如何看待蜀國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