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
這個問題真的不錯,
亂世出英雄,安史之亂時,強盛百年的大唐帝國內亂了,一大批武將開始湧現出來,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是當時最耀眼的新星,
安史之亂第二年,肅宗擅自靈武登基後,遠在前線的郭李二人,馬上表態,派人過來表忠心,看到他們這麼懂事,肅宗也讓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迅速成為肅宗一系的人。
皇帝喜歡什麼樣的武將呢?那就是聽話,少說多做,能力怎麼樣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態度,聽不聽調遣,你能力再強,不聽調遣一樣是死,能力不行,只要聽話,一切都好說。
不要覺得皇帝是傻子,能力強的又不聽調遣,如果造反怎麼辦?要知道,功臣和反賊,通常只有一念之差。
軍隊是什麼?是暴力機構,皇帝需要的強有力的執行命令,不需要他有腦子,當他有腦子了,說明開始不受調遣了。
我看看岳飛的電視劇,通常喜歡拿“十二道金牌招岳飛”的事,來顯示岳飛北伐的決心,和皇帝的昏庸,但是,一個武將需要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去,那這隻軍隊還是皇帝的嗎?
李光弼最後的名聲不好,就源於此。
廣德初,吐蕃入寇京畿,代宗詔徵天下兵。光弼與程元振不協,遷延不至。十月,西戎犯京師,代宗幸陝。:吐蕃退,乃除光弼東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伺知之,辭以久待敕不至,且歸徐州,欲收江淮租賦以自給。: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臨淮武穆王李光弼,治軍嚴整,指顧號令,諸將莫敢仰視,謀定而後戰,能以少制眾,與郭子儀齊名。及在徐州,擁兵不朝,諸將田神功等不復稟畏,光弼愧恨成疾,己酉,薨。吐蕃打到長安了,唐代宗(肅宗的兒子)招兵勤王,李光弼對皇帝派宦官監軍不滿,居然不聽召令,最後代宗都逃離長安了。
後來因為知道皇帝對他不滿,居然想著收稅以自給自足。
皇帝控制武將的方法就是人事權和後勤補給,人事權李光弼有了,如果再有稅收,能夠自給自足,皇帝還能控制他嗎?
皇帝總的來說,還是相對信任李光弼的,一直讓他獨當一面,長期在外領兵,但是結果呢?
而郭子儀不一樣,皇帝說什麼,他就是什麼,從來不唱反調,也不擁兵自重,讓他出去帶兵,他就去,打贏了回來,皇帝又奪他兵權,一句話不說,跟宦官魚朝恩有矛盾,也從來都是妥協的,
當然,安史之亂後,能像郭子儀這樣,擁兵而不自重的,少之又少,大多數將領都是有了軍隊,就開始不聽調遣了,能善始善終的很少,這也是郭子儀名聲大、能善終的原因,
試想一下,如果你有十萬大軍,軍隊的高級將領都是你提拔的,也就是說這隻軍隊是你的私軍了,你會沒有想法?手下將領天天跟你說,造反吧!黃袍加身你就是皇帝了,你會不心動?
當你擁有十萬大軍,很難沒有開小差的時候,而一旦你開小差了,皇帝看來你就是不聽調遣了。
安史之亂到宋朝的建立,幾乎沒有什麼武將是聽話的,能善終的武將很少,武將一個不高興,就造皇帝的反,武將的手下一個不高興,也可以玩個下克上。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一句話,李光弼是契丹人,不需要別的理由了,尤其是宋遼對峙160年,後人當然不會去歌頌一個異族將領。