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力是內心走向強大的表現

包容力是內心走向強大的表現

包容不是委曲求全,不是一直讓步,而是大度,心寬,理解人的難處,體諒人的苦衷,記住人的好處,忘記人的錯誤。

包容不是無底線的縱容,不是沒原則的忍讓,而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對的我們贊同,好的我們肯定,難的我們幫助,痛的我們撫平。

包容見證一個人的修養,既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又能承認他人的優點。用一顆寬容大量的心,

包容的背後,是愛護和尊重,包容的蘊含,是愛心和誠意。包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讓我們放下煩惱,忘記憂愁,讓人和人之間更近一步,讓心和心之間更深一層。

一、包容包括哪些特徵?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包容的定義,在百度百科中,包容心是指接納不同的意見,包容相異的想法,能全方位的考慮問題。

包容有2個特徵:一是共存;二是允許不喜歡的東西存在。

故沒有包容力的人其實就是處一種這樣的狀態:不允許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存在,沒法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共存。

一個人為什麼會沒法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共存?

答案是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特質或人往往也都是不喜歡我們自己的,或者讓我們沒有掌控感的、感到威脅的、沒有安全感的,有這些東西存在會讓我們不舒服。

在我們的想象中,這些東西對我們存有某種“敵意”,也可以說是我們對他們存在某些敵意。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認為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會對自己存有某種敵意。

所以那些沒有敵意想象的人就會有比較強的包容心,可以允許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存在。

但是另一種人,會處在一種非黑即白的對立思維裡,好像世界就會變成「我喜歡」—「我不喜歡」等對立的兩極。

不喜歡的就會有敵意,就要排斥,故表現出來比較缺乏包容心。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存有濃烈的敵意或持有非黑即白思維的話,那就很難對別人有包容心。

包容力是內心走向強大的表現

二、沒有包容力的表現?

一個沒有包容力的人心理發展程度可能處在如下水平

1、對內表現,無法對自己包容

無法包容他人的本質其實是無法包容自己。這可能會表現為執著的盯著自己的缺點,執著的盯著自己的優點,執著的認為自己是對的等等。

但這其實是一回事,因為執著的盯著自己的優點和執著的認為自己是對的本身就是對自己缺點的防禦,是對自己沒有包容力的表現。

早年生長過程過於嚴苛的孩子內心缺乏溫柔寬容的養育者形象,在錯誤和缺點上沒有被寬容過。

而一律是被否定、指責,這樣長大的人內心對缺點和否定缺少與其共存的能力。

在認識上被構建了一種有你沒我,必須消滅缺點的意識。

這樣長大的人,必定無法與缺點共存,從而在長大面對世界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就是缺點)時會採取對抗對立的態度,如果對抗不過,當然還可能採取迴避。

所以無法對自己包容的人本身敵意是很重的,這些濃重的敵意對內表現可能是較強的自我攻擊——表現為自己極度嚴苛,不能容忍自己的所謂不足。

2、對外表現是對不滿足於自己標準的人的濃重的敵意,這個在親密關係中更為常見。

準確地說,缺乏包容力的人本身是對自己缺乏足夠充分的認同的,他們對自己的認同是有條件的、防禦性的認同。比如拼命維護自己的價值體系,維護自己所謂的優點。

也就可以理解,一旦包容別人了,他們用來防禦外界,維持自我的價值體系將受到挑戰,自我認同將受到威脅。

所以包容對他們來說很難忍受,是以嚴重消耗自己為代價的。

包容力是內心走向強大的表現

三、包容的本質是內心走向強大

每個人都是由孩子長大的,在早年孩子跟養育者構建的關係中,孩子是處於弱勢的。

而養育者相對處於強勢的地位——他們掌握著對事情的所謂“正確”的看法,對錯的判斷標準,誇獎和懲罰的權力。

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心理上,從弱者小孩——由別人負責、別人判斷、別人提供是非的明證、別人承擔,走向強者大人——自己負責、自己判斷、自己承擔的過程。

但很多情況下,很多人缺少了這種成年人的轉換意識和成長頓悟,依然會停留在“小孩思維”的階段——依靠別人負責、判斷、承擔。

這樣的人本身對環境的刺激反應往往是很被動的、挑剔的、容易抱怨的,他們往往會有一種“你沒有滿足我,所以是你不好的”的思維。

例如:

”你對我不好,所以你人品有問題。“

“他背後議論我,所以他是個人渣。”

“你犯了錯,是你不對,所以應該賠禮道歉的是你”

…….

之所以說這些人處在“弱者思維”裡,是因為對事情或關係而言,事情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也就是區分誰對誰錯,誰好誰不好根本沒用。

對於成人來說,自我選擇、自我承擔、自我負責才是最重要的,成人要往後再發展一步:

“是啊,他這方面是不好,所以我要不要跟他建立聯結,要他的話該如何跟他相處?”

弱者思維的人會停留在分對錯、好壞的階段,他們容易理想化別人,默認為別人有能力來滿足他們。

當別人沒有滿足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歸因為是對方的意願問題或人品問題,而看不到對方做不到可能是因為能力問題,也就是對方根本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完美的人。

一旦意識到對方的缺點是能力問題,而不是態度問題或者道德問題,我們就容易從弱者思維裡走出來。

意識到我們跟對方的關係並非再是小時候孩子跟父母的關係,而是平等的關係——對方跟你一樣,並非完人,我們就能發展出包容力。

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抱怨,苛責,指望別人來滿足自己。

本質上包容力是內心走向強大的表現。

1、處在證明自己的誤區裡

人之所以不願意自我負責、和承擔,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還停留在向自己的父母證明自己的階段。

證明自己沒有錯誤,證明自己有價值,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所以一旦證明失敗,個體首先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受到威脅,自然沒有包容力。

其實是渴望被完美他人肯定,從而證明自己是完美的,可以被接納的,是好的,不是壞的,不是有問題的。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要執著的去證明自己。

但其實世界的真相是:

沒有人是完美的,養育者當年不接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是養育者本身養育模式的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跳出這個思維,就會發現自己總是把問題歸因於自己不好的歸因模式是多麼錯誤。

這世界上沒有不好的人,只有千差萬別的人求同存異的共處模式,根本不存在太多你好、我不好、你對我不對的對立。

也就是能把所謂的優點、缺點進行辨證看待,不執著於消滅缺點,不再覺得缺點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時,人自然會有包容力。

不再盯著自己的缺點,也就不會覺得別人的缺點礙眼。

因為人人都有不符合我之處,但也都有讓我滿意之處,你和他們的滿意之處玩好了,不用理不滿意之處就好了。

2、容易被別人的缺點傷害

一個人缺乏包容別人的能力有時候不在意願,而在於他們無法處理一種事情——被所謂的別人的缺點傷害,所以他們為了自保,只能不包容別人了。

容易被別人的缺點傷害的人,本質上還是跟別人之間缺乏界限,也就說缺乏區分“你的”和“我的”的能力。

你對我有看法,這是你的東西,不代表我就有你所說的那些問題,我還是我,這叫界限。

但對一些人來說,別人對他的看法和他對自己的看法之間容易沒有過渡,缺乏緩衝空間,他們容易把別人的看法當成自己。

意識這完全是兩碼事,當他們混淆為一碼事的時候,自然容易受傷,憤怒,也就自然缺乏包容別人的能力。

人際界限是重要的自我保護能力,它相當於一個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外界發射過來的信號或刺激會經過這個空間的過濾、加工、辨別,以確保能被合理的解釋和吸收,這樣我們個體才是安全的,不至於別人想傷害你就能傷害你。

缺乏這個自我的過濾過程,人就會直接被外界所左右,成長需要長出這個自我過濾過程。

一旦具備這個空間,我們就具有了某種包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