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都有哪些好吃的野生菌?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吃著菌啦”,常用昆明口語一句,陳述句字面意思以外,一旦口風有變,轉變成疑問句反問句,立刻凶神惡煞起來,程度相當於全國通用“吃錯藥了”,經常用來向一切得意忘形冥頑不靈語言行為實施口頭打擊,情緒情感內容豐富,憤怒諷刺憐愛成分,都可能含有。

雲南以外的人,大都相信一條坊間消息:每個昆明人都有一個吃菌中過毒的朋友,幻見過小人兒滿眼飛翔。其中的“菌”所特指的菌子,就是見手青。同樣生長於雲南鄉野間的“松茸“,不知何時悄然登上菌子家族翹楚的寶座,甚至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

全國人民對菌子的複雜情緒,由此也可見一斑。

敢於胡亂

撰稿人

《舌尖上的中國》雲南美食顧問“敢於胡亂“,江湖人稱亂師,以觸摸千奇百怪的雲南食材為樂,遨遊嬉戲於雲南各地菜市場、鄉街子,饕餮之餘,實則是一個雲南文明的梳理者、田野調查者。

松茸、松露、雞樅、乾巴菌當前,舍松茸、松露而取乾巴菌;其次雞樅,松露最後。

讓我們跟隨亂師——一個地道雲南美食探險者,一起討論雲南菌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注:雞樅的樅,正字應該是提土旁,目前均用“樅”字代替。)


松茸的雲南語境

翻開松茸食用史,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深感對此物的認知,至少可以劃分為兩個不大對稱的世界:雲南人的松茸、雲南以外其他人的松茸。其實雲南所出松茸類,不止一種,有松茸、假松茸、青岡蕈、粗壯口蘑幾種。

穿越回到20世紀70年代,在我尾隨“菌前輩”開始上山學著撿菌那些年,滇中一帶,松茸還只是一種雜菌,連個稍微正式些的名稱都還沒有,只能山寨雞樅的名號,等而下之為“臭雞樅”。

▲ 菌子分類 敢於胡亂/攝

怪就怪松茸那股獨特的氣息。

雲南漫山松濤的地方,多不勝數,山裡人燃松明引火照明,自然對類似的氣味,不甚感冒,有人甚至深以為惡。

當年對氣味態度,我依然記得,但有汽油味道遠處翩然飄來,必大感芬芳無比,一定深呼吸。後來事情的變化,想必很多人都已經知道:松茸慢慢地一步登天,搖身成為高級食材,野生菌新貴。

當然,以雲南植物資源的豐富,各地人民或多或少保留著一點採集的風習,具備凡可吃之物皆吃的襟懷做派,面對松茸,不是完全不吃,而是不太得法,偶爾隨便吃吃。

即便隨便吃吃,以投上幾朵入雞湯肉湯隨便煮煮為主。或有牧童放牛羊,避雨於林間樹下火堆邊,投幾枚松茸骨朵燒烤充飢,可惜缺乏山葵醬油配合激盪,無法獲得上味。

▲ 交松茸的藏民 敢於胡亂/攝

記得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某年春節期間,有回坐了幾天汽車跑迪慶中甸玩,問題出來啦,客棧家要過藏曆年請春客,我們一行即將陷入無居無食境地。最後還是老闆的母親寬宏,待見我們為客,各種飯食酒菜間,還有松茸燉雞一土鍋招呼。

那是我頭回規模建制地吃松茸,彼時天寒,該地高海拔,身體內需旺盛,加上酥油茶青稞酒氣息呼應,那一鍋松茸雞湯,吃出一頭密汗,兩腋生風,感覺良好。

▲ 松茸 敢於胡亂/攝

既然松茸屬於值錢貨,雲南人民不會坐視不吃,但吃風畢竟有限,有客自遠方來,可以拿來大方招待,如果自己人吃,還是滇中乾巴菌、見手青、其他地方雞上位。

接觸機會一多,接收外來飲食風氣,吃法也豐富起來,從單一的燉湯蔥蒜辣子炒,進展到刺身、炭烤、隔水蒸種種,還略有些變通,比如隔水蒸,效仿雲南傳家菜釀青頭菌,菌帽中塞入肉泥菌柄泥混合。

雲南地產火腿,也作為祛土腥提鮮料泛用。

▲ 烤松茸 敢於胡亂/攝

記得名廚樑子庚雲南行,楚雄南華市場一見松茸,就熱烈呼籲要晚間切厚片炭烤,佐單一麥芽。

不過話說回來,我對松茸的態度,還是老樣子,松茸、松露、雞樅、乾巴菌當前,舍松茸、松露而取乾巴菌,其次雞 ,松露最後。


了不起的見手青

滇中昆明、玉溪、楚雄一帶,菌季開場標誌性物質,見手青無疑。見手青不出場,不真正吃進嘴裡,其他同期出現的菌子吃得再多,也不好意思對外宣稱“吃著菌啦”!

市場上的見手青,辨認起來並不困難,菌體一旦被觸摸,1分鐘內受壓接觸面分泌的汁水液體,就會氧化為青紫色,以致整裝待售的見手青,有那麼一點青面獠牙的跡象——採集運輸分銷過程中,已經幾度見手。

不必擔心,這些顏色,包括清洗分解過程中出現的色變,一旦烹炒受熱,立刻就會消失——從這個反覆變化過程中,似乎可以感覺出一點亦正亦邪的意味。

說見手青亦正亦邪,正方觀點明確:香氣高揚,口感豐富,可細膩脆嫩、可濃郁順滑、可形質香脆,單吃下飯都令人沉醉,吧啦吧啦,好吃到沒有朋友、香到想哭一類情緒宣洩,也摻雜其中。

反方出於謹慎,在分辨烹飪方面憂心忡忡提出警告,本質上與正方並無不調甚至同夥,但缺乏可行的 終極解決方案。至於“雲南毒蘑菇”一類聲音,發出者可能 連見手青實物也未必見過,純屬起鬨湊熱鬧。

▲ 黃見手 敢於胡亂/攝

謹慎很有必要。其實吃見手青中毒的,總結下來無非幾點:烹飪不當,熟化不夠、不均或過度;菌種過雜,熟化不均;不注意受眾個體差異,耐受力不一。

老一輩的謹慎,值得推崇:不吃頭水菌以外,還有菌子“嘈”容易引起人體虛弱的說法,需要油水剋制,也最好不要連著頓吃。

▲ 紅見手 敢於胡亂/攝

如今,吃見手青由靠技巧直接油鍋硬炒,慢慢向二次烹飪轉變,或過油或飛水再烹炒,漸成主流,湯煨黃燜的溫度時間初步達成安全下限共識,近年還有先蒸熟、微波爐熟成 再烹飪法出現,向量化準確方便易掌握方向靠攏。

採用合理方法,控制住烹飪溫度和時間,或許就是終極解決方案,見手青系,可能由此褪下汙名,開花孢子四散。

有毒食材,世上多了。

野生菌皇后雞樅

雞樅名稱的由來,我想從開傘雞樅菌帽上羽毛狀的分裂,就可以得到啟發和聯想,那些分裂的機理,與蘆花母雞的羽毛,恰在似與不似之間,按中國繪畫的理論就是神似。

還有滋味,不知道是因為雞樅湯的鮮甜,與土雞湯相似度較高,還是民間古法雞樅經常與土雞同燉,命名這種野生菌的時候,上來就先來個“雞”字,也在情理當中。

▲ 路遇雞樅菌,80-120一公斤,都是野生的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是雞樅氾濫的時代,吃雞樅的奢侈時代,卻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那個奢侈時代,奢侈的清理雞樅,完全不必清洗,只需要刮削去菌柄表層部分即可,這樣最大限度地保留住鮮甜。此法目前已經不合時宜,一般先用水泡軟菌體附帶的泥土,流水刷洗,然後晾乾水分,再行分解。

雞樅最美好的時候,要算剛剛拱出地面的清秀骨朵,鮮嫩清脆鮮甜,分解這種雞樅,手指可以清楚地感覺到脆嫩。

雞樅骨朵最脆嫩的部分,要算菌柄中部稍靠下的位置。這一部分,適合炭烤,甚至可以生吃。骨朵開傘的雞樅,適合也划算煉製雞樅油。民間分解雞樅通常不使用刀具,全靠手工撕小,以便炒煮的時候,斷面不規則、接觸面大而方便出味入味。

雞樅的烹調適應程度最高,似乎任何一種方法,都能夠適應,並且油制、乾製以後不失風味,據說早在民國年間,開在省外大城市的雲南餐館,頭牌菜跑不了就是雞樅,並且常年供應。雲南烹飪雞樅通行的配料是:火腿、辣椒、蒜片。

▲ 青雞樅 敢於胡亂/攝

比較野逸鄉土的,要算涼拌雞樅:炭火先烤熟雞樅骨朵,然後撕小,用辣椒、蒜泥、鹽巴涼拌。菌子骨朵的肌理很細緻,表面一經炭烤受熱,立刻收縮,這樣一來,菌體內部的水分就被鎖住,很難逸出,自然菌子外香裡嫩,非常爽口。

釋放乾巴菌

野生菌,雲南民間命名,通常簡單直觀,大致有三個參照方面—外觀、顏色、氣味,不時兩兩合併,比如干巴菌,顏色與雲南祖傳醃製肉類製品—乾巴中的某些相近,氣息味道也有神似。

乾巴就不細說了,主流除牛乾巴、羊乾巴以外,哀牢山以南少數民族地區,一切乾製肉類,都可能叫作乾巴。其實隨便吃上一次雲南乾巴,也就基本明白了。

▲ 乾巴菌,600塊一公斤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乾巴菌的雲南吃法,傳統無非油脂辣椒炒香,技術並不複雜,近年滇中人民認為小米辣更能激發菌香,又加入這一 選項,個人認為這與味覺的全民性遲鈍有關。20世紀90年代,乾巴菌炒飯在昆明街頭流行過幾年,後來菌價一高,基本躲進大飯店操辦。

▲ 乾巴菌一大朵 敢於胡亂/攝

這幾年玉溪一帶幹焙乾巴菌丁,然後用 辣椒鹽巴或醬油涼拌,也頗受歡迎,但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核心技術就是乾巴菌要新鮮。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乾巴菌的保鮮保質,基本難以實現。

實際上,老昆明人已經有一套保鮮方法,他們用大量的油脂把乾巴菌丁與辣椒碎結合炒到七八成熟,裝瓶油封保存,期待散落世界的兒女回來,即便不在菌季,也可以吃到一口昆明味道。

那些探索,那些文字

雲南不只有菌子,亂師也不只囿於廚房,更愛雲南的山川湖海。

▲ 作者敢於胡亂

這些年,亂師一直都是與雲南相關的美食紀錄片的美食顧問,得益於他,雲南很多獨特美食才真正為國人和世界所知。

▲ 《綠了芭蕉紅了花》書影

作為最出色的雲南美食“帶路黨“,他的書可以說是吃出來的美食隨筆。

饒有趣味的文字背後,讓人可以感受到亂師全神貫注的執著和不知疲倦的腳步。

▲ 《綠了芭蕉紅了花》書影

亂師以神農嘗百草的姿態行遍雲南山山水水,在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的視角下,關注食物的來去。

▲ 《綠了芭蕉紅了花》書影

美食作家小寬說,他不願意俗套稱呼亂師為美食家,而是稱之為一個雲南文明的梳理者、田野調查者。因為在他之前從未有人如此溫柔體貼地打量過雲南的山山水水。

亂師用文字,讓世人發現了雲南,這個我們從來未曾真正熟悉的精彩大地。

END

《綠了芭蕉紅了花》

敢於胡亂/著

中國國家地理 圖書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作為菌類的王國,雲南可是又不少好吃的野生菌,尤其是雨季的時候,菌子的種類更是暴增,而且價格也不貴,想要在雲南吃到美味的菌子,就一定要知道有哪些菌子美味,下面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雲南人都喜歡吃的美味菌類。

1.乾巴菌

這是我最喜歡吃的菌子了,清炒和做煎菌餅味道都很不錯,有點松樹香,就是價格有那麼點點小貴

2.雞縱菌

做湯用雞樅菌總是沒錯的,香甜可口,我尤其喜歡油炸的那種,吃麵的時候放上一點,簡直不要太好吃!

3.牛肝菌

這種菌的價格很便宜,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菌子之一,產量大,種類多,做法也簡單,清炒就可以。

4.青頭菌

價格不高,經常在市場上能見到,我相信很多雲南人對它都非常的熟悉。

5.奶漿菌

一般鮮豔的菌類我們都應該警惕一些,但是奶漿菌卻不一樣,很多山民採到奶漿菌都會直接吃,有絲絲甜味。

6.竹蓀

這也屬於菌類的一種,不僅營養高,而且味道十分可口,還具有保健作用,煲湯或者火鍋的做法都很不錯。

7.雞油菌

又是一種顏色鮮豔的菌,這要是擱以前我都不敢吃,還是同學家裡做我才大著膽子試一試,一嘗之下就愛上了它。

8.大紅菌

這種菌吃的時候就要小心一些了,聽說並不是所有的大紅菌都是無毒的,有吃過的嗎?

9.虎掌菌

講真,我沒吃過這種菌,是聽朋友說的,說是外形像虎爪,而且生長在高山懸崖上,有吃過的小夥伴給大家介紹一下。

10.松茸

這種菌就被很多人所熟知了,是非常珍貴的菌種,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因此產量就很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嘴大吃四海


雲南的野生菌是真的多,而且口感都相差很大。我自己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雞樅,有嚼勁。口感味道可以油炸做成雞樅油,等到吃麵條或者餌塊的時候放一點調味,或者和青椒大蒜一起鮮炒,還有的會風乾,可以留久點。雞樅根據生長情況又會往下細分,不過只有像我姨她們那個歲數的人才能分出來了,或者比較關注的應該也能分出來。然後就是有一種方言叫滑泥堵,口感就是滑滑的,硬硬的。還有一種我們叫地皮,形狀和木耳一樣,口感味道又天差地別。後面這兩種就基本都是不常見的,感覺市場上賣的就是數量比較大的,一般很好吃的在山上都比較難找到,所以基本在市場裡見不到,除了雞樅,可能是因為它賣得貴吧。有機會還是一定要去雲南親戚家裡吃一吃正宗的比較少見的種類。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去了雲南野生菌市場,因為是去幫親戚看松茸也就沒怎麼注意其他的,但是看到最喜歡吃的雞樅了,所以就拍了幾張,大家要是有興趣,等明年到了季節有機會我再去看看,然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風小迷妹


乾巴菌,牛肝菌,雞樅菌,青頭菌,松茸,奶漿菌,大紅菌






小綿羊的草


雲南省的野生菌,是稀有的山珍美味。一年當中只有五月到十月未能生長!雲南是植物王國,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幾,植被茂密,四季如春,空氣溫潤,雨水充足,為雲南野生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雲南省的野生菌有二百五十多種!最好吃的有松茸,松露,雞縱,乾巴菌,虎掌菌,羊肚菌,牛肝菌,青頭菌,北風菌,雞油菌,一窩羊,谷熟菌,奶漿菌,紅菌,松磨菌,喬面菌,涮把菌,黃大把菌,灰頭菌,釘子菌……這些野生菌無論炒來吃,油煸幹炸,燒湯煮火鍋都是最好吃的!


用戶167695504


雲南的野生菌品種太多了,我挑幾種常見的,符合大多數人口味的介紹一下吧:

乾巴菌,基本無毒,常見的做法是用幹辣椒或青椒炒,鹽稍微重一點更能吃出香味,還可以用來做炒飯,味道很香,我這會兒都流口水了。

雞樅菌,也是無毒,常見用來做湯,味道鮮美,也可用青椒炒,味道又鮮又甜。還有一個做法就是用香油炸,保存時間長,吃麵條或米線的時候放一點,也是美味。

青頭菌,印象中也是無毒,沒聽說過吃青頭菌中毒的,做法可放青椒火腿炒,味道鮮美,或用來燒湯,湯汁濃稠味美。

松茸菌,無毒,現在常見的做法是做成刺身吃,新鮮松茸不用洗,用小刀颳去根部泥土,用錫紙包好在火上烤,然後拆開用刀切成小片,蘸海鮮醬油就可以吃了,味道鮮美,還有一種做法是先切片,在放鍋裡用少許油煎。

牛肝菌,有毒,所以放到最後,希望大家注意。常見的有白牛肝,黑牛肝,黃牛肝,還有一種叫見手青,也屬於牛肝菌,如果加工的時候操作不當,很容易中毒,但卻又是味道鮮美的美食。常見的做法是用幹椒或青椒炒,切的時候不要切太厚,炒的時候多放點油,以防止沒炒熟或炒焦。

菌類隔夜不要吃涼的,一定要熟透吃熱的,每次儘量只吃一種菌,熟悉的人但是經常一頓飯吃好幾種,炒的時候更是不要幾種品種混在一起炒,不認識的菌不要吃,吃菌的時候儘量不喝酒,吃菌後如果發生不良反應,先喝大量的水催吐,並馬上就醫。


Dongli180


野生松茸 野生羊肚菌 野生牛肝菌 雞樅 雞油菌 等等


用戶105180854654


雲南的野生菌有什麼是不好吃的嗎?沒有,除了部分有毒菌外,其他他基本都是美味,


雲南農夫小院


吃這些東西,要慎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