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是科學概念嗎?

Nguyen_You


相信古代人,對待陰陽五行學說,和我們今天對待科學的態度是一致的。

在古巴比倫,古希臘,古印度,古巴比倫,古瑪雅,都有類似的學說,參照看得見的5顆行星,和月亮,太陽,造就的一套接近真實的一套理論。可以說,創造這些理論的人,和今天的科學家,都是一樣喜歡探索真相和創造的人。

如果他們在今天,就很可能是科學家,只不過當時的條件有限,對世界的瞭解程度不夠,創造了他們心中的“真實”世界。

相信陰陽五行的人,與創造陰陽五行的人,並不同一類人。創造者,眼中可能還有懷疑,他具有“科學”精神,相信陰陽五行學說的,只是利用了一個工具,為他在現實生活中牟利,或謀取安全感。

這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一樣,我們只是盲目相信科學罷了,被不需瞭解科學的內核。而真正研究科學的人,就會知道,科學,只是一種假說,在沒有被利益集團利用之前,他至少還是一種開放的假說。

真正的科學,只是懷疑和小心求證罷了。

被證實,與“事實”不符的,怎麼能稱為科學。只是,它曾經被像現在對待科學一樣對待過而已。



烏有鎮


從科學的立場來看陰陽五行理論,是否正確?

 

中國古代和現在一樣,有一群不安分的聰明人,他們與只管穿衣吃飯過日子的普通人不一樣,不甘於醉生夢死,寧願過苦日子,也要仰望星空,懷揣夢想。他們研究探索世上萬物運行規律,創建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思想。如今,有人對陰陽五行理論的正確性提出置疑。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有先天陰陽五行與後天陰陽五行之分,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孿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一統屬性)、火(運動屬性)、土(存在屬性)、金(空間屬性)、水(時間屬性)五種最基本的條件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屬性。這五種特性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舊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中國自然哲學家在解釋現象時,往往求助這種自然哲學,例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代中國科學理論體系。新五行學對原有的五行進行了全新的解釋,認為木、火、土、金、水不但反映了宇宙世界的本來屬性,也反映了人類思維的規律,對應著思維一統屬性、運動屬性、存在屬性、空間屬性、時間屬性的五個維度。

從科學的立場來看,那麼科學又是什麼?科學是指人類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以及探尋最可靠知識的方法體系。而陰陽五行,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科學和哲學是不能直接劃等號的。從實踐來看,陰陽五行這種哲學是不能指導現代科學的。

那麼,陰陽五行的這種哲學缺陷是什麼呢?就是缺乏科學依據,怎麼解釋只能依靠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可以說在個人的經驗上是行得通的,但普遍來講,似乎有點不太合理。

 

34



懷疑探索者


陰陽五行當然還不是科學概念,但是已經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陰陽五行在中國已經有非常長的歷史!其發源於商末周初,發揚光大於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當時還專門有陰陽家!他們按照國人對自然屆的認識和理解,提出了陰陽八卦學說,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從而試圖對複雜的大自然做出一定的解釋!其進步意義在於在2000多年前就可以運用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來認識自然!瞭解到自然之無限變化、瞭解到自然的由簡到繁的衍生規律!是非常大的進步!而且可以說陰陽八卦實際上已經有了用複雜數學推算來解釋世界的雛形!

但是,由於秦滅六國以後,秦王朝對除法家以外學說的打壓!造成陰陽五行八卦研究的停滯,甚至焚書坑儒還毀掉了很多陰陽家的典籍!此後漢朝及其以後朝代又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得陰陽五行學幾乎再無發展!最終的結果就是,它完全淪為占卜之術,從而也再也不可能發展成科學!


地震博士


陰陽五行是不是科學概念?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科學。

首先,有道理並不一定是科學。很多哲學概念和思辨看起來很有道理,很多神學概念更有道理,解釋力超強,這些看起來有道理的概念都不是科學概念。

其次,有效不一定科學,有用的概念也不一定是科學概念。跳大神在原始部落裡仍然有效,但跳大神肯定不是科學的。

科學的定義,目前主流觀點來自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庫恩。波普爾強調科學觀點的可證偽性,庫恩強調科學的範式。簡單地說,波普爾說,一個觀點如果不能證偽,就不是科學觀點,因為它無法被驗證;庫恩說,一個理論是不是科學的,需要被科學共同體承認。

從這些定義來看陰陽五行。首先,陰陽五行定義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不具備可證偽性。什麼是陰陽?如何確定陰陽的存在?出現什麼情況可以證明陰陽的不存在?無法回答。從波普爾的定義來看,陰陽五行肯定不是科學概念或理論。以庫恩的定義來看,陰陽五行理論也沒有得到科學共同體的承認。現在的基礎科學共同體有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等,且各個學科的基礎是相同的,比如原子分子量子基因等等,一個學科的突破會影響其他學科。陰陽五行算在哪個學科?由哪個科學共同體來驗證和承認?不要說,陰陽五行是自成一格體系的科學,現在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學科不和其他學科相關聯。

有人一定說,陰陽五行有科學的元素。確實在古代,用陰陽五行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釋世界,比用神創論更有科學精神。但有進步性不代表就是科學概念。排洩物中也有一點營養,我們不會因為排洩物有一點營養物就把它當做食物。我們不能把有一點科學元素(或有用)的概念當成科學概念。因為從最寬泛的定義來看(或者從國人很喜歡用的辯證法來看),任何東西都有有價值的地方。我們不可能按照這種定義把一切都成為科學或科學概念。


明日Will


在古代或許屬於科學的範疇,但是按照現代科學的變磚,陰陽五行不屬於科學,更應該屬於哲學概念!

哲學與科學的主要區別是,哲學研究的是一般和普遍規律,而科學是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也就是說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是具體和一般,實踐和理論的關係,兩者相互聯繫,互相促進。科學離不開哲學的邏輯和思維,而哲學也需要科學的實踐,以自然科學為基礎!

現實生活中有關於陰陽五行的各種講座課題,感覺很深奧,有點深入宇宙和世界本質的味道。有些人把陰陽五行當做是迷信,事實上五行與迷信有本質的區別,迷信是不正確的,但是陰陽五行在很多方面都直指事物的本質,同時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信仰!

簡單說,就是如果你相信陰陽五行,你會感覺它高大上,如果內心就是不接受,基本上什麼都不是,就像你對哲學的看法一樣!

而現代科學發展到如今的地球,已經探索了很多宇宙奧秘,但仍舊需要一些哲學思想讓科學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且在人類歷史上,哲學的發展對現代科學的出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宇宙探索


陰陽五行不是科學概念,而是一種哲學的世界觀。



科學概念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顯然,陰陽五行不具備這個特點。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以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所以,這一套體系是不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科學的概念體系。

但我不得不說的是,雖然陰陽五行不是科學概念,但並不意味著這套東西沒用。

純粹的陰陽五行是一種哲學觀,世界觀,這也不是什麼封建迷信。陰陽闡述的是一種辯證對立的關係。五行也是系統討論事物間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古人把陰陽五行用來解釋身邊的各種現象,所以在傳統的文化中,無論是武術,中醫還是理學,都用到了陰陽五行的觀念,這就是古人的世界觀,方法論,辯證法。



直到今天,陰陽五行的概念也還有它的價值。一則適當瞭解這些知識,有助於我們更好的閱讀古代的文獻資料,瞭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另外,陰陽辯證看待事物的對立統一,五行系統認識事物之間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關係,一定程度上能指導我們比較全面的看待周圍的問題。

所以,一方面不要把陰陽五行和科學概念相混淆,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夠一味的去否定陰陽五行的概念,這畢竟是我們國家幾千年智慧的結晶,不是封建迷信。只有將陰陽五行神秘化用在算命占卜上才是迷信,這套哲學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陰陽五行是中醫中中華的超級認知方法》

用西方人的觀念來看陰陽就是一個概念。如果僅用西方人的觀念來看待,無法瞭解陰陽的奧妙。世界上的客觀事物無量,但是一切事物都是陰陽相對的。西方的哲學也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稱為對立的兩邊,他們觀察思維雖用辯證法,但,他們對立的兩邊多分而觀察之。西方人有這麼類似於陰陽的這種觀念來統一觀察萬物嗎?用陰陽來觀察萬物,這是一種思維模式,萬事萬物總不離陰陽,這看起來很抽象,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事物,那麼就是事物的功能的觀察。從事物的表象,到了解它的功能,把握事物的性質,比如水與火,水火是事象,火性熱,水性涼。世界的萬物,可以分為五類:金木水火土,為什麼她用這個五個方面來表達呢?因為這個五個方面是我們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觀察到的事物之象,通過像個把握其性,在對金木水火土五於陰陽的觀察,在這個過程中,什麼東西在瞭解呢?就是人的感性覺知。

從中醫的理法,我們可以悟到,中國古人的超級認知方法,與現代西方人的認知方法缺陷。

《黃帝內經》:酸苦甘辛鹹,五味如何入五臟?如果西方人來研究,他們頂多研究裡面的物質分子,由對五臟產生的作用,而確定五味五果的功能。對於這種認知的方法,西方的偉人,他有個深刻的描述揭秘,這就是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沒有學過哲學的人,這很不好理解,是吧?馬克思這是在說,西方的人,他們在研究客觀事物的時候,他們忘記了人本身的存在,他們只對你研究的對象進行分析,他們在進行研究的時候以及客觀忘記人的感性存在,沒有把這當作人的內在參與。西方人的這種認知方法這個毛病,馬克思主義看到了 ,但是西方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種矛盾?所以用西方科學的方法,來了解中醫的奧妙,他沒法解釋。那麼,能把中華的智慧來解釋嗎?中華的智慧中,他認識到中醫的這種理論建立,是基於人體本身心的妙德妙明靈知系統,這包括了五臟六府,12經脈,700多穴位。五果五味五穀五色,是基於人本身的靈知機制的妙明作用,能把物質氣化成能量,從而在身體中流轉產生作用功能。從這種分析,我們能夠體驗到一點中醫的天地人一體的奧妙了嗎?我們現代人是不是認識到,這是一種古人超級的認知方法?我們是不是體驗到,中國的古人,他在利用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的微妙智慧?我們是不是能理解他,中醫的這種方法能解決西方哲學認知忘記人本身存在的弊端?我們是不是看到了中國的這種中醫的認知方法能夠解決西方人哲學中的千古難題?

西方的文化沒法對人的本質,對人無窮的奧秘進行認知,這是由西方文化宗教、科學、哲學三分造成的困境。

西方的文化,科學哲學神學三足鼎立,嗯,但是以中華智慧來看待,神,就是人類在妙德神性的顯現,西方人他們也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比如費爾巴哈,但是西方人始終無法把人的內在妙德顯現出參與對天地萬事萬物認知,所以看起來西方的宗教總是與科學相對立。西方的科學,因為他用的是二元的思維,只能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了研究,他所需要的就是直線性的邏輯思維,所以他們不需要太多的深奧的抽象哲學研究。他們在研究客觀事物的時候,忘記了人本身的進化,無法做到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不帶提升人的本性,開啟本具的大智慧,所以他們也無法認識到人的神性存在,這就造成科學的研究,只能研究客觀事物,對人精神的研究,就只能顯得非常的粗糙。西方的哲學,無法實證,因為他無法直接應用人本身來了解身心世界,他總是落在唯心與唯物的兩邊來哲思。西方人到今天還無法把宗教科學哲學統一起來來觀察身心世界天地宇宙萬物,所以在西方的文化中,處處都是二元對立的狀態。

現代的中國人學西方的這種文化,不知不覺中也處處陷入這種種矛盾的漩渦中。恰恰與西方文化不同之處,在中華古老的文化中,在他的每一個大文化體系中,宗教性、科學性、哲學性三位一體。舉例來說: 中醫是人靈知系統的醫學,這中醫學把天地人宇宙萬物,通過無形的能量運化,來進行醫學活動。這種醫學系統西方的科學、哲學,還無法真正理解,因為西方的文化,他無法把握人的本質,他們早就認為人無法進化。他們把人內在的妙德外化了來研究。而中醫這種基於人的內在靈知妙德的醫學,建立了中華各大文化系統的基礎,中國的各大文化系統都會引用這種理論。現代的中國人如果要了解中醫之秘,首先必須對自己的身心有了解。對自己的身心靈知系統激活了,就能夠用自己的身心來體道,中醫之門才能打開。

西方的科學他必須找儀器才能瞭解客觀事物。中醫,她是利用了自身的,這個本有的生物儀器來實驗的,人本身的這個生物儀器,以中華文化來說,可以無限的升級,什麼儀器最高級? 就是人本身。以人的大腦來說,電腦他還遠遠做不到大腦的先進程度。中醫的這種認知方法,在認識天地人,與宇宙萬物的關係的時候,他對於人的身心妙德可以進行無限的進化認識顯現內在本有的神歸,這不是宗教性嗎?這靈知醫學,可以了知藥性、運化能量這不是科學性嗎?這靈知醫學,能廣泛運用五行、陰陽來對身心、藥物、天地、宇宙無形有形來辯證,這不是哲學性嗎?你現在可以看到中醫的方法中哲學性宗教性科學性三位一體,這是中華文化跟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別。

西方文化早就認為,人已經無法進化。而中醫的這種認知方法。首先必須啟開人自己的靈知系統。不瞭解這種思維的特性。現代人學中醫就難學了。掌握了中醫的這種特性。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體解宇宙大道,這不是少數的科學家的事。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現在我們學西方的文化。但為什麼整個國民的素質無法提高呢!?因為我們丟掉了中華古老智慧的這種方法。我們從西方搬運原來的知識,這種知識支持灌輸性的方法,只會讓我們失去本身心的妙明創造性,再加上我們把西方的科學知識,大部分都教條化了,我們還會他們來批判中華的固有文化,從某些方面來說,這阻礙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大創造。在這個時代,我們必須把中華智慧,與西方的科學進行平衡的運化,這就要需要我們對中華,古老的文化進行內核奧秘的探究。我們有就是中國古老智慧的奧妙殊勝之處。找出與西方文化的不同點與共通處。中國的現在與未來的百年間,能夠把西方的哲學轉交科學統一起來,把他們的方法歸於一心,這表明中國人真正的消化了西方的文化。









圓拙


這是一個大話題,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醫學的核心靈魂,重要的理論思維。本人就從中醫學理論思維哲學方法上講來,才能把這講清說透,因為沒有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就沒有中醫學。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每個正統的中醫人都能講清楚這個問題,中醫學吸收了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但其發展卻是沿著醫學科學自身的道路,緊密的與人體生理和病理、診斷和治療相結合,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發展。氣、陰陽學說、五行不僅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而且也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你只有系統的學習了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才能夠自已判斷它科學不科學以及中醫學科學不科學了,要講明白此學說,得先從氣說起。

氣:氣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之一,也是構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氣的原始意義是指煙氣、空氣、呼吸之氣等氣體狀態的物質,在此基礎上古人引申提煉形成哲學的氣的概念,用於指化生萬物的元素和本源,氣被想象為微細的質素,乃名精氣,具有物質性、滲透性、分佈的瀰漫性,極大的包容性,能動性等特點。一些有形物都是由氣構成,並且復歸於氣,宇宙是氣本身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生生不息的過程,天地萬物是由氣連接維繫在一起的統一整體,氣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感應)的中介。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言“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番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但氣不同於西方古代哲學中原子的概念,它是充盈無間、至精無形、能動的、可入的、無限的存在物,而原子則是一個個的被“虛空”間斷的、有形的、不可再再分、不可入的微小粒子。氣論哲學的基本理論可概括為本源與現象的統一,物質與運動的統一,物質運動與時空的統一,物質運動與規律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自然與社會的統一,充分反映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氣論哲學又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太極圖說》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說明天下本源於一氣,氣之運動分為陰陽,陰陽變化則為五行,產生萬物。中醫學引入並發展了氣的概念,其含義有天地自然之氣,人的生理之氣(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正氣等)致病邪氣以及藥物之氣等,並以氣的制約依存、消長轉化、升降出入等運動規律說明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進而指導養生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陰陽: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之一,也是構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陰陽的本意是指日照的向背,《說文通訓定聲》言:“侌(陰)者見雲不見日,易(陽)者雲開而見日。”後引伸指兩種相互對立的氣或氣的兩種狀態。《國語-周語上》說:“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戰國時陰陽概念則進一步被用來稱謂世界上兩種最基本的矛盾勢力或屬性。凡動的、熱的、向上的、向外的、明亮、亢進的、強壯的為陽,凡靜的、減退的、虛弱的、向下的等為陰,並認識到陰陽的相互作用對於萬物的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如《管子-乘馬》言“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易傳》對陰陽的概念作了重要發揮,《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間的基本規律,並用陰陽的運動來類比社會現象。

陰陽的概念具有抽象性、廣泛性、可分性、相對性、嚴格的規律性等特點。陰陽不同於現代哲學矛盾的概念,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表示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但矛盾範疇對對立雙方的屬性無任何規定性,而陰陽範疇對在研究事物對立統一關係時,對對立雙方的屬性尚有質的規定性,且陰陽在中醫學領域中,有其醫學的特指,即本體陰陽。中醫學引入並發展了陰陽的概念,其基本含義可分為哲學陰陽和醫學陰陽兩大類。哲學陰陽指代表著自然界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事物屬性,如自然氣候中的冷和暖。醫學陰陽也稱本體陰陽,其中將對人體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稱為陽;對人體具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稱為陰,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中醫學並以陰陽的屬性及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等運動規律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進而指導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及藥性理論的研究和養生等。

陰陽學說:古人以陰和陽的相互屬性及消長變化來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現象、探求自然規律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者;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變化的結果,一切事物都可概括為陰和陽兩大類,任何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而每一個事物中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被分為陰陽;陰陽雙方是處在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的狀態。中醫學吸收了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但其發展都是沿著醫學科學自身的道路,緊密地與人體生理和病理、診斷和治療相結合,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發展,陰陽學說不僅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而且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並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陰陽比類對應

依據陰陽學說,可以把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和狀態分成陰和陽的兩大類,凡屬於表露於外的、熱的、實的、明亮的、伸張的、開放的、向前向上的、無形的、活躍的、急速的等均歸於陽類;凡屬於收藏於內的、寒的、虛的、晦暗的、屈縮的、閉合的、向後向下的、有形的、平靜的、遲緩的等歸屬於陰類;而且陽類的每一種事物又分別同陰類的每一種事物一一對應,構成組合。這樣,就把整個世界無限多樣的事物統統交織進入了那張既分類又對應的思維之網,為自然界勾畫出了一副有秩序、有規律的畫面。這裡有兩條思維線索:一條縱的,按形式邏輯的分類方法進行,依此,陽陰可以包容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而且因分類的原則是按抽象的事物性質,所以它“有名而無形”。另一條按橫的,即按辨證邏輯的樸素對立統一思想進行,依此,陰和陽兩類中的每一個具體事物不僅按類別有序分別,而且分別與另一類的對立事物相結合,構成一個個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統一體。

陰陽交感互錯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陰陽互錯,而變由生也。”交感相錯類同於相互作用,他是陰陽之間最重要的關係,只有在陰陽兩者交感相錯,不斷髮生作用的條件下,才可能進一步呈現出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特性或趨向。若陰陽的交感相錯關係失常,就可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陽氣不相順接”和“心腎不交”、“水火不濟”等病理變化。

陰陽相反相成

相反,即對立制約;相成,即互根互用。陰陽的相反,一是指陰陽的屬性是相對的、

矛盾的、如上與下、左與右、天與地等,凡陰陽都存在著相對性,此即對立之謂;二是指

某範疇的陰陽,屬性相對的同時還存在著相互制約的特性,表現出陰約束陽,陽牽制陰,兩者呈現出你強我弱的動態聯繫,如寒與熱、動與靜、陰邪與陽氣,陽邪與陰血等關係。陰陽的相成,一方面是指凡陰陽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另一方面是指在相互依從的基礎上,某些範疇的陰陽尚有相互促進、相互資生的關係,如氣與血、髒與腑、物質與功能等,“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陽的相反相成,制約互用,構成的陰陽之間的自調性。

陰陽消長轉化

消長是指陰陽運動中量的減少、變弱或增多、變強,陰陽的制約和互用即在消長過程中得以實現,只不過制約關係常和對立雙方的一長(消)則一消(長)的運動形式相聯繫,而互用主要表現為對立雙方的皆長或皆消。陰陽消長的認識體現了古人對陰陽雙方始終處於運動變化狀態的一種深刻把握,平衡則是指這種運動變化處於一定的範圍、限度和時空之內,“陰平陽秘”便是對這種理想狀態的概括。若這種陰陽消長的過程發生異常,造成陰陽偏盛偏衰,即為病理現象。常用消長拮抗的原理進行法療,如滋陰潛陽,或益氣養血等,可使人重獲健康。轉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事物從原先以陰(陽)佔主導的狀態,由於消長之故,轉變為以陽(陰)佔主導的新態勢,即事物質態的改變,而這種變化,又是循環往復地不斷進行著的,也即所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在中醫理論上不僅承認在特定條件下陰證和陽證、表證和裡證、虛證和實證、寒症和熱症均可發生變化,而且臨床十分注意根據陰陽轉化進行動態分析,用不同主藥以適應已經變化的情況。

陰陽離合

中醫學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雖然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類,在這裡的陰陽都不是凝固的、單一的、絕對的,而是靈活的、複雜的、相對的。因為事物都是有層次的,所以陰陽的劃分也是有層次的,陽不是絕對的陽,陰也不是絕對的陰,陰陽兩者互含互藏。而且由於事物的層次是不斷地接層次遞進。這種陰陽離合、互含遞進的模式突出反映了中國古人辯證思維的能力,展示了矛盾雙方的互容性,層次性和普遍性。誠如吳昆言:陰陽“離則為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一陽,三陰歸一陰,皆合也。”指出了自然界陰陽雖有萬千變化,但其要仍在於一陰一陽。中醫以此方法分析丶綜合一切事物的特性,論人體,則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談病邪,則分為陰陽二類;涉及中醫治療體系,則以陰陽為總綱。無論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都貫穿陰陽離合。

陰陽反照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即陰陽之間相互反應,相互包涵,故由陰可以見陽,由陽可以知陰。陰陽反照的特性來源於陰陽的相互作用,由於相互作用各自把自已的信息傳遞給對方,同時可以做到“以陰見陽,以陽知陰”,主要依靠“陰陽反照”,通過間接途經認識人體、病因、藥性。如《靈樞-外揣》說“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故,天地之蓋。”即醫者利用機體表裡內外有形與影、鼓與響的對應關係,利用機體對病邪、對藥物會產生確定性反應的原理,主要藉助對人體表徵的觀察,分析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各種不同反應,逐步推知人體內部構造,得出藏象經絡理論;同時逐步推知病因藥性,得出中醫病因學和藥物學。前者屬於“司外揣內”、“由遠及近”,後者屬於“司內揣外”、“由近及遠”,鮮明地體現了“陰陽反照”,間接認識的特點。

陰陽平秘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指出陰陽平秘即有序穩定,是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傷寒論》在此基礎上提出“陰陽自和”的命題,說明從病理上的陰陽失調趨向陰陽平秘的建立,表示疾病轉入痊癒狀態。否則,“陰平陽秘”的解體(偏之極),必然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嚴重後果。中醫養生和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就在於維持或促進人體處於陰陽平秘的狀態。

陰陽平秘的調節機制,一是陰陽的互根互用,“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素問-生氣通天論》),就是通過陰陽合作、相互為用來達到調節的目的;二是通過陰陽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排斥來調節,如果陰陽的某一方亢盛,那麼與它相對的另一方就會起抵消其偏盛的作用,從而維持機體陰陽的有序穩定。只有當陰陽這種調節機能減退或外環境的作用超過其調節能力時,機體才顯示出病態。所以,陰陽這種相互調節作用增強了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五行、五行學說、五行生剋制化、五行乘侮、五行勝復、五行休王、五行顛倒。(詳見本人主頁2017年10月4日在《子午流注是哪位中國古代科學家提出來的,和生物鐘有關係嗎》的問答之相關內容。

以上就是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之全部內容,與愛好祖國傳統文化,中醫愛好者們共同揣摩學習。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科學為何物?陽陰五行為何物?

科學是現代狂人異想天開,害人害己,害天害地,除了加速死亡,還有更深的意義麼?科學興國,興了多大國?數字社會,亂成一團糟,這是看得見的科學。城鎮振興,鄉村沒落,高鐵地鐵,高速高效,城市日益擁擠,繁華……背後呢?塞車,汙染,地空天小,醉生夢死,坑蒙拐騙,老賴碰瓷,一切背離文明二字,壓力負債,風光一時,禍延千秋。無人計劃,無人科技,帶來什麼好處?無人真的好嗎?以人為本的宗旨早已不存?

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科學只是五行中一元素,即火。火曰炎上,適中文明光鮮,反之毀滅成灰。現代文明己證實了火的威力。火無水制,必將一切成空,不是麼?

故陰陽五行為本,科學為末,即陰陽五行為祖,科學為孫兒,當何處?不可本末倒置也?


三月二十


《易傳.繫辭》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學稱之曰天地數。這些數字代表生數及成數,生數一至五,象徵事物的發生,成數六至十代表事物的形成。《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河圖,洛書生成數,象徵五行,即陰陽化生五行,五行衍生萬物。河圖以天地合五方,乃大衍之數,洛書以陰陽合五行,稱生成數。洛書為人體髒象方位學奠定了基礎,具體為:正北方為坎卦,坎屬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氣通於腎,故腎位正北方。正南方為離卦,離為火,火性熱,南方生熱,熱氣通於心,故心位正南方……《易經》中《說卦》說:乾為金,坤為地(土),巽為木,離為火,坎為水,艮為山(土)。文王八卦中,震卦是東方春天,離卦是南方夏天……說明五行相生。至於河圖中五行則是明確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具矣。《黃帝內經》經過臨床實踐大大豐富了五行學說的理論。《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東方……其類草木……其數八;南方……其類火……其數七……北方……其類水……其數六。這裡明顯是用河圖配五行。《素問.髒氣法時論》用專篇論述了根據五行的生克,闡發五臟之氣與四時時令的關係以及五臟的生理,病理。在《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對五行生剋之說講得明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在《素問.五臟生成論》中講到五臟相互制約的關係。在《素問.五運行大論》講到了相乘與相侮的問題,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但之間,以及人體與自然界之間有系統的整體性。五行學說應用於病理,在於說明五臟病變時相互傳變,均可以五行間生克乘侮規律來闡明。伏羲氏仰歡天文,俯察地理,《黃帝內經》承襲伏羲《易經》精旨,對五運六氣闡發,五運六氣學說成為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素問.天元紀大論》五行在天,為無形之氣,氣指寒暑燥溼風火;五行在地而成形,形指木火土金水。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應之。五行學說是中華祖先幾千年實踐中來的,有著博大精深的智慧,繼承發揚光大讓它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