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盲目樂觀!光伏政策制定面臨多因素制約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方面坦言,當前光伏政策難以制定,原因在於有太多的制約因素。如補貼資金缺口大、光伏平價上網仍需時間、成本下降需規模化支撐、可能催生新一輪擴產潮。

首先是補貼資金缺口明顯。光伏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和可再生能源附加徵收不足,補貼拖欠越發嚴重,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累計達到1127億元,其中光伏發電補貼缺口約455億元。今年已納入可再生能源補助目錄的光伏容量約50GW,僅這部分缺口便累計達到700億元。

其次是目前光伏發電成本還做不到發電側平價上網。光伏行業協會指出,樂觀估計到2020年底,除戶用光伏外的光伏發電成本才能降到與火電同價。這也意味著,按現在的成本下降速度,如果維持絕大部分光伏發電項目的經濟性,暫時還不能完全不給補貼,而完全實現去補貼化至少還需要2年時間。

不能盲目樂觀!光伏政策制定面臨多因素制約

多位光伏企業高層曾提出,推動平價上網,尤其需解決非技術成本偏高的問題,具體包括土地使用稅、發電增值稅、拆遷補償租賃等費用及財務成本等。光伏行業協會亦坦言稱,如果把非技術成本砍掉一半,(距光伏平價上網實現)時間會縮短。

此外,光伏發電成本下降需要國內光伏市場規模化來支撐。光伏行業協會表示,足夠的市場規模讓光伏組件、逆變器等關鍵設備製造成本和光伏系統投資成本的大幅下降成為可能。僅以過去三年為例,我國光伏發電每瓦投資成本下降了20%以上,正是因為國內市場規模化的作用,企業只有維持足夠的產能利用率、足夠的出貨量,才能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從而維持研發和技改支出。

但光伏行業協會在最後也表示,過去三年,在國內和海外市場的雙重提振下,國內光伏製造業各個產業環節的產能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而如果新的電價政策和市場規模政策能達到促進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就需要考慮政策最終會不會催生新的一輪擴產潮。新政也不能讓企業過分地、盲目地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