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別在領導面前“躲貓貓”


年輕人,別在領導面前“躲貓貓”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姚昭前年碩士畢業考進了某省國稅局,因為一次偶然原因跟副局長送過材料,後來在集體活動的一群人中被副局長叫出了名字,就被同事“鄙夷”攀高枝了。“然後我就開始被同事疏遠,甚至中午都不一起吃飯了。”不過隨著和領導接觸多了,姚昭坦言也慢慢會多學到一些東西,“當我某天開始端著餐盤坦然坐在處長對面時,覺得自己算有得也有失吧。”

作為一個下屬,首先要給領導一個認識你的機會,然後領導才會找機會合理地派遣你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去。一個總是躲避領導的員工,是難有成功機會的。今年年初,有一個下派的機會,領導對姚昭熟悉一點,就選定了她。

一名人力資源分析師認為,這裡面不少人其實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因為只有越接近核心領導,才能和他們的思想保持一致,而你也會在這個過程裡逐漸褪掉你的“員工思維”。反過來,這些在領導的印象中總是“朦朦朧朧說不出好壞”的員工,總是缺少申明自己看法、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也顯得“懷才不遇”。


他們為什麼躲著領導

“還是跟‘群眾’在一起更自在。”就職於某市國資委的蔣玉生自嘲,“單位裡幾十號人呢,我跟大領導距離隔著一萬光年,偶爾兩次電梯碰到,人家笑眯眯對你點頭,你卻緊張得大氣都不敢出,覺得度日如年,就是和科室領導一起出差,都覺得手足無措。”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這類人群對權威人物有一種畏懼心理。有可能是早期家庭管教比較嚴格或者老師很嚴厲形成的。有的人從中學時代開始,就不太愛說話,刻意躲避老師,甚至見著長輩也會躲著走。

關唯在一家大型國企工作,有天晚上身體不舒服,想給分管領導請假,卻又很糾結。“這個點打電話會不會打擾到領導休息?發信息請假會不會被認為不正式?”下了一番決心後,她發了一條請假的微信,但領導遲遲沒有回覆。她又嘀咕了:“會不會是領導不高興了才不回。”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才收到領導發來“好,注意休息”的回覆。兩天後,關唯無意從一個同事口中得知,當晚領導和他一起應酬,整晚沒看手機。

上下級之間的等級關係橫亙在那裡,這類人對與領導的交流心存障礙,有的甚至在交流之前就預先假設領導都是不講情理、嚴厲可怕的人,因此就儘量迴避和領導溝通。在這樣的迴避之下,那些不太擅長主動和領導溝通的下屬,就更沒有機會讓領導真正瞭解自己了。


和領導獨處時的“瓦倫達效應”

陳雲仿現在是一個口吃矯正者,專門幫人解決職場上的一些心理障礙。他大學畢業後在河南當上了公務員,卻特別害怕給領導彙報工作,一站在領導面前就緊張,口吃也就越發嚴重,最終辭職。他說,過這關,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障礙。

為什麼領導有這麼“可怕”?“其實這都是因為你太在意領導。”某市政府辦公廳一名科長說,“也說明你很在意自己在領導面前的表現,想一鳴驚人,想讓領導對你刮目相看,正是有了這些需求,導致你產生了焦慮緊張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鋼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上場前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和以前每次表演的專注不同。

在見領導時,誰都會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而想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這是很自然的事。然而,這種慾望過強,就會很在意自己的表現是否完美、出色,因而造成緊張情緒,春晚上趙本山那句經典的“我叫不緊張”詮釋的正是這種緊張情緒。

要想和領導有效溝通,必須先過心理關。比如,在電梯間、走廊上,或者是吃工作餐時,遇見領導,可以迎上去並微笑著談幾句,或者說幾句工作上的事。事實證明,很多與領導匆匆一遇的場合,可能影響你的未來。

(摘自《領導文萃》2016年9月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