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不夠,賣房來湊:臨近年關,上市公司積極兌現炒房收益

业绩不够,卖房来凑:临近年关,上市公司积极兑现炒房收益

年關將近,天寒地凍,上市公司很忙,賺得多的要調節利潤,賺的少的要增厚利潤,沒有賺錢的總要砸鍋賣鐵湊點利潤……

為了讓來年的年報好看一點,上市公司也是“各出奇招”,炒股,賣房、賣子公司…只要是能來“快錢”的方法,總有公司會嘗試。

今年33家上市公司賣房

每年年末通過出售房產調節利潤、保殼摘帽已經是A股的“老套路”。

據wind數據統計,四季度有11家上市公司發佈了相關賣房信息。截至12月,今年有33家上市公司賣了房。

可不要以為上市公司都是財力雄厚,數錢數到手軟的。不少虧損的上市公司,可就指望著靠手中的房產來扭虧為盈。

11月29日,前三季度淨利潤為-539.5萬元的浙江世寶宣佈,將以1204萬元的價格出售位於佛堂鎮車站路的房屋,本次交易實現後產生的稅後淨利潤為886萬元,將增加公司2018年度淨利潤。

11月8日,前三季度淨利潤為-632.59萬元的中迪投資公告,將賣出一套位於北京的房產。該房產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方東路,建築面積193.93平方米,中迪投資將該房產以人民幣135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北京天利天力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中迪投資稱,該房屋賬面原值為333.78萬元,賬面淨值為299.04萬元,交易完成後預計產生約743萬元左右的稅前收益,“通過本次出售閒置房產的交易事項,有助於盤活公司現有資產,優化資源配置”。

业绩不够,卖房来凑:临近年关,上市公司积极兑现炒房收益

11月13日中能電氣公告擬將房產作價6560.23萬元轉讓給關聯方中能發展,預計本次交易將增加稅前利潤3500萬元,公司前三季度僅實現淨利潤1864.77萬元。

11月23日遠東傳動午間公告,將賬面價值681.96萬元的房產以6400萬元轉讓,增值率超過九倍,稱所得將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12月5日,華伍股份發佈公告表示,公司將位於豐城市河洲街道的閒置國有土地使用權及地面建築物房產以合計3146萬元的價格轉讓。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伍股份的營業總收入為6.32億元,淨利潤為4930萬元。華伍股份稱,本次轉讓的標的資產為公司老廠區土地使用權和建築物,轉讓將有利於盤活公司閒置資產,“本次交易預計將產生利潤約1516萬元”。

除了賣房的,還有賣自己旗下房地產公司股份的。

12月3日,香梨股份表示,擬以非公開協議轉讓的方式將全資子公司巴州昌達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昌達房產”)100%股權轉讓至新疆家合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轉讓價格暫定6073.09萬元。

數據顯示,香梨股份今年1-9月的營業收入為2277萬元,虧損428萬元。

當然了,有些公司虧“急眼”了,索性連房產和子公司股權一起賣了。

前三季度虧損1.63億的*ST椰島,在九月底就已開始走表決流程,計劃將海南椰島陽光置業有限公司60%股權及椰島綜合樓一起打包4億出售,其保殼決心可見一斑,公告顯示按照計劃12月5日前部分款項就能到賬。

據統計,10月以來,道明光學、銀之傑、中原證券、天喻信息、萊茵體育、建發股份、三變科技也紛紛公告,出售旗下的房產或土地。

地產寒冬,賣房也不好賣

隨著近期房地產行情下跌,上市公司賣房也沒有那麼容易。今年前三季度虧損4491萬元的三變科技,因部分房產沒有賣出,不得不選擇“打折降價”。

三變科技10月23日公告稱,為了“公司優化和盤活存量資產”,打算把自己總評估值為4524.78萬元的9套房產賣了。

三變科技公告稱:“若上述房產按評估值完成出售,扣除賬面淨值、各類稅費等,預計對本年度淨利潤影響金額約為1646萬元。”

业绩不够,卖房来凑:临近年关,上市公司积极兑现炒房收益

然而一個月後,三變科技還有5套房子沒人要,這5套房子評估值為2492萬元,其中3套位於上海,1套位於北京,1套位於哈爾濱。

因此,三變科技打算將其打折出售。其公告稱,根據房產市場情況結合公司資產的實際狀況,公司董事會同意上述公開掛牌未徵集到受讓方的5處房產終止掛牌,通過其他公開方式進行出售,成交價不低於評估價的90%。按此計算,5套房子最終的成交價約為2243萬元,比評估值低約250萬元。

同樣折價的還有上市公司*ST新梅。該公司9月宣佈,將出售位於上海新梅大廈的101、102、201等8套房產的產權。當時*ST新梅表示,“若本次擬出售房產全部銷售完成,初步預計將為公司增加至少約4500萬元的淨利潤”。

而在11月14日,*ST新梅宣佈,上述房產的轉讓過戶手續已完成。但對公司的業績影響,已經變為“本次交易預計將為公司增加約3500萬元的淨利潤”。

近半A股上市公司投資房地產

據《中國房地產報》報道,有資料顯示,1998年到2003年期間,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一直都是零,沒有公司參與炒房。從2003年8月份,國務院“18號文件”明確將房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後,上市公司開始陸續投資房地產。2004年,就有包括交通銀行、中國中鐵、飛馬國際、廣百股份等8家公司投資房地產。到了2006年,投資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至588家,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市值暴增至723.48億元。此後10多年,上市公司就在炒房的路上狂奔,已停不下來。

據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A股3529家上市公司中,有1657家(佔46.67%)都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總市值已經達到了9904億元人民幣。

业绩不够,卖房来凑:临近年关,上市公司积极兑现炒房收益

《經濟日報》報道稱,不少上市公司打著“為了提高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滿足公司日益增長的辦公空間需求,創造穩定的經營環境,同時又利於提升企業形象,增加客戶對公司的認可度”等幌子,通過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投資房地產行業,待價而沽,其中有不少上市公司嚐到了甜頭。有的將已經升值房地產賣出套現,增厚上市公司利潤,比如青海華鼎、深圳惠程;有的則通過賣房成功保“殼”,比如2017年*ST人樂賣房扭虧併成功“摘帽”。

尤其是最近兩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整體盈利大幅超過了辦企業,更多民營企業轉向炒房。北京、深圳、南京、青島等城市住宅類房產被投資公司整購數量大幅增加。

今年6月份,上市公司“炒房”的行為引來了監管層的注意,不少城市均出臺政策,叫停了企業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房地產報、經濟日報等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